今天,中國工程院公布2021年新院士名單。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共選出中國工程院院士84位、外籍院士20位。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了解,本次增選后,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為971位,外籍院士總數為111位。本次增選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8歲,最大年齡69歲,最小年齡51歲,60歲(含)以下63位、占75%,男性78位,女性6位。一批長期奮戰在國家重大工程、“卡脖子”技術攻關中的杰出工程科技專家當選,一批長期堅守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部邊遠地區的杰出工程科技專家當選。
據中國工程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增選工作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強化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貢獻導向,堅持“四個面向”,重視候選人在重大工程、“卡脖子”技術等國家戰略需求領域作出的貢獻,關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并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候選人。
第二,更加關注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邊遠地區的工程科技人才,實施傾斜政策。來自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數十年扎根云南、廣西、甘肅、寧夏、新疆等西部邊遠地區的有12位,占當選院士總數的14%。
第三,當選外籍院士具有較高國際聲望和影響力。
據記者了解,徐衛林在2013-2017年曾連續3次被提名院士候選人,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要求,2019年徐衛林被停止1次提名資格。此次徐衛林經過提名和確定候選人、院士評審和選舉,最終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至名歸。
在國內科技界,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無疑是最受關注的大事之一。每次院士的增選結果不僅僅關乎科學家個人的榮譽,很大程度上也將影響院士所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業內的影響力,以及行業在社會上的話語權。
近年來,俞建勇、陳文興、朱美芳先后當選院士,此次徐衛林當選,也是國家科技層面對紡織科技的認可,這反映了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在國家層面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這是紡織學科的幸事,也是行業的幸事!
徐衛林

任職經歷:曾任四川大學教師、武漢科技學院(武漢紡織大學)教師、紡織研究所所長、院長助理、副院長(黨委常委)、副校長(黨委常委)等職務,2010年2月至今擔任湖北省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2020年10月任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學術經歷:主要從事紡織材料等方向研究,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高級會員、美國纖維學會資深會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專家、湖北省纖維檢驗局技術委員會主任、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
1997年6月至1999年4月在四川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3月至今,分別到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國家高新技術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30余項。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在國內外發表SCI收錄論文140篇,已授權美國發明專利5項及中國發明專利58項。先后榮獲中國紡織創新年度人物、美國纖維協會杰出成就獎、中國第十一屆青年科技獎、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中國紡織學術大獎、桑麻學者、改革開放40年紡織行業突出貢獻人物。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求學經歷:1988年,19歲的徐衛林從家鄉湖北羅田到武漢上大學,由于種種原因,他被調劑到針織工程專業。徐衛林一點不喜歡這個專業,當時的不喜歡,源于不了解。但是隨著徐衛林不斷地深入求學、深入探索,他開始了解到紡織行業的意義,了解到這個行業對國家、對整個人類的影響,也認識到這個行業的包羅萬象,紡織的學科交叉和應用,是無止境的。行行出學問,他開始認識紡織、愛上紡織、投身紡織。
大學畢業后,徐衛林又分別在西安工程大學和東華大學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導師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大師的言傳身教培養了他對知識融會貫通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他具備了扎實的科研功底。
博士畢業后,徐衛林先后做過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和香港理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的研究工作。2000年3月,他回到母校武漢科技學院工作。
學術成就:他與山東如意集團和西安工程大學共同研發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改變了人們多年來的思維定式,用普通的原料,突破了 “超高支紡紗”的技術極限,紡制出500英支棉紗和500公支毛紡紗,這是國際上最輕薄的高檔面料。該項目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他耗時8年牽頭研發的普適性柔潔紡紗技術,獲得9項國家專利,該技術專利包公開掛牌轉讓,由國內最大的棉紡織成套設備供應商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500萬元高價競得。
他結合紡織與生物、能源學科,以管狀織物作支撐,研發出仿真人造血管。
2007年,徐衛林自主研究出“高分子材料超細粉體加工設備及技術”。該技術為國際首創,能顯著改善產品的手感和透濕、透氣等性能。以該技術為依托的項目獲得了2007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和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他成功開發出純棉、純羊毛、純化纖單向導濕舒適面料等一系加工技術。同時,成功研制出織物導水性能測試儀器,該測試方法已轉讓到國際上最大的紡織測試儀器公司SDL-ATLAS公司生產銷售。該方向研究獲得美國及中國專利4項,織物導水性能測試方法已成為AATCC國際標準。該成果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