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立足“新格局”促進“雙循環”,迎來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發布《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舉辦行業展會、探討國際紡織合作、實現關鍵技術突破……一系列的熱點事件,展示了紡織行業在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十大新聞事件
1
紡織人使命在身,獻禮黨的百年華誕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會場上紡織元素無處不在,這背后是眾多紡織服裝企業的默默貢獻,他們以“科技、時尚、綠色”的紡織產品向黨的生日獻禮。
飛行慶祝表演中,直升機護旗梯隊護衛著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迎風向前,緊隨黨旗的是四條巨幅標語,而這面莊嚴的黨旗和四條標語均由北京邦維高科特種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制作。當儀仗隊出場時,人們看到了一個個堅毅的面龐,他們身著的新式儀仗隊禮賓服則由江蘇陽光集團制作。主獻詞人員、群頌人員、合唱指揮和合唱團成員服裝,以及相關的服裝配飾、鞋帽、雨衣等均由北京服裝學院師生團隊設計完成。數千名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身著由迪尚集團和北京服裝學院聯合研發生產的節日盛裝,傾情歌頌中國共產黨恢弘的百年征程。龍福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研發團隊聯手,再一次用40萬個礦泉水瓶精心制作2萬平的環保地毯,扮美天安門。
2021年是“七一勛章”首次頒授,全國共有29名功勛黨員獲此殊榮。而在這為數不多的29人中,紡織行業就有兩人上榜,她們是馬毛姐和黃寶妹。
在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紡織行業4人、10個基層黨組織榮獲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展現了新時代紡織行業共產黨人的先鋒形象。
2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紡織業16名個人、4個集體獲表彰
2021年2月25日,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紡織業共有16名個人、4個集體分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表彰。紡織工業是“母親行業”,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提供了豐厚的薪金收入,紡織工業的發展也直接惠及“三農”,繁榮了經濟,扶貧富農更是紡織工業民生作用的重要體現。目前全國紡織全行業就業超過2000萬人,大部分為農村轉移勞動力。紡織產業為農村務工人員提供1000萬個就業崗位和數千億現金收入,每年使用國產天然纖維如棉花、麻類纖維、桑蠶絲、羊毛等900萬噸原料,為農村、農民、農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3
中國紡織業再啟新程,《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發布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圍繞行業新定位,引導紡織行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2021年6月1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了《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及《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指導意見》。
“綱要及指導意見”明確了“十四五”時期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定位,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提出了2035年行業的遠景目標,即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我國紡織工業要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以此為指引,“綱要及指導意見”給出了今后一段時期行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即強化科技創新戰略支撐能力;建設高質量的紡織制造體系;暢通內需為基點的產業鏈循環;提升國際化發展層次與水平;推動行業時尚發展與品牌建設;推進社會責任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優化國內布局提升發展協調性;構建紡織產業的安全發展體系。
4
疫情之下積極開拓市場,中國紡聯兩季聯展成功舉辦
2021年,疫情仍在繼續,但中國紡織業憑借強大的韌性,主動拓展市場。作為全球紡織產業鏈中絕無僅有的展會聯合艦隊,中國紡聯春季、秋季聯展分別于3月、10月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謀篇布局,2021中國紡聯春季聯展依托面料、服裝、家紡、針織、紗線五大展會平臺,全方位呈現紡織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趨勢、新理念,立足“大循環”促進“雙循環”,協同共進開啟新發展格局。
2021中國紡聯秋季聯展則在14個展廳內,集結面料、服裝、家紡、針織、紗線五大展會、6000家展商,成為中國紡織業創新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生動展示。
克服重重困難、精心組織推進的兩季聯展,為中國乃至全球紡織行業提供了當下最為稀缺的交流對接平臺,為疫情之下企穩復蘇的紡織業傳遞了“在一起,向前進”的信心與力量。
5
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國際紡織業加強合作探討應對措施
2021年,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單邊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遭遇逆風,加速了全球經濟下行。盡管各國都及時出臺了紓困措施,但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仍然很不穩定,前景依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國際紡聯會議、中國紡織業“一帶一路”大會、日中韓纖維產業合作會議等相繼舉行,探討加強國際合作應對復雜形勢的措施。
2021年,在國際紡聯主席、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主持下,國際紡聯舉辦了一系列全球性行業會議,包括國際紡聯董事會議、理事會議和紡機大會。會議均以視頻方式舉行,倡導團結合作、共同應對疫情挑戰,堅持開放創新、促進世界紡織經濟復蘇,推動綠色轉型、引領全球紡織業可持續發展,弘揚大家庭精神、推動構建世界紡織命運共同體。
2021年10月,以“可持續的貿易投資雙循環”為主題的2021中國紡織業“一帶一路”大會在浙江湖州召開。會議提出,繼續堅定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強睦鄰友好、互利合作,共同攜手創造更多發展機遇,這是切切實實滿足各國發展利益的選擇。
在2021年11月舉行的第十屆日中韓纖維產業合作會議上,三國代表圍繞日中韓紡織業現狀及展望、紡織業商貿活動、可持續發展、時尚與科技四個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就未來的合作措施進行了務實討論,并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
6
4個紡織項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彰顯科技創新實力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
此次大會上,有四項紡織成果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二等獎,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分別是“高曲率液面靜電紡非織造材料宏量制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和“有機無機原位雜化構筑高感性多功能纖維的關鍵技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分別是“固相共混熱致聚合物基麻纖維復合材料制備技術與應用”和“高性能無縫緯編智能裝備創制及產業化”。此外,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的“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獎中的紡織行業重大成果,彰顯了行業科技創新活力和創新實力。
7
紡織之光基金會成立25周年,基金會又獲大額捐贈
2021年正值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成立25周年。25年來,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凝聚全行業公益力量,共支持獎勵中國紡聯科技獎1632項、中國紡聯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127項、優秀教師和學生4381人、應用基礎研究73項、科技成果推廣339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31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6人及33家單位,公益支出超一億元,為促進紡織工業科技進步、人才成長和產業升級做出重要貢獻,積醞形成了“忠誠擔當,守正創新,科教為重,奉獻紡織”為基本內涵的“新時代紡織之光精神”。
2021年8月6日,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舉行的2021年年中工作會上,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織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向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分別捐贈200萬元和5萬元。
2021年10月9日,在中國紡聯秋季聯展現場,安莉芳集團創始人鄭敏泰先生向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捐贈900萬元。鄭敏泰先生自2010年和2014年兩次向紡織之光基金會捐贈人民幣共計1100萬元,目前,其向“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鄭敏泰專項基金”捐贈金額總計已達到2000萬元。
8
積極參與航天事業,中國紡織與航天員再次“尋夢蒼穹”
2021年1月2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通一號03星發射升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高性能纖維特種編織團隊研制的高精度金屬網反射面技術是整個衛星系統的關鍵技術之一,滿足了衛星任務要求。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帶領團隊研制的“火星著陸巡視器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為著陸過程“魔鬼9分鐘”中的姿態調整提供保障,深度助力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青島海麗雅為天問一號提供的陸傘繩連接技術、特種彈性繩索裝備,用于著陸器耐沖擊應用,海麗雅提供的這兩項技術都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后安全著陸的核心環節。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送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上太空,他們成為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以及空間站任務航天員艙內用鞋,都來自東華大學研發設計團隊多年的創新與耕耘。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為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設計了系列專用服裝,其中,既包括航天員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煉服、休閑服、失重防護服、睡具等,還有常服、任務訓練服、專用服飾等地面任務服裝多個種類,這些專用服裝不僅要確保實現多項特殊功能,還要融入中國特色設計元素,成為航天員亮相世界的“太空華服”。
9
紡織科技得到國家層面不斷認可,武漢紡大教授徐衛林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1年11月19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21年新院士名單。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共選出中國工程院院士84位、外籍院士20位。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近年來,紡織界的俞建勇、陳文興、朱美芳先后當選兩院院士。此次徐衛林當選,也是國家科技層面對紡織科技的認可,這反映了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在國家層面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徐衛林的科研人生一直扎根紡織,他長期從事先進紡紗技術與紡織品領域的研究,圍繞超高支紗、柔潔紗、特種紗、紗線差別化、紗線與制品檢測等方面開展了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取得了突出成果;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國家高新技術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30余項。在國內外發表SCI論文150余篇,授權中國及美國發明專利70余項;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獲頒中國青年科技獎、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中國大陸首位美國纖維協會杰出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中國紡織學術大獎、首屆桑麻學者等獎項。
武漢紡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衛林(左二)
10
落實“雙碳”目標,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在行動
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為推動紡織行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和夯實可持續紡織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
2021年6月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啟動了“中國時尚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計劃首批支持 10 家重點時尚品牌企業和 50 家制造企業的氣候創新行動,支持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全面推進可信低碳產品、支持可持續消費。
2021年10月11日, 2021中國紡織綠色發展大會舉行,會議提出實現高質量碳達峰是當前行業落實“雙碳”目標的首要任務,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行業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促進產業綠色轉型是行業落實“雙碳”行動的直接動力。會議還推出了紡織行業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框架方案。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低碳標準與評價體系,加強節能低碳技術創新,推動行業綠色改造升級,推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緊跟國家碳達峰時間表,確保2030年前實現高質量達峰。
2021年10 月 26 日,中國 17 個市場領先品牌企業和 40 家重點紡織企業在紹興柯橋舉辦的世界布商大會上聯合舉行“30·60中國紡織服裝碳中和加速行動”發布儀式,并宣布氣候行動承諾。
( 本榜單采寫: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