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發布國內首份校服采購專項調查報告——《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以下簡稱“調查報告”),填補了國內校服采購專項研究的空白。報告內容顯示,中國校服采購整體逐漸呈現市場化的發展態勢,促進了行業近十年來品質化、品牌化的迅速發展,但依然存在市場競爭機制不足、區域行政壟斷、規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對此,報告建議厘清校服采購主體及職責,通過完善校服釆購立法、加強學生及家長參與、增強行業自律等方式進一步規范校服釆購模式。
本次調查報告從中國校服的采購政策、市場供需、典型模式、法規適用、行政監管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現狀調研分析,并針對客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并形成可操作模型。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楊金純表示:“中國校服整體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校服采購機制的不斷改進。希望借此次報告的發布,為相關部門進一步規范完善校服采購機制提供參考,并為校服行業的市場自律及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調查報告顯示,自2015年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來,大部分省市通過轉發意見文件或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校服管理政策,逐步建立起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社會代表等多方參與的校服選用組織,通過建立民主、透明的采購流程,逐步構建優良供給的通道,產品抽檢合格率上升顯著。
校服行業屬于民生行業,關乎學生身心健康,一直處于強行政管控的狀態,經不完全統計,校服行業的監管體系涉及15個部門。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差異使得校服釆購形態更為復雜。
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方表示,無論采用何種采購形式,只要政府、學校、企業能夠真正做到為學生考慮,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都將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政府在制定校服政策時,需要多方征求意見,與學校、家長、學生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提升校服采購的民主參與度。
參與調查報告聯合編寫的國浩律師事務所律師朱玉娟表示,四部委文件已經推出并實施六年,當前推動校服采購出臺立法性文件具備可行性,建議校服采購監委員會聯合頒布實施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教育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應承擔起聯合制定部門規章《中小學校服管理規定》的職責。同時,行業協會和校服企業在推動制定法規規章中也應有重要的話語權。
此外,針對當前國內校服采購存在的市場競爭機制不足、規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調查報告建議校服釆購要厘清教育部門、學校和家委會的職責、角色和定位,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同時提出了校服釆購規范化模型供各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