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縣委書記萬鼎為鞋企代言
客服在網上招攬訂單
浙聯鞋業生產車間
工作人員分揀訂單客戶包裹
陽新鞋品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梁傳松 通訊員 向能來 饒正茂
黃石市陽新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人口近120萬,其中在外打工、創業人員一度多達30余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10余萬陽新人在浙江溫州各大鞋企工作,“陽新鞋匠”成為這些打工者共同的名字。
30多年來,跟第一代“陽新鞋匠”相比,第二代“陽新鞋匠”不僅繼承了勤懇努力的稟性,還能順勢而為、與時俱進,他們在掌握了過硬的制鞋技術后,陸續返鄉創業。目前,陽新有130多家制鞋企業,這些企業的負責人很多是當年在外打工的“陽新鞋匠”。
為打造“中部鞋都”,陽新縣多措并舉。今年2月開始,陽新勞動就業部門開始到各鄉鎮招工,縣委書記萬鼎也親自出鏡為陽新鞋企代言。
10萬陽新鞋匠下溫州
3月8日,陽光明媚。在陽新縣經濟開發區城北工業園浙聯鞋業生產車間,一塊塊皮革在流水線上切割、合成,再由10余名工人打包、分揀,忙碌而有序。
“我們每天平均生產各種鞋類約1萬雙,全部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浙聯鞋業總經理丁詩希告訴極目新聞記者。
回憶起曾經在外打拼的經歷,丁詩希百感交集。1999年,初中畢業后,他跟著老鄉前往溫州打工。透過列車車窗,看著熟悉的景色漸漸遠去,第一次遠離家鄉的他鼻子一酸,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上世紀90年代,有10萬陽新人在溫州各大鞋企工作。”陽新縣經濟開發區人社中心主任趙紅霞介紹。陽新縣人口近120萬,其中在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打工、創業的人員最多時達30余萬。
“我是2004年去溫州的。”浙聯鞋業行政人事經理劉志勇說。他在溫州兩家鞋企工作了12年。在他的印象中,那里的鞋企里有很多陽新人。由于實行計件工資,陽新人又肯吃苦,經常一天工作15個小時,“陽新鞋匠”因此深得溫州鞋企老板們的賞識,很多人從最底層的打工仔,慢慢成長為企業高管。劉志勇曾在溫州某鞋企任人力資源部主管兼辦公室主任,還出版了打工文集《誤入鞋途》。
上世紀90年代,陽新縣公務員的月工資普遍只有幾百元,而溫州的“陽新鞋匠”月薪大多超過2000元。靠著勤勞的雙手和對工作的熱情,一大批陽新人靠制鞋養活了他們的家庭,供出了一批批學子,推動了陽新民營經濟的發展。
2009年,“陽新鞋匠”入選湖北省第二批“十大勞務品牌”,成為陽新一張靚麗的名片。
第二代鞋匠逐夢創業
初到溫州的丁詩希懷揣著夢想,進了一家小鞋廠。在忙碌的車間流水線上,他從學徒開始,下料、刷膠、打砂輪,一步步成為一名熟練的鞋匠。
“如果以年齡劃分,60后和70后算是第一代‘陽新鞋匠’,80后算第二代。”劉志勇介紹。第一代“陽新鞋匠”大多掙的是辛苦錢,第二代“陽新鞋匠”則憑著順勢而為、與時俱進的智慧,不斷拓展著發展空間。
丁詩希生于1984年。和多數第二代“陽新鞋匠”一樣,他不甘心一輩子耗在流水線上。學到技術后,他便開始琢磨著自己創業。
2007年,丁詩希憑著優異的表現,當上溫州一家鞋企的廠長。但他沒有滿足現狀。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溫州一些小鞋企紛紛倒閉,丁詩希從中看到了機遇,他頂著巨大壓力,勸說幾位親戚與他一起收購了一家破產的鞋廠,并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留住幾十名準備返鄉的普工,正式開啟了創業之路。
這一年,“互聯網+”概念尚未普及,但溫州已經涌現出不少互聯網企業。丁詩希注冊了一家網店,開始在網上銷售自己工廠生產的鞋子。沒想到,網店很快給他帶來了驚喜。他根據訂單安排生產計劃,不需要中間商、代理商,沒有門面、廠房租金,也不用雇那么多銷售人員了,生產出來的鞋子馬上就銷售一空。
2014年5月,回鄉探親期間,丁詩希被家鄉的招商引資政策感召,湖北浙聯鞋業公司落戶陽新。
有鞋企打進國際市場
與丁詩希一樣,湖北可興鞋業總經理明瑞星,也是從普通打工仔成長為擁有自己研發團隊的企業老板。
30多年前,陽新縣經濟落后,特別是在鄉鎮,一批批青少年因貧困輟學。于是,他們一個帶一個、一村帶一村,紛紛前往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打拼。
“我當過兵,做過學徒,拎過灰桶,有過一包方便面撐兩天的經歷。”明瑞星對記者說。1995年退役后,他到上海一家技術進出口公司打工,從事鞋底設計。2003年至2007年,他先后到美國、英國等地工作,積累了鞋樣設計、生產和銷售技能。在國外的幾年時間里,英語幾乎是零基礎的他,拼命學習,很快就能熟練地用英語與客戶交流。
掌握了安全防護功能鞋的生產技術和標準后,2012年,明瑞星決定結束在外漂泊的日子,回到家鄉創業。他拿出十余年的積蓄,創辦了湖北可興鞋業有限公司。
“當時,一方面是陽新的投資環境吸引了我,另一方面是家鄉情結讓我想回到陽新投資創業。”明瑞星介紹,“我們公司共有200多個產品,一個月生產8萬雙安全防護功能鞋,比如能防蛇咬、刀刺的打獵鞋,能抵御酸堿化學物質腐蝕的消防鞋等。”
“目前公司90%的訂單來自海外。一雙防滑鞋售價1200美元,一雙保暖鞋售價700美元……”明瑞星說。公司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科研團隊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研發團隊,每年公司投入10%的營業收入用于新材料和鞋品設計。
縣委書記為鞋企代言
去年10月,陽新縣委書記萬鼎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他帶去了運動鞋、沙灘鞋和功能鞋。
“這雙特種勞保鞋,有2個國際專利、4個國家專利,防滑、防油、耐高溫,主要出口歐洲市場。”
“這雙輕工業防護功能鞋,防砸、防滑、抗靜電,市售價600元……”演播室內,談起陽新的各類鞋品,萬鼎如數家珍。
“一個城市要發展,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就是一座空城、一座沒有活力的城市。”萬鼎介紹。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后,陽新縣正在向百強縣努力奮進。
“我們現在做工作跟過去不一樣。過去,書記、縣長最大的功勞,是把人口往外輸出,送到溫州、深圳、東莞等地打工,讓壯年勞動力有工作做、有錢賺,能養家糊口。”萬鼎說。當年陽新縣沒有什么產業,很多陽新人只能背井離鄉到外地闖蕩,留下的是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陽新提出“奮進百強縣”的目標后,不能再把年富力強的勞動力送到外面去了,而是必須想辦法把他們留在陽新,這樣才能把陽新建設好、把產業發展好,讓更多的陽新人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我們將傾力打造鞋類產業集群,提高陽新鞋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爭取早日讓陽新成為‘中部鞋都’。”萬鼎說。從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出發,該縣將通過完善產業鏈條、培育自有品牌等措施,進一步促進鞋業提檔升級。力爭到2025年,陽新鞋業產值達到100億元。
目前,陽新縣共有大小制鞋企業130多家。該縣政府主導,多次邀請業內專家、企業家參與座談會,為鞋服產業規劃出謀劃策,并立下“制定一個產業發展規劃、打造一個產業集群、培育一批自主品牌、成立一個專業協會、一年舉辦一次中部鞋業論壇、發展一個百億元產業”的發展策略。
繼“陽新鞋匠”之后,“陽新鞋品”的名頭,正越來越響亮。
來源: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