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記者走進于都看見,項目建設工地塔吊林立,工程車來回穿梭;田間地頭人們耕種繁忙;企業生產車間智能設備“顯身手”……
三年來,于都縣廣大干部群眾響應“新長征、再出發”偉大號召,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努力踐行“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改革開放走深走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推進紅色基因傳承“五個推進”的重要要求,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強化黨建,提升服務能力
“第二批掛企鍛煉即將開始,我將主動履職盡責,為工業倍增升級貢獻力量。”日前,在結束全縣選派的41名掛企干部業務培訓后,即將赴江西星都科技有限公司掛職的陳斌說。
于都通過精準選派“前奏曲”、搭建平臺“協作曲”、強化考核“進行曲”的“三步曲”,抽調一批干部參與鄉村振興、巡察督查、征地拆遷、信訪維穩等工作,在磨礪中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目前,已選派16名年輕干部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駐點招商。
“我們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于都縣興雪萊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冬華說,得益于掛職干部從大灣區帶回的先進經驗,幫助公司提前完成了分揀系統與吊掛橋接系統結合的升級改造,產業數字化程度顯著提升。
擠出2300萬元資金,改善鄉鎮干部生活辦公條件,營造栓心留人的環境;出臺作風建設“1+6”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從嚴整治干部不上心、不上前、不在乎、不解決、不落實“五不”現象;全縣黨員干部“事事馬上辦、人人釘釘子、個個敢擔當”成為鮮明標識。
“大病不用愁,基本生活有保障,幫扶政策太暖心了。”去年3月,該縣銀坑鎮年豐村村民謝南海因意外摔傷,生活陷入困難。駐村干部劉稱榮得知情況后,立即上門為他申辦低保和商業保險。劉稱榮的貼心服務和辦事效率,讓老人深受感動。
改善民生,增進群眾福祉
“學校就在圩鎮上,接送小孩都很方便。”走進祁祿山鎮橫龍村,正在洗菜切菜的農家樂老板曾茗荃介紹,搭乘易地搬遷的東風,橫龍村整村搬遷到圩鎮上,告別深山老林,小孩上學方便了,家里收入也提高了。去年,曾茗荃家的收入超10萬元。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于都每年落實“穩就業”惠企惠民資金8600余萬元以上,新增城區中小學學位2.6萬余個,新增8所城區公辦幼兒園;完成縣人民醫院、婦保院、第二人民醫院新院建設和整體搬遷,新增床位1244張;17個鄉鎮敬老院完成改造提升,2家養老機構建成并投入使用,220家社區居家及農村互助養老中心建成運營;西氣東輸三線在于都開口供氣,企業、居民用氣價格分別下降36.1%和26.4%,每年共節省成本1100萬元以上……
“公園環境真美,空氣清新,風景怡人。”貢江鎮金橋村崩崗濕地公園,漫步在健康文化長廊的市民邊走邊聊。幾年前,這里還是“江南戈壁”,如今成為縣城的“后花園”。
于都縣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穩步推進園林綠化提升改造,打造城市公園、小游園、口袋公園,科學化提升園林綠化管護水平,全力推進省級生態園林縣城創建,城市綠量不斷增加, 城市綠化空間不斷擴展。于都縣城市管理局負責人說,如今,居民出行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入園”。
乘勢而上,于都統籌推進老城區功能提升、新城區擴容提質、工業園區產城融合,“一江兩岸”流光溢彩,“大美于都”近悅遠來。垃圾焚燒發電、集結大橋、勝利大橋、嶺下水庫等一批群眾翹首以盼的民生項目實現開(竣)工,全省首家縣級萬達廣場竣工開業,城市品質功能全面提升。
做強產業,促進經濟騰飛
“在家門口上班,工作顧家兩不誤,工資也不比外面少。”在上歐工業園申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忙碌的車工黃天亮笑著說。
于都縣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策略,引入“源頭活水”,依托江西省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訓練基地,大力推進體育小鎮建設,實現“體育+服裝”“體育+文旅”“體育+富硒”等多業態高度融合,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前,于都紡織服裝企業30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114家,14家上市企業落戶,全行業產值達602億元;先后成功舉辦中國服裝論壇創新峰會、第二屆中國(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時尚之都”的品牌在全國逐步打響。
新興光電電聲產業集群逐漸成型,并建成了相關成果轉化基地;50余家裝配式建筑綠色企業落地,連續兩年承辦全國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發展研討會,獲評全省首批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托起新“硒”望。于都縣打響富硒品牌,捷報頻傳:成功獲評“中國富硒臍橙產業基地”,現已建成車溪、羅江、黃麟等多個萬畝臍橙基地,為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成為第一批“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示范縣,完成“于都硒”“雩都大米”商標注冊;全方位打造區域品牌,讓于都好糧油搭上電商快車,銷往全國各地。
2021年,于都縣GDP達318.06億元,在全省排名比3年前前進5位。三年來,于都縣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357個村年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32.5萬元。
編審:李忠生?陳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