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雙人藝術家組合Quintessenz
Quintessenz由來自柏林的Tomislav Topic和來自漢諾威的Thomas Granseuer二位藝術家組成。二人在希爾德斯海姆應用藝術與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s in Hildesheim)就讀時就開始一起做作品,最早是涂鴉,后來是定格動畫,近兩年則主要是以顏色視效為特點的大型作品。
他們深受歐洲涂鴉文化的影響并經過專業的平面色彩訓練,創作出一系列風格獨特的雕塑、繪畫及大型空間藝術裝置。
空間是Quintessenz的基本靈感來源,兩人用織物呈現出一種數字化像素的視覺感受。他們對創作地的要求很高,因為那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裝置會和周圍的環境形成對比或呼應。當然,最重要的是顏色。對他們來說,顏色不僅是一種形式,它就是內容本身。
望京小街“天幕IP:鳳舞游龍”
煥然新生的望京小街擁有多個藝術氣息濃郁的網紅打卡點,而其中人氣最高的當屬裝點小街天空的“天幕”了,這件公共藝術作品完美地詮釋了望京小街的藝術時尚氛圍,為每一個來到小街的人撐起了一片美妙的燦爛穹頂。
自2020年8月起,由老舊街區轉型而成的國際化步行商業街區——北京朝陽望京小街正式向市民開放。作為北京市首個由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國際化商業街區項目,望京小街一直秉承著高品質藝術街區的營造理念,致力將這個城市更新商業項目升級為望京居民的第四空間和網紅地標。以公共藝術作為連接空間、大眾和藝術的紐帶,把公共藝術和城市的日常生活兩相融合,在包容和開放的小街里,讓公共藝術的亮相愈加頻繁,輸出更優質的文化內容和藝術內容服務于大眾。
“以色彩創造空間的藝術”
Quintessenz在希臘亞德里亞海廣闊的海岸上創作了他們的藝術作品,專注于制作“以色彩創造空間的藝術”。其作品通過運用繪畫、動態影像和裝置藝術,來改變人們對空間的看法。最大的亮點在基于涂鴉文化和色彩學,運用色彩創造空間。
在paxos島上一個叫做kagatika的小村莊里,有一片擁有400年歷史的廢墟,藝術家們在這片廢墟里使用了超過120種顏色。Quintessenz制作了多層不同顏色的噴漆織物,而且越靠近作品盡頭,噴漆織物越大,多層的色彩組合在一起,跟古老的灰色石墻相比,看上去就像是數字化的像素一樣。
在風和陽光的作用下,整個作品看上去就像是數字化一樣的,像極了當今社會隨處可見的廣告牌和霓虹燈,藝術家二人組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新事物融入到了這個400年的古老廢墟中。藝術家們鼓勵游客把手機放進口袋,花一段時間純粹地享受陽光,享受作品對風的詮釋。



教堂大變身創造神秘“織物空間”
Quintessenz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布雷西亞的Carme藝術中心打造了一個半透明的織物裝置。藝術中心的前身是一所教堂,整組作品被懸掛在教堂中殿的正上方,頂部有足夠寬闊的縱深空間,人們可以通過多個角度去觀賞他們。
Quintessenz擁有一套獨特而明確的藝術風格。

在他們設計的許多作品中,他倆會將彩色織物切割成幾何形狀,并將它們懸掛在網格中排成一排。這樣當一起觀察時,這些織物似乎在以一種漸變的方式移動。

作為一件有凝聚力的作品,這些漂浮的網格織物讓觀察者有了在空間中移動的感覺。若是在一棟無色彩或是廢棄建筑的背景下,這種體驗會更加明顯。
Quintessenz的其他作品
Quintessenz的超現實主義裝置藝術通過對于色彩的精準把控與超強的感知力,巧妙地將觀眾俘獲,從喧囂的市井中抽離。
他們的裝置作品避開與繁復的霓虹燈或閃爍的廣告牌相爭,而是通過自然風與光影在真實世界中開辟一抹虛擬的幻境,一道介于真實與數碼、現在與過去、陳規與革新之間的交接面。這種鮮明的差異使得這件裝置幾乎是不真實的,但當風緩緩涌入織物的縫隙,傾瀉的陽光將色彩渲染更甚時,他們的作品也似乎并沒有更完美的棲身之處了。
Colormaze系列是Quintessenz雕塑系列作品之一。藝術家將雕塑視作其壁畫作品向三維空間的延伸,用他們獨特的色彩美學將空間填充。
來源:CAFA 公共藝術與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