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相關研究還表明,中小企業強,地區經濟才會強。”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5月18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做上述表示。
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都明顯增加,很多像服務業的中小企業以及處于產業鏈末端的中小企業出現了一些經營困難,中小企業普遍反映訂單難找、成本難降、賬款難收、融資難求、人流物流難暢通,難以正常生產經營。新一輪疫情對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帶來了較大沖擊。5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支持中小企業紓困解難健康發展有關情況。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解決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卡點”
一是在加大資金支持方面,推動各地積極設立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紓困幫扶專項資金,對生產經營出現暫時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房屋租金、水電費、擔保費、防疫支出、貸款貼息和社保補貼等方面,給予專項資金支持。
二是在緩解融資難、回款難方面,明確2022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力爭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1.6萬億元;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合理采用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匯率避險服務和出口信用保險等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開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專項行動。
三是在推動降成本和擴需求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用電實行階段性優惠和用水用電用氣“欠費不停供”、6個月內補繳;將中小微企業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推動產業鏈關鍵節點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鼓勵開展綠色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活動,大力開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城市試點示范,最重要的是努力擴大市場需求。
四是在加強服務保障方面,開展“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以及“一起益企”服務行動,健全完善政策服務數字化平臺,開展全國減輕企業負擔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綜合督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推動政策落地生效,因為“政策千萬條,落地第一條”。
下一步,要解決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卡點”,最重要的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力爭“該免的免到位、應減的減到位、能緩的緩到位”,幫助中小企業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同時,還要發揮國家級、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作用,以及國家級、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作用。還要發揮行業協會和商會的作用,動員各方面資源,加強政策宣傳與服務,讓這些政策入企業、入園區、入集群,給中小微企業送政策、送管理、送技術,幫助中小企業知曉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助力中小微企業渡難關、增信心、促發展。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
中小企業發展好,地區經濟增長就快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強調“黨中央特別考慮到了中小企業”,指出“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最近,黨中央、國務院也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中小企業發展對于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到底有多大?
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負責人湯魏巍表示,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也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多年以來,中小企業都是我們市場主體的一股重要力量,數量占到了整個企業總數的九成以上。可以說,中小企業發展和地區經濟增長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為了用數據更精確地反映中小企業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國家統計局近期收集了近十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和中小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資產總計、用工人數以及企業個數等主要指標,通過模型分析方法,對中小企業發展和地區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中小工業企業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83。這個相關系數是對兩個經濟現象之間關系緊密程度的描述,是統計分組指標。相關系數大于0,說明二者之間是正相關,其值越接近于1,說明正相關性越強。
相關系數為0.83,意味著中小工業企業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出較強的正相關性。換句話說,中小企業發展好,這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就快,地區經濟活力就強。近十年來中小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每增長1%,能夠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13%。
集中化解拖欠
健全防范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
當前,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是許許多多中小企業心中的痛點。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部署2022年在全國范圍開展組織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集中化解拖欠,嚴防新增拖欠,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
徐曉蘭明確說,要加強情況排查,集中力量化解拖欠。針對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采購工程、貨物、服務所形成的賬款拖欠,5月底前,各地區、各部門要完成全面排查,并建立臺賬,加大集中化解力度。對于無分歧欠款,要發現一起清償一起,如果確有還款困難的,6月底前必須要提出明確的還款計劃和還款方式。對于有分歧欠款,要推動協商解決或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工信部組織有關法律機構為有困難的中小微企業提供公益法律服務。
還要建立拖欠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大型企業、大型上市公司逾期未支付中小企業賬款情況的信息披露,做好商業匯票逾期信息披露工作。
擴增量,穩存量
解決中小微企業資金困難
當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困難問題比較突出,銀行保險機構如何為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
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負責人毛紅軍介紹說,一是擴增量,保持對小微企業的信貸增量支持。在過去幾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迅速增長的基礎上,指導國有大型銀行保持信貸投放力度,要求今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1.6萬億元。引導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擴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業務覆蓋面,更好發揮增信擔保作用。加強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擴大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規模。
二是穩存量,緩解困難企業的貸款周轉難題。前兩年,實行了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對支持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沖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今年,許多中小微企業受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生產經營困難加劇,反映在銀行端,小微企業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為了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銀行要合理采用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避免出現抽貸、斷貸。為了激發銀行的動力,同時保護企業征信記錄,此次出臺了一項重要的配套政策,對2022年被列為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市級行政區域內的困難行業,包括餐飲、零售、文化、旅游、交通運輸、制造業,在2022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銀行如果辦理貸款展期和調整還款安排,應堅持實質性風險判斷,不單獨因疫情因素下調貸款風險分類,不影響征信記錄,免收罰息。
三是強保障,幫助市場主體更好應對風險。支持銀行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匯率避險服務,比如遠期結售匯業務,降低匯率波動的影響。進一步加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針對性降低短期險費率,優化理賠條件,加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保險機構針對中小微企業的風險特征和保險需求,豐富保險產品供給,例如,為企業因疫情原因停工停產造成的財產損失、營業中斷造成的利潤損失等提供保險保障,積極發展貨物運輸保險、道路貨物運輸承運人責任保險等,為物流業提供風險保障。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