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周刊
關注行業最新資訊,了解企業品牌動態,解讀時尚前沿趨勢,體現紡織服裝百態人生!關注《紡織服裝周刊》,足不出戶掌握紡織服裝行業一手信息!
1533篇原創內容
公眾
歲月鐫刻著奮斗的年輪,勾勒著成長的軌跡。2013 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和浙江恒逸集團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開啟了我國化纖行業公益基金的新紀元。至今,“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已和中國化纖產業相伴走過十年。這十年,是中國化纖產業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深化的十年,是中國化纖產業原創技術持續推進的十年,是中國化纖產業管理創新更上一層樓的十年,是中國化纖產業科技、管理、成果推廣人才從幕后被挖掘和培育、為行業做出更大貢獻、發揮個人更大價值的十年,更是助力中國化纖行業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型發揮巨大作用的十年。
2013年6月,時任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和浙江恒逸集團董事、恒逸石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方賢水共同簽字,標志著“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誕生落地。
十年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廣開路徑,匯聚資源,與行業里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的科技工作者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 十年來,每年組織“恒逸基金走進高校活動”與高校教師、學生宣講互動,充分發揮高等學校資源優勢、人力優勢、組織優勢,提升了合作高校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增加了高校對“恒逸基金”活動的參與度,擴大了“恒逸基金”在高校的影響面,使高校學子未出校門先知恒逸。與此同時,行業科技工作者對“恒逸基金”的認知逐步提升,投稿積極性進一步增強,論文數量、質量進一步提升。每年稿件來源于180多個單位,其中有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天津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浙江理工大學、西安工程大學、華僑大學化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京大學、深圳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揚州大學等 50 余所紡織類相關高校參與,更多的企業級研究機構參與到論文的評選之中。
此外,“恒逸基金”攜手“綠宇基金”與中國紡織出版社進行戰略合作,共同策劃的化纖專業開放教育系列教材——《生物基纖維及其應用》《循環再利用纖維及其應用》《高性能纖維及其應用》已出版發行,為促進化纖行業技術進步、加快轉型升級、實施創新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提供了智力支持。作為知識更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因此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頒發的知識更新工程“特別貢獻獎”。時至今日,已深深扎根于全國紡織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恒逸基金”影響力日益增長,更與化纖行業深度融合。
十年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始終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秉持“創新引領發展,科技贏得未來”宗旨,推進我國由化纖大國向化纖強國邁進。每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都把有限的基金用于優秀論文的獎勵上,獲得行業廣泛認可,眾多高校把學生參與“恒逸基金”獲獎情況作為在校學習的加分項,用人企業也把獲得“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學術論文獎作為引進人才、衡量學術水平的標準之一。十年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 優秀學術論文評選始終嚴格堅持評選標準和條件,始終保持深化基礎研究及推動行業進步,推動化纖行業創新驅動和可持續發展,不斷完善評選方法,保證了論文的高水準及其實踐性,在行業和社會中積淀盛譽和一致好評,已成為我國化纖及相關材料專業的最高學術大獎,更被譽為化纖界的諾貝爾獎。
十年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砥礪前行,終迎花開果碩。迄今共收到學術論文 2575 篇,表彰論文 962 篇,其中獲得特等獎 2 篇、一等獎論文 49篇,二等獎論文160 篇;表彰科技工作者 4741 人次。獲獎論文相關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4 項;獲“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33 項;二等獎 25 項;三等獎 13 項。共評選出杰出青年教師 3 名、優秀青年教師 5 名;杰出工程師 8 名、優秀工程師 12 名;杰出技術工人 6 名、優秀技術工人 7 名。多篇論文成果在行業得到推廣應用,為行業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做出重要貢獻。
如“恒逸基金”特等獎、一等獎獲獎論文中,“千噸級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自主裝備”“超高分子量 PPTA 樹脂及其高模量芳綸纖維的結構與性能”、“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海藻纖維制備產業化成套技術及裝備”、“耐服役自清潔協同雙效應彩色碳纖維的高效和宏量制備及其性能研究”等論文項目把握行業前沿技術,引領行業創新發展,多項論文成果獲得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大型化纖企業價值創造型財務管理模式創新研究”、“化纖企業品牌培育實踐與思考”、“互聯網 + 化纖行業的發展模式與實施路徑研究”、“基于碳排放核算的滌綸低彈絲生產工藝優化” 等論文課題找準行業的熱點與重點問題開展研究,其成果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意義深遠。這些論文伴隨著中國化纖行業艱難的創新發展歷程,融合著中國化纖人昂揚的創新活力和對行業深深的熱愛,展現了“恒逸基金”獲獎論文的學術水平和含金量,更成為中國化纖行業從跟跑并跑到領跑轉型的最好見證。
領導及院士寄語
十年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和浙江恒逸集團攜手,以論文、軟課題為載體,以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為紐帶,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前沿創新為靈魂,以恒逸基金為舞臺,共同書寫中國化纖工業發展之路上的光榮與夢想,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化纖人,在崢嶸歲月中初心如磐,在平凡日子里默默奉獻,在使命召喚下勇攀科技高峰,成千上萬個這樣的化纖人,為行業發展積蓄騰飛的力量,成就了堅韌不拔、踔厲奮進的中國化纖工業,亦成就了每一個為行業發展拼搏的閃閃發光的化纖追夢人。走過十年風雨路,今朝逐夢新征程。2022年新春伊始,奧運圣火再次在北京點燃,奧林匹克運動的光與熱,奧運健兒的拼與搏,奧運精神的底色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給我們帶來希望與力量;奧運賽場的科技創新元素無處不在,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時制服、冬奧火炬手棉服、戶外多功能運動外套、功能運動褲等制服所用保暖及吸濕透氣兼具舒適性的多功能纖維、生物可降解餐具所用的聚乳酸、奧運火炬外殼中的可承受“冰與火”雙重考驗的碳纖維……奧運中的紡織化纖元素令人驚艷,而中國化纖夢又將開始新的書寫,恒逸基金亦將開啟新的十年。“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新的征程需要我們共同開拓、拼搏,美好的未來召喚我們共同創造、鑄就,讓我們攜手, 一起向未來!
掃描上方二維碼 查看《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發展報告(2013-2022)》
?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2022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 · 恒逸基金”學術論文獲獎結果公示
資料來源: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