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報記者 席萍
編輯| 王亦一
2022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千萬人,受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影響,疊加多點散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穩就業壓力有所加大。本報推出的“穩就業,紡織院校在行動”系列報道,關注紡織院校貫徹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積極應對形勢變化,充分發揮特色學科優勢,緊貼行業企業需求,促進大學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擔當與作為。
在今年北京冬奧會上,北京服裝學院科協秘書長、服裝科技研究院院長、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莉帶領團隊,出色完成了為北京冬奧會冬季國家隊進行比賽服科技攻關任務。這支由42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組成的國家隊“戰衣”設計師團隊,完成了9個運動項目的科技助力。有幸參與項目科研實踐的畢業生經歷了磨礪,也因此獲得了更高的人生起點。藝術設計專業應屆碩士畢業生李依萌,專業方向是服裝造型與應用。她從研究生二年級起進入項目組,參與到冬奧項目中花樣滑冰比賽服的設計與制作中。為全面了解隊員的生活訓練狀態,讓設計更能符合賽事對服裝性能的需要,同時滿足美觀舒適和時尚要求,她和項目組成員按要求下到運動隊與隊員共同生活。經過每天細致觀察隊員的訓練狀態與身體姿態,細心體會花滑比賽節目的舞蹈動作,傾聽運動員對比賽服的意愿需求,兼顧比賽的音樂風格與服裝設計相協調統一,最后綜合多重因素開展設計。李依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項目,為花樣滑冰國家隊雙人滑張思陽/楊泳超組合設計2021-2022賽季自由滑比賽服。談到參加北京冬奧會項目令她感受最深的事,她告訴記者:“賽程臨近時,運動員高強度的訓練,身體維度短時間內變化很大,上臂肌肉增長,腰圍變小,原已完成設計制作的比賽服變得不再合體。因花滑服裝的貼身特點,邊縫沒有放的余量,只能在很短時間內重新制作。”于是項目團隊迅速行動,高效運轉各個環節,從祼衣、面料染色印花、繡娘繡花、到最終手工貼鉆等等,最終按時趕制完成。當運動員身著靚麗合體的服裝在賽場上優雅流暢地騰空和旋轉時,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科研沒有捷徑。做事不怕推倒重來。”李依萌對這樣的磨練很難忘:“畢業時一直跟進冬奧會項目,進行項目收尾的工作,參加的應聘面試較少,后來得到在一家央企實習的機會。奧運項目對我專業技能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對我順利通過公司前期實習很有幫助。順利的話,很快就能入職了。”她說。為花樣滑冰國家隊雙人滑王瑀晨/黃一航組合設計2021-2022賽季短節目比賽服。湯小霈是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設計學應屆碩士畢業生,專業方向是服裝造型與應用。在冬奧會比賽服設計項目中,她參與的是花滑比賽服的設計開發。“花滑服裝要兼顧運動性、舒適性和美觀性,從設計到全部完成整套服裝的制作,對我是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已在杭州一家輕奢女裝公司擔任助理設計師的湯小霈對《中國紡織報》記者說:“參與冬奧項目讓我對服裝從設計到成衣落地的整個研發過程有了清晰認識。因我的項目設計作品得到了公司高度認可,求職時順利通過了面試最后一關。”紡織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吳妍,是服裝材料及其服用舒適性研究方向的應屆碩士畢業生。讀研期間,她一直參與導師劉莉的國家級項目,從事冬奧項目的短道和速滑比賽服樣板研究。吳妍解釋道:“我主要是前期對運動員大規模測體、形變實驗、風洞減阻、適體性舒適性的實驗研究。這些工作拓寬了我的思維方向。”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莉在北京服裝學院2022屆畢業典禮上代表全體教師發言。劉莉告訴了記者這項研究的辛苦:“0.01秒就可以決定一塊獎牌的歸屬,為了這0.01秒,要在風洞實驗室進行上千小時的測試,學生們常常連續一個星期都吃住在風洞實驗室里,但沒人喊累,一群人朝著一個目標共同努力。在冬奧會開幕前,多個項目比賽服阻力下降了10%。”科研成果鼓勵了吳妍:“冬奧項目讓我找到了感興趣的研究點,我想留在高校做專業方面的研究。”目前,吳妍已考取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如今,劉莉帶領的40多位學生組成的項目組,有人畢業了,有的在開展新課題,有的剛進校門。冬奧會結束后,劉莉將項目科研成果融入本科生課堂教學,還給全院開設了選修課。科研項目的磨煉讓學生們將冬奧精神傳承下來,爬冰臥雪,砥礪前行。劉莉鼓勵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