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剛在港股上市的名創優品遭到沽空機構狙擊,上周,做空機構殺人鯨資本(下稱:Blue Orca),發布了一份長達30頁,關于名創優品的沽空報告。
據稱,這份報告的出臺歷時7個月,對名創優品提出了三項指控:核心業務模式撒謊、董事長葉國富通過非正當交易挪用IPO資金、業務下滑。
具體來看,Blue Orca認為:名創優品并非“輕資產、高利潤的特許經營模式”,其經營模式的基本敘述“是一個謊言”;公司聲稱,其99%的中國門店,都是由獨立加盟商商經營。但Blue Orca經過數月調查,發現其中600余家,是由與公司高管或董事長有密切關系的人擁有;董事長葉國富,通過與名創優品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轉移了公司IPO募集的數億資金;
最后,Blue Orca直指,名創優品收入從2018年峰值的170億元,下滑至當前的90多億元、特許經營費下降、眾多門店關閉,已是一個衰落的零售商。
名創優品公司在28日晚間再發公告,名創優品做出獨立調查,對特許經營模式、公司與葉國富的土地交易及公司的業務前景三大關鍵指控進行了詳細的駁斥。
具體內容如下:1. 特許經營業務模式。公司認為,該報告中關于公司特許經營業務模式的指控毫無依據。
如公司先前所披露者,公司采取名創合伙人模式作為其在中國開展經營的主要業務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當一名合伙人加入公司門店網絡時,該合伙人(而非該公司)自行承擔相關的資本開支和運營費用。公司僅以門店管理和咨詢服務的形式向合伙人提供運營指導。所有的合伙人均獨立于公司,在法律上、經營上或其他方面均不由該公司擁有或受公司控制。
過去,若干名創合伙人曾要求公司在一些行政上向其提供協助,例如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公司注冊。有時,在提供所要求的協助時,公司部分員工可能發現有必要或適宜從而自發向當地主管部門提供他們的姓名和聯系信息,這些信息進而成為名創合伙人擁有及經營的一些門店注冊備案的一部分。
沽空報告中“620多家”門店由“名創優品行政人員或與主席有關聯的人士注冊”的指控失實。據公司所知,按上述方式提供其姓名所涉門店的數量僅占公司總門店數的極小一部分。而且,追溯該等情況發生的原因大部分可歸咎于工作職責涉及公司注冊等政府關系的相同幾名員工。個別員工的此類未經批準的做法已基本被制止。截至公告期,僅有三家名創合伙人擁有的門店的注冊備案中涉及公司基層員工的姓名。公司管理層或其親屬姓名并未出現在名創合伙人門店的注冊備案中。
在任何情況下,以上所述概不表示這些獨立經營的門店僅僅因為獲該公司或其僱員提供臨時性行政協助而成為公司擁有或控制的門店。誠如公司先前于美國及香港提交的公開文件所披露,除直營店及代理商經營的門店外,中國所有名創優品及TOP TOY門店過去及目前均由始終獨立于公司及公司管理層的名創合伙人擁有。此外,如先前所披露,在名創合伙人模式下,公司不在產品交付予其名創合伙人即確認收入,而只有在產品銷售予終端客戶后方確認。收入確認時間讓公司夸大名創合伙人數量的動機大大降低。
2. 涉及公司主席的土地交易。公司認為報告指控葉國富通過一系列房地產交易挪用首次公開發售所得款項亦毫無依據。
2020年12月,名創優品及葉國富在中國購買一幅地塊建設辦公樓成立合資企業,葉國富持有合資企業80%權益,名創優品持有余下20%。2021年10月,名創優品以6.95億元購買葉主席所持有的80%權益。該交易完整、準確地披露在日期為2020年12月11日及2021年9月26日的新聞稿。此外,該交易已妥善提呈公司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并經彼等批準。
然而,沽空報告指控葉國富從未向合資企業注入任何現金。因此,報告指控公司2021年10月全面收購葉國富所持股份而支付的款項為“竹籃打水一場空”,并不正確。
為獲得合資企業80%股權,葉國富向合資企業作出如下出資:(2021年2月2日,YGF MC Limited(葉國富個人所有的一家公司)向合資企業注資3450萬美元;2021年2月4日,葉國富通過其擁有及控制的另一家公司獲得貸款人民幣3.2億元,并將貸款所得款項注入合資企業;2021年5月25日,YGF MC Limited再次向合資企業注資人民幣2億元。
如上文所示,葉國富向合資企業注資合共約7.43億元。當名創優品于2021年10月全面收購葉國富于合資企業的80%股權時,公司已委聘一名獨立第三方估值師對合資企業進行估值。加上葉國富在合資企業的其他權益,葉國富所持合資企業的總權益估計超過人民幣7億元。該等數目均超過6.95億元,即名創優品全面收購葉國富股份而支付的金額。
3. 公司的業務前景。最終,名創優品認為沽空報告對業務前景的描述毫無依據。
例如,公司降低授權費并非公司陷入困境的跡象,而是公司為激勵名創合伙人在中國三線及以下城市開設門店而深思熟慮的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獲得成功。正如在香港招股章程第250頁所披露,名創優品在中國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從2019年上半年的806家增加至2020年上半年的894家,并增加至2021年上半年的1137家。同比,名創優品在中國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由2020年底的1029家增加到截至2021年底的1307家。
公司從名創合伙人收取的授權費收入也有所增加。截至2021年及2022年底的六個月,授權費收入分別為2030萬元和4220萬元。
關于門店關閉,該報告引用了數家媒體幾年前報道的不準確的閉店數據。關閉門店數量的最新信息,可在香港招股章程第249頁和第255頁查閱。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名創優品的主要收入來自線下門店,最近兩年全球疫情反復,對其經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截至6月30日的2019年-2021年,公司的全球門店數分別為3725家、4222家和4749家,但同期公司收入分別為93.95億元、89.79億元、90.7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94億元、-2.60億元、-14.29億元。即便采用經調整凈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8.41億元、9.34億元和4.77億元,下滑的趨勢也很明顯。
以上各財政年度,公司受影響最大的是海外市場。其中,亞洲國家(中國除外)收入從17.38億元降至9.62億元;美洲國家從10.49億元降至5.85億元。
2020年10月,名創優品登陸紐交所,發行價為20美元/股。次年2月,股價摸上34.8美元/股的高點,總市值達到百億美元。葉國富也借此登上“十堰首富”的寶座。
之后,公司股價急轉直下,當前總市值已不足20億美元。今年7月13日,名創優品登陸港交所主板實現二度上市,開盤即跌破發行價(13.80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