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十四五”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的通知》文件要求,推動紡織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8月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指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資委和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主辦,常安現代紡織科技園協辦的“節能服務進企業”暨紡織行業節能提效勞動競賽培訓會舉行。本次培訓會設常安現代紡織科技園主會場,線上線下共同召開。
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二級巡視員呂杰,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副主任程晧,常安現代紡織科技園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小飛,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上海區域主任任文偉、上海區域項目總監王倩,常州市宏大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顧仁等有關領導和嘉賓,專家學者、常安紡織科技園區企業及相關代表等參加了本次培訓。培訓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副主任程晧主持。
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二級巡視員呂杰致辭時表示,勞動競賽是促進職工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企業創新進步的重要載體。此次與中國紡聯共同組織開展的行業綠色發展勞動競賽,已被列入全總“十四五”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其中包括節水增效、節能降碳和資源循環三個專項競賽。希望通過競賽活動,為行業實現“十四五”綠色低碳發展貢獻應有力量。
為做好節能減碳勞動競賽工作,她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覆蓋面,通過開展競賽讓企業職工更好地了解節能降碳的目標、任務,樹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二是要更多展現職工創新能力和科技素質,將競賽活動延伸到車間班組,生產一線和日常的生產管理崗位;三是要不斷增強競賽的時效性,把紡織行業綠色發展勞動競賽的品牌打造起來,使之成為推動企業健康發展和職工成長成才的有效載體,成為推動紡織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助推器。
常安現代紡織科技園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小飛致辭時表示,常安現代紡織科技園是南通市“3+3+N”重點板塊中的高端紡織園區,也是江蘇省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園。目前園區正全力打造生態循環、綠色低碳的千億級現代紡織產業基地,重點發展高端紡織上下游及相關產業鏈,總投資40多億元建設地上地下管網、供電、供水、供熱、污水處理等基礎配套工程。
為打造綠色低碳園區,常安現代紡織科技產業園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和實踐,成效顯著。一是規劃碳排放總量;二是鼓勵企業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自建太陽能光伏年發電量3960萬度,減少標煤1.18萬噸;三是建設沼氣發電站兩座,每天可發電8000度,節約電費180萬元;四是實行廢舊紡織品的回收,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8.6萬噸;五是推行污泥干化及焚燒項目,一年可減少標煤2.1萬噸;六是提供集中壓縮空氣;七是鼓勵企業使用節能減排先進技術以及推薦目錄中所推薦的先進節能減排設備;八是鼓勵企業采用集成化節能減排智能控制系統。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資委節能低碳業務主管張中娟結合當前行業節能的相關國家政策,就節能降碳綠色勞動競賽的開展情況以及對產品碳足跡及企業碳排放的研究對競賽要點進行了解讀,并就填報申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解答和釋疑。她強調,在紡織行業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框架方案是以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產業低碳化水平,促進產業發展與減碳達峰相同步,其目標是建立和完善雙碳標準與評價體系。
她指出,此次競賽開展時間為2022年到2025年,其中,節能降碳專項的周期為一年,將推薦一批節能降碳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紡織企業園區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目前,競賽正有序進行,積極報名踴躍,預計十月底進行評審和公示,公示后進行發布和向全國總工會推薦。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上海區域項目總監王倩詳細介紹了科學碳目標的評估任務、減排倡議標準與建議、目標設定流程等,并分享了李維斯、耐克等紡織服裝企業的獲準目標。她介紹,目前全球共有158家紡織品牌和企業設立了科學碳目標。截至2022年4月,大中華區有147家企業加入倡議,44家完成目標審核,9家承諾凈零目標。她介紹,科學碳目標的目標設定流程,從承諾開始需要在24個月內制定目標并完成審核。屆時,世界自然基金會會幫助企業進行企業承諾,目標設定和目標發布等工作。
常州市宏大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顧仁就紡織定型機智慧與節能系統,結合企業發展優勢進行了介紹。他表示,基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印染工藝深度學習,印染行業智能制造進入新的創新發展階段。印染智能制造核心要素是工業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該印染裝備數字化系統榮獲2022年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化試點,先后參與制定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團體標準。
天合能源云平臺高級大客戶經理佘亞婷結合企業案例就紡織行業可再生能源應用進行了介紹。她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利用光伏能源、風能儲能系統和氫能利用能源物聯網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構建無碳的新能源世界是未來趨勢。天合能源業務覆蓋光伏產品、光伏系統和智慧能源,可提供綜合能源,物聯網和儲能的智能解決方案。
中網聯合(北京)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梁海林就綠電在紡織行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他介紹,綠電交易可提高企業形象,打造綠色品牌,實現低碳生產,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目前,綠電交易面主要存在交易開展的區域不確定性、供需關系的不平衡、新能源富裕地區外送積極性不高以及綠電價格的不穩定性等問題。
SGS華東地區碳產品市場經理袁佳敏結合案例就碳排放背景、產品生命周期評價進行了介紹。他表示,碳中和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選項。產品碳足跡可以展示產品的環境績效,克服綠色貿易壁壘,滿足消費者客戶的采購需求,利于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幫助企業申請國家綠色制造項目等。SGS可提供可持續相關服務,包括碳中和驗證服務,綠色制造體系服務和其他測試服務等,助力企業“雙碳”行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上海區域主任任文偉總結發言時表示,此次培訓內容豐富,收獲頗豐,對產品碳足跡的實施路徑,綠電交易的情況和紡織企業相關技術工藝的最新發展又有了系統性、全面認知,此次培訓會非常的實際、實用,專家們分享的主題對紡織企業的節能低碳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參考價值。今后,中國紡聯環資委、世界自然基金會將加大服務和對接,共同助力企業低碳發展,助力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