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播能力逐漸被淡化、以廣告為主要經濟支撐的時裝紙媒,是否還能在當下這個新媒體、KOL層出不窮的時代生存下去?這讓傳媒人士們不禁要為這個行業打一個問號。
很多時裝雜志在被引進中國市場之后,本身賴以生存的格調被沖擊而支離破碎,沒有很好地把握好“度”,使它們逐漸走向邊緣——如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商業化:大量植入當紅明星、流量KOL與品牌廣告。雖然有不少是為周轉資金的“不得已而為之”,但越來越主流,越來越大眾,反而加速了紙媒的死亡。
國外有許多紙媒,它們涉及藝術、時裝、建筑、攝影、生活方式、政治人文等等,無論在經營方式,還是發行內容上,都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和代表性。不牽扯令人乏味的廣告大片,也不插播大眾追捧的明星效應,更不以大批量印刷發行。
本次介紹的五本小眾而不迎合主流市場的時裝雜志,以季度、半年或年刊為周期,在保持精益求精的內容前提下,逐漸樹立起新的標桿。
032c逐漸被主流媒體開始報道,還是在2015年雜志嘗試性地推出了一些周邊產品,Kanye West、Virgil Abloh、Rihanna等人上身后所營造出了一種潮流的跡象。
但其實,032c作為一家以獨立雜志為核心的媒體,自2001年起,由Joerg Koch創立于柏林。將八、九十年代文化融入雜志的調性中,032C保持少量發售,在內容上不斷交疊時尚、音樂、建筑、藝術甚至政治元素,加之報道學術性文案、業內人士訪談,并且有鮮少接受采訪的時裝大師現身,032c受到了不少創意圈內人士的追捧——就連早期追求獨立格調的Helmut Lang、Dior Homme等品牌都開始拉攏他們。很多人開始好奇:這本時裝雜志,居然涉及到如此多從未出現的題材與論點。
《DUST》是2010年創刊于柏林和倫敦的半年刊男裝雜志,以青年文化作為主題,每期都會邀請八位知名度極高的當紅攝影師拍攝不同的封面發行。Willy Vanderperre、Pierre-Ange Carlotti等攝影師都是他們的合作常客。
雜志內容經常涉及邊緣化歐美青年群體,憑借反常的角度去記錄、描繪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來傳達當下亞文化的獨特面。無論是思維角度還是通過鏡頭為讀者帶來的情緒,皆讓人感受到一種不愿墨守成規的獨立態度。
多次被評選為“世界上最美的藝術時裝雜志”之一的《encens》,由Samuel Drira(現任NEHERA創意總監)和Sybille Walter創辦于2002年。整本刊物中幾乎找不到任何主流時裝雜志會出現的商業化氣息,反倒多出一份古典主義文化推行者的優雅。
作為半年發行一刊的雜志,《encens》在視覺上達成了極致統一的調性:高于主流時尚的藝術氣息,拋棄了絕大多數的品牌風潮,讓時裝狂熱者們能追溯的歷史線索,更多的是將經典重新帶回到人們視野中,且為當今時尚與早期經典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2011年,在圣馬丁學院深造的Olya Kuryshchuk創辦了1granary.com,兩年后推出了半年刊雜志《1 GRANARY》,網站及雜志名來自圣馬丁學院位于倫敦國王十字街的新校區。
1 GRANARY經常為讀者發現挖掘來自圣馬丁學院、帕森斯學院、皇家藝術學院、安特衛普皇家學院令人興奮的設計天才及作品。雜志大篇幅報道時裝原創設計與理念,還有包括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Katie Grand等殿堂級時裝名人早年在校的爆料與生活趣事,受到了COMME DES GARCONS、SHOWstudio的鼎力支持。
想象一下,一本獨立雜志沒有丁點兒廣告,卻擁有多大400P+的純藝術、時裝、攝影等領域的輸出,是多么令人驚訝的事——《VANDALS》就是這樣一本巴黎小眾獨立雜志。
由Mathieu Vladimir Alliard擔任主編,Lisa Jarvis為造型總監,《VANDALS》在成立之初純粹地想將強有力的資源化為創造力的同時,更希望成為故事的敘說者,幫助那些有藝術導向、時裝造型、設計背景的從業者們,建立起一道聯系網。半年的發行周期,雜志以極其限量的方式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