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時期是五代十國后從局部統一到大一統的兩個特色鮮明的朝代,服飾制度完善,等級森嚴。這一時期也是袍服的成熟期,對后世袍服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服裝上的差異也突顯了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差異。本期華服時課依據形制、材料、色彩、裝飾對宋元時期袍服進行分類研究,以客觀地表征這一時期服飾的變遷。
“
宋元時期袍服的分類
宋朝提倡儒學,重文輕武,尊孔復古,由朱熹集大成的宋代理學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應運而生,宋代的衣冠式樣也因此發生了變化。宋代服裝主張“務從簡樸” “不得僭越”,宋代的服裝顯得樸素簡單,日益世俗化。
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就是一幅極其生動的北宋民俗圖寫照,從畫面上可以看到北宋春季都城汴梁中各色人物服飾,官吏、商賈、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領長袍或圓領襕衫,衣袖寬窄適中,式樣上變化不大。據宋人《東京夢華錄》記載:當鋪中的管事穿長衫,束牛角皮帶,不戴帽。秀才、儒生穿黑色褙子,外罩紫道袍,頭帶烏紗巾,足蹬黑皮鞋。
宋朝士大夫階層愛穿一種稱為道袍的寬大長袍,也稱為直裰、直縫,款式特征是背面分成左右兩個衣片,中間一道直線縫合。直裰多用素紗、素絹、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色彩以黑、白為主,這是宋代官方規定平民百姓可以使用的服色。《水滸傳》中也有提到,花和尚魯智深“身穿皂布直裰,系鴉青絳”。在近代考古發掘的宋代衣裳品類中,也有各式袍服,江蘇金壇宋代周瑀墓中出土了30多件當時的衣物,其中就有對襟單衫和圓領袍,周瑀終年20多歲,是太學生,他的衣物正符合文獻中記載的宋代文人市民服裝情況。
左為對襟合領單衫,右為圓領袍
黃巖出土的南宋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A衣長135厘米,通袖長271厘米,袖寬47厘米,這件紗袍呈深褐色,領口、袖口襯以寬邊的淡黃色素綾。右衽的斜襟處有一對紐子、紐襻,以作衣襟固定之用。“方孔曰紗”。紗是絞經素織透出方孔的絲織物,組織稀疏,質地輕柔透亮,古詩形容“輕紗薄如空”。雖經800年的時光,但它的色彩依然鮮亮如新,面料還具有良好的彈性。

南宋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
衣服紋飾為蓮花紋,造型相對寫實。其花紋圖案具有鮮明的輪廓,花瓣和蓮的葉徑以均勻線條作亮地留空勾畫。蓮花和蓮葉呈“品”字形組合連續排列,田田蓮花飽和密布。蓮的花葉間隙還飾有四片心形之葉環供八瓣小花組成的圖案。這些造型賦予紗袍圖案性的韻味和美感,增加了裝飾性的效果。這種端莊典雅、結構嚴謹、花葉飽滿的理性風格和裝飾手法常見于南宋時期的紋樣。


南宋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面料組織和局部結構
元代時,廣大漢族平民仍然保留了宋代的衣冠服飾,如山西右玉寶寧寺的元代水陸道場畫中市井生活人物身上的服飾。

元人水陸道場畫市井生活人物
基于形制視角的宋元時期袍服分類
宋
宋代袍服按形制可以分為大袍、窄袍、衫袍、靴袍、履袍、單袍、直身袍七種。
大袍是寬敞的袍服。窄袍,解釋有三:一是宋代皇帝禮服之一,袍身狹小,兩袖緊窄,故以為名。二是宋遼時諸國使人入殿參加朝會之服,有紫、緋等色。三是宋代宮廷內職出入內廷所著之服。衫袍是唐宋時皇帝常服之一。靴袍和履袍是宋代皇帝禮服之一。單袍是沒有襯里的單衣。直身袍是斜領大袖,寬而長的袍,形制與道袍近似,始見于宋代,元代禪僧及士人均服此服。明初,太祖制庶民服,青布直身即此衣式。
元
元代袍服按形制可以分為寶里、大衣、襯袍、士卒袍和窄袖袍五種。
寶里是元代的加襕之袍,蒙語稱襕袍為寶里。大衣是蒙古婦人的袍,可作禮服用。當時的漢人稱此種袍為團衫,南宋時的漢人稱其為大衣。因其形制與用途類乎宋時的團衫和大衣,言其寬大的樣式。襯袍是元代儀衛服飾名,是襯在襠甲里面的長衣。士卒袍是士卒所穿之袍。窄袖袍是窄袖子的袍。
基于材料的宋元時期袍服分類
宋
宋代袍服按材料可以分為布襕、錦袍、宮錦袍、布袍、綈袍、紗袍、羅袍、 絁袍八種。
布襕是以苧麻制成的袍衫。錦袍,解釋有二:一是以彩錦制成的袍。二是又稱衲袍,僧侶所著之袍,因鮮艷如錦故名。宮錦袍是宮錦制成的袍子,多用于達官貴者。布袍,解釋有三:一是布做的袍服,貧者服之。二是平民或隱士之服。三是居喪之服。綈袍,是以粗帛制成的袍服,貧者用于御寒。紗袍,解釋有二:一是又稱紗公服,以紗羅制成的公服,有圓領大襟及斜領大襟數種。一般用于夏季,常朝禮見皆可穿著,著之以圖涼爽。宋時已有,因其質地輕薄,有傷觀瞻,曾一度禁止,后上下通行。清代規定為正式禮服。二是士庶常服。羅袍,是以羅制成的袍子。絁袍是粗綢制成的袍。借指庶民之服。
元
元代袍服按材料可以分為絳紗袍、錦袍、繒袍、布袍、麻袍、青絲縷金袍六種。
絳紗袍是深紅色紗袍,一般作朝服用。錦袍是以彩錦制成的袍服。繒袍是絲帛制成的袍。布袍是布做的袍,指平民或隱士之服。麻袍是以麻制成的袍,貧者之服。青絲縷金袍是以黑色絲線與金絲交織制成的袍,多為貴族女性所著。
基于色彩的宋元時期袍服分類
宋
宋代袍服按色彩可以分為綠袍、赭袍、緋袍、赤霜袍、柘袍、皂袍、茜袍、紫袍、白袍、鵠袍十種。
綠袍是綠色的袍服。赭袍是紅色袍服,有三種解釋。一為紅袍,帝王之服。二為軍將之服。三為傳說中仙人之袍。緋袍是紅色袍服,簡稱緋。南北朝時貴賤通用,入唐以后專用于官吏,為四五品官員的常服,宋代因之。赤霜袍又稱青霜袍,是粉紅色袍服,為神話傳說中的婦女服用。柘袍又稱柘黃袍、赭黃袍、郁金袍,是赤黃色袍服,帝王之服。皂袍是官吏穿的黑色袍服。茜袍是大紅色袍服,唐宋時學子考中狀元,即可穿著紅袍。紫袍是紫色袍服,北朝皇帝朝服,至隋代成為達官之服,至宋則貶至各種命服,包括官服及命婦之服。白袍是白色袍服。解釋有三:一是軍士之袍。二是庶民之袍,以白絹為之。三是孝服。鵠袍是白色襕袍。因其色潔白如鵠,故名。宋代規定應試士子皆著白襕。
宋中興四將圖及宋文會圖
元
元代袍服按色彩可以分為紫羅袍、緋袍、綠袍、赭黃袍、白袍五種。
紫羅袍是紫色羅制成的袍。緋袍是紅色的袍。綠袍是綠色的袍。葉子奇在《草木子》中對官服也有相關記載:“一品、二品用犀玉帶大團花紫羅袍,三品至五品用金帶紫羅袍,六品、七品用緋袍,八品、九品用綠袍,皆以羅流。” 赭黃袍,又稱柘袍、柘黃袍、郁金袍,赤黃色袍服。唐貞觀年間規定為皇帝常服,后歷代沿用。白袍,即白色袍服。解釋有三:一是軍士之服。二是庶民之服。三是孝服。
基于裝飾的宋元時期袍服分類
宋
宋代袍服按裝飾可以分為鳳尾袍、苣文袍、瑞鷹袍、白澤袍、瑞馬袍五種。
鳳尾袍,即破舊棉袍。苣文袍,又稱苣紋袍,儀衛之服,以緋色布帛為之,衣上繡有苣荬菜紋。瑞鷹袍是金代儀衛之服,因織繡有瑞鷹,故名。白澤袍是金代儀衛之服,因織繡有白澤之紋,故名。瑞馬袍是金代儀衛之服,因織繡有瑞馬之紋,故名。
元
元代袍服按裝飾分有織文袍、虬龍袍、大團花紫羅袍、蟒袍四種。
織文袍是織有文字的袍服,所織文字多為吉祥之語,如富貴、長壽等。虬龍袍是有虬龍紋樣的袍。大團花紫羅袍是有大團花紋樣的紫色羅制成的袍。元代官袍多以羅為面料,并以花紋大小表示級別。元主有虬龍袍、天鵝織錦袍。蟒袍是繡有蟒紋的袍服,元初就已在街市出賣,但當時蟒袍的名稱還沒有出現或流行開來。
? 內容來源:吳欣 趙波《漢族民間服飾譜系——臻美袍服》
文章來源:華服志 志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