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席加省
首發 | 國企視點
開發區是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各地也將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這其中“管委會+公司”體制機制改革是主要形式之一。
“管委會+公司”改革中,管委會自身的改革非常重要,但平臺公司的轉型升級更重要,高質量發展的市場化平臺公司是開發區開發建設的主力軍,是產業聚集發展的堅強保障。
在“管委會+公司”模式下,平臺公司地位更高、任務更多、責任更重,是管委會實現戰略意圖的市場主體,是開發區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石。但現實中,很多平臺公司發展滯后,定位模糊、職能薄弱、業務分散、機制落后,難以滿足“管委會+公司”模式的需要,急需改革謀發展,加快轉型升級。
如何轉型升級?以持續的經營現金流為核心重塑平臺公司的投融資模式、業務結構非常關鍵。唯有如此,平臺公司才能從輸血生存轉型為造血發展模式,重建可持續的企業現金流,成為園區的綜合開發運營商,與園區實現共生共贏,甚至實現品牌化、跨區域的輕資產發展,逐漸擺脫“規模越大 危機越大”的融資-債務怪圈,逐漸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
當然,“管委會+公司”模式下平臺公司的轉型升級并不容易。這需要管委會高度重視、統一領導,以“全區一盤棋”模式整合資源、統一推進,尊重市場規律,支持公司成為市場經營主體,集團化、實體化運營,建立市場化發展的機制。
在傳統模式下,開發區開發建設的步伐越快、規模越大,平臺公司積累的債務越多、對現金流的壓力越大,但平臺公司的經濟效益、償債能力卻沒有與投融資規模同步增長,收入少、利潤薄,現金流不穩定,經營性現金流極少,完全無法滿足還本付息的需要,債務包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債務問題積重難返,走入了平臺公司的債務怪圈。
平臺公司傳統的的發展模式導致融資、投資、業務錯配,這是平臺公司債務問題的根源。
第一,融資問題。平臺公司的融資結構不合理、融資錯配問題突出。在傳統發展模式下,平臺公司的融資過于依靠管委會的財政資金、專項債、政策性資金等,社會化融資渠道較窄,融資金額、融資投向、融資期限等受到明顯的金融監管政策的影響,在當前嚴控隱性債務的金融監管政策下,平臺公司融資受限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平臺公司的融資以債權融資、間接融資為主,其融資結構中銀行信貸融資、企業債公司債占大部分,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能力不足,資本證券化水平很低,流動性風險極大,如在融資壓力下采取信托、資管計劃、融資租賃、私募基金和在地方交易場所發行的各類非標融資方式,則融資成本更高、風險更大,加上短貸長投、借新還舊等問題,債務爆雷風險劇增。
第二,投資問題。平臺公司的被動式、行政命令式投資造成了融資-投資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債務風險極大。傳統上,平臺公司是“代投資平臺”,是按照管委會的指令定向投資,其投資領域、投資項目、投資金額、投資周期、投資條款等都由管委會確定,平臺公司只是行使投資通道作用,平臺公司自身的市場化投資項目儲備不足、專業化投資能力不強,造成了投資收益不佳、投資風險不可控。
另外,被動式投資過多、市場化投資項目過少也造成了投資收益的不可控。在管委會的指令下,平臺公司大部分投資都投向了公益性項目或者是投資回報期很長的項目,這些項目要么是本身缺乏收益和經營性現金流,要么是投資回收期遠遠超過融資期限,事實上造成短貸長投,對平臺公司造成極大的壓力。
第三,業務問題。平臺公司傳統上重資源、資產,輕業務。在業務布局上,存在著較多的以資源定業務、以資產定業務的機會主義傾向,造成了業務布局差、散亂、實力弱、經營水平低等,無法形成市場競爭力,更無法推動平臺公司實體化轉型,造血能力弱。
另外,在業務上,平臺公司普遍存在著公益類業務為主、市場類業務不足的情況,以管委會項目的委托代建為主,同時注入管委會擁有的特許經營權,但自主的市場類業務嚴重不足,經濟效益難以提高。
在“管委會+公司”模式下,平臺公司應該建立市場化投融資模式,提高銀行和信用債券等標準化融資產品比重,提高公募REITs等權益類、資產證券化方式融資比例,從單純的政信投融資模式向政信投融資與市場化投融資模式相結合,建立雙輪驅動的新型投融資模式。
政信投融資模式是平臺公司發展的基礎,本質是對政府財政資金、各類政策資金的依法合規使用,要從被動投融資向主動投融資轉變,成為可靠的政府投資平臺。
平臺公司要以項目為核心充分激活政信投融資模式,從代融資代投資平臺升級為市場化的國有資本投融資平臺,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國有資本的有序進退、保值增值。在政府投融資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建立科學的項目投融資機制。要儲備高質量的項目,科學策劃、包裝項目,為項目建立市場化的投融資方案,管委會與平臺公司密切溝通協作,以充分利用專項債、政策性資金,推動項目的科學融資、有效投資,合理使用、匹配資金,以達到項目目標。
第二,建立合法合規的投融資體系,嚴控債務風險。平臺公司要明確自身在融資、投資中的定位及職責,建立合法的項目承接方式,根據項目情況靈活使用ABO、投資人+EPC、TOD、PPP等多種模式,力求項目自平衡,嚴守不新增政府隱性債務的紅線,嚴控債務風險。
同時,平臺公司必須要構建市場化投融資模式,拓展市場化融資渠道,構建市場化投資項目庫,綜合運用債權投資、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加快推進市場化投融資工作。
市場化投融資模式需要平臺公司推進組織、管理、隊伍的轉型升級,構建市場化機制。如果平臺公司缺乏市場化機制而市場化投融資工作推進過快,則容易出現投融資風險。因此,平臺公司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平臺公司應充分利用開發區管委會的資源、資產、資本、資金(四資),主動謀劃包裝市場化項目,利用市場化機制推進開發區各類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經營,主動策劃謀劃包裝項目,提高投資效率,形成經營性現金流,積累核心資產,推動平臺公司成為開發區的國有資本投融資平臺和資源經營平臺、綜合服務平臺。
第二,平臺公司投資要從開發建設向運營服務轉型。傳統上,開發區的平臺公司是重資產模式,主要的投融資工作都是在產業園區的標準化地打造、標準化廠房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是典型的重資產模式。未來,平臺公司應該加強對產業園區運營服務的投入,從商業服務、人才服務、企業服務等各方面構建投融資模式,走向輕資產運營模式,甚至可以跨區域與其他開發區、產業園區合作,輸出品牌、管理模式。
開發區是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平臺公司是產業發展的市場化發動機,是開發區戰略產業的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的服務平臺。
對于管委會來說,產業發展是主責主業,但管委會不能大包大攬。相反,管委會應該強化產業的規劃職能,而將可以市場化的職能全部剝離重組給平臺公司,推動平臺公司以市場化機制激活產業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集群打造。
因此,圍繞開發區的產業發展,平臺公司從業務上要擺脫傳統的項目思維,要用產業思維重構平臺公司的業務結構,優化業務布局,提高業務鏈條的競爭力。
那么,圍繞開發區的產業發展,平臺公司的業務空間和機會是哪些呢?對不同的開發區來講,其發展階段、區域優勢、產業布局等各不相同,因此,其下屬的平臺公司的業務重點、發展模式也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尋找關鍵的產業鏈增值環節作為公司業務戰略支點。
但從一般意義上講,開發區的平臺公司主要是圍繞產業規劃、園區投資建設、產業招商、產業運營服務、產業投資五大領域展開,構建產融結合,以融促產、以產帶融的商業模式,真正成為開發區產城融合的動力源。
第一,產業規劃。這是平臺公司必須要融入的領域。產業規劃是開發區的頂層設計,關系開發區的定位及未來的發展空間,這里涉及到產業如何規劃、定位,產業園區如何定位、功能分區及空間布局如何設計、產業如何發展等核心問題。對于產業規劃,應采取“管委會主導、平臺公司參與”的模式,平臺公司應積極參與產業整體研究、各專項研究、可行性論證等,以產業規劃為契機尋找平臺公司業務布局的機會。
第二,園區投資建設。園區投資建設領域是平臺公司的主戰場,也是管委會要求平臺公司承擔的主要投融資任務。這個領域應該采取“管委會引導、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管理”的模式,以平臺公司為開發建設主體,通過多元化投融資模式積極吸納各類資本,通過投資及開發建設規劃、結構性融資、項目管理等方式推動園區投資建設工作的順利完成。
第三,產業招商。產業招商應該從政府主導向市場化、社會化招商轉型,多方整合招商資源與招商力量,優化營商環境,精簡招商引資流程,全面提升招商能級。因此,平臺公司應全面承擔市場化的招商工作,做好與管委會的政策銜接,提高招商工作的執行力。
第四,產業運營服務。產業運營服務領域是平臺公司業務的發力點。產業運營服務包含了對企業服務和對個人服務兩類。構建完善優質的運營服務體系是營造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入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平臺公司要從產業園區的硬件環境(辦公、交通、住宿、餐飲、休閑娛樂、創業孵化等)和軟件環境(人才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全方位提高開發區的運營服務水平。
第五,產業投資。產業投資領域是平臺公司實現產融結合的關鍵支撐點。在管委會的的支持下,平臺公司應充分利用管委會的資金,發揮國有資本的帶動作用,組合主題園區投資、優質產業項目投資等,充分利用股權直投、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形成專業化的產業投資能力,推動開發區的產業加速發展。
圖文來源于公眾號"國企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