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_久久久久免费视频_久久国产精品偷_欧美区二区三区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這十年·紡織強國路 | 21世紀什么最重要?

發布時間:2022-09-26  閱讀數:11293

這十年·紡織強國路 | 21世紀什么最重要?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10年來,紡織強國目標基本達成,行業高質量發展打開全新局面,這一切離不開紡織人才支撐。10年來,我國紡織人才梯隊建設成效顯著,實用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等多層次人才培育體系逐步建立,一支集合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的產業人才梯隊正在形成,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活力旺盛的人才隊伍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舞臺上擔綱重任。

產業隊伍人才輩出

10年來,紡織行業將工人隊伍建設與就業優先政策相結合,凝聚和培養了包括產業工人、企業家、科學家、設計師在內的行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創新行業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機銜接,持續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大國工匠。
10年來,紡織行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教育、科研與培訓資源,培養出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截至2020年,全國設有紡織服裝相關的本科院校270余所,高職高專院校260余所,中職院校800余所,專業人才儲備豐富。

2016-2020年,紡織行業涌現出119名“全國優秀紡織企業家”、40位“全國優秀紡織青年企業家”、10位“全國優秀紡織女企業家”。獲得行業科技進步獎的人數超過4000人次。2189名面料設計師、736名家用紡織品設計師、2017名色彩搭配師等取得從業資格認證。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紡織工業從業人數1103.2萬人,占全國工業的9.6%;紡織行業總從業人數達1612.4萬人(其中包含紡織服裝批發零售從業人數509.2萬人)。

圖片

紡織工人是紡織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和堅實依靠。10年來,紡織行業密切關注行業、產業前沿知識和技術進展,推動紡織工人隊伍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紡織行業歷來有著評選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關愛勞模的光榮傳統。每5年開展一次的全國紡織勞模評選表彰,是集政治性、政策性、行業性很強的一項系統工程。作為當代紡織工作者中的先進代表,全國紡織勞模在促進鄉村振興、解決民生就業等方面發揮了排頭兵作用,成為紡織行業時代精神與創新實踐的生動詮釋,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功勛與楷模。

圖片

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一個個普普通通的紡織車間里煥發光彩。全國勞動模范、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鄧建軍,不僅從技術工人成長為創新團隊“領頭羊”,而且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傳幫帶”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術能手。常州老三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承霞,從農民工成長為服裝高級技工,如今是“李承霞勞模工作室”帶頭人。德州恒豐集團高技能教練王曉菲扎根一線崗位近20年,創造的“緊密紡繞皮輥斜接頭操作法”,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緩解工人勞動強度,她也因此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紡部車間“趙夢桃小組”組長何菲,努力傳承夢桃精神,從一名普通的紡織工人成長為中國紡織大工匠、全國勞動模范。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得到更廣泛的認同。

一批勞動一線的紡織工人,走進高等學府,成了大學生。今年3月1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魏橋創業員工趙培培光榮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學院報到,開啟新的學習生活。

今年7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聯合隆重召開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表彰了100個先進集體和348名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關鍵在人才。以此次表彰大會召開為契機,要牢牢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紡織工人隊伍。

除了國家級表彰外,紡織行業開展的表彰也極大促進了人才建設。“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自2012至2021年10年間共表彰獎勵紡織科技獎1090項、優秀教師和學生1669名、優秀教學成果獎1901項、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107項、應用基礎研究68項、科技成果推廣336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278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4人及28家獲獎單位。“十三五”期間,全行業形成了科技創新人才的激勵氛圍,開創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人才質量全面提高

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
10年來,堅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新時代我國紡織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
 
圖片

為融合國內外教育資源,加強國際紡織服裝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紡織服裝教育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屆世界紡織服裝教育大會于2018年12月在東華大學舉行。東華大學聯合18個國家33所具有紡織特色的大學,正式成立“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該聯盟成為參與高校最多、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覆蓋率最高的世界紡織類高校聯合組織。

圖片

“如今,中國既是全球紡織服裝產業的中心,也是全球紡織服裝人才教育的中心。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執行會長倪陽生說,從職工培訓、繼續教育到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流動站,我國已具備完整的紡織服裝教育鏈條體系。

10年來,我國紡織類院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校教育管理全過程,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紡織類院校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動教育內涵式發展,大力振興紡織類院校建設,加快紡織類高等院校“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計劃)。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推進紡織類高職院校“雙高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深化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改革,布局交叉學科專業,發展應用型學科專業,引導紡織類院校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

與此同時,紡織類院校創新育人模式,加大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力度,強化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育人,加快培養急需緊缺人才,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有效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渠道。

圖片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一所紡織服裝特色高校,西安工程大學堅持“以工為主,交叉融合,做強紡織,做亮設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發展定位,2021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紡織領域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西安工程大學校長王海燕表示,學校辦學始終堅持聚焦紡織、強化交叉,圍繞紡織全產業鏈構建了紡織纖維材料、智能制造、清潔染整、服裝設計等完整的學科專業體系。圍繞紡織行業人才需求,“十四五”學校人才培養實施“紡織+”“設計+”“智能+”的多元化交叉融合路徑,服務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學校扎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黨建引領事業發展,堅持“四個面向”,實施“科教融合”,推進“產教融合”,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共同發起成立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在紡織產業集群地建立紡織創新研究院,在紡織龍頭企業合作建立產業研發人才培養基地,形成了校地企合作、產學研協同創新、本碩博教育協同發展的紡織類人才培養體系,努力為紡織行業科技進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圖片

圖片

武漢紡織大學堅持以產業鏈需求為導向,按照人才培養的規律,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使學科專業與紡織產業鏈“雙向嵌入”,形成了“專業嵌入產業鏈、產業哺育專業群”的專業建設模式和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目標定位。為此,武漢紡織大學根據建設制造強國和學校人才培養需要,打造了紡織新材料與綠色織造、紡織裝備與智能制造、創意設計與精美制造、智慧管理與效益制造等四大學科群作為支撐,提升了育人的學科協同功能和集成優勢。

圖片

圖片


“把職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紡織產業發展的切實需求。”江西工業技工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譚如民認為,學校要集中力量推動提質擴容,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生源質量,全面改善辦學條件。要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搭臺子。要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加大與紡織企業合作辦學力度,發揮出職業教育對產業的支撐作用。 

人才梯隊逐漸形成

10年來,紡織行業以服務院校、企業、產業發展為出發點,深入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研究與實踐,推動多層次紡織人才梯隊建設工作。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的產業人才等科技工作者不斷涌現。
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等5人在近10年來當選為兩院院士,這些紡織科技領軍人物在紡織纖維材料等多領域引領紡織行業邁向更前沿,書寫紡織“上天下海”的新傳奇。華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閆英山、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艷紅等全國紡織優秀企業家、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的涌現,讓企業管理更加現代化、國際化,推進產業快速升級。

“10年磨礪,學校人才培育工作成績斐然,初步形成了完備的人才梯隊。”天津工業大學人事處負責人楊浩告訴記者,學校入選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截至目前,學校擁有兩院院士7名,國家級領軍人才(包括長江學者、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次。還擁有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擁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省部級各類人才,實現了自主培育院士、國家優青、天津市杰青人才的突破。學校獲批全國首批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高層次團隊。

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武漢紡織大學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扎實推進“人才匯聚高地工程”建設,堅持高層次人才引育并重,補足人才短板,做好人才文章。

近3年,學校引進了一批優秀的博士后和海外青年才俊,先后獲得了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青年百人”計劃等人才項目支持。學校以人才項目立項資助為牽引,大力支持和培育一批高層次人才,這些人才項目的主持人在國家級項目立項、獲評國家級科技獎勵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高層次人才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隊伍發展中的引領帶動作用。

倪陽生告訴記者,以本科教育為例,紡織類高校正在逐步實現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教育資源輸入為主轉向“OBE”(成果產出導向),并強調建立有效的質量監控和持續改進機制,持續做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作為各類教育一個根本,通過“廠中校”“校中廠”、校企“雙導師制”等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教育各個階段全面鋪開,切實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人才梯隊建設。

圖片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達利(中國)有限公司簽署了新10年校企戰略合作協議


2016年以來,河南工程學院與河南豫發集團陸續共建錦榮服裝學院、時尚產業學院、河南工程學院·豫發時尚產業研究院。2019年,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利女裝學院成立10周年座談會上,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達利(中國)有限公司簽署了新10年校企戰略合作協議,并揭牌成立了“紡織服裝工程創新中心”。2021年1月,江南大學與江蘇陽光集團續簽全面戰略合作協議。2021年7月,常熟理工學院與盛虹集團旗下江蘇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達成校企合作。近幾年,武漢紡織大學不僅成立了各類研究院,還與地方共建了仙桃非織造布產業研究院、江西共青城羽絨服產業研究院、襄陽產業用紡織品研究院。

“在推進紡織學科建設和優化多層次人才培養方面,江西工業技工學校做了多方面實踐。”譚如民告訴記者,一是推動“雙師型”人才隊伍建設。組織教師進企業,合作進行理論實際一體化課程的開發。引進企業大師、技能大師參與學校技能培訓體系的建設,建立各專業一體化師資培訓體系,組建各層次技能工作室。二是強化市場引領,深化校企合作。根據產業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與開發,運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為企業培養技術人才。

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紡織工人正由以往的傳統工人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管理型轉變,成為新時代的紡織人。紡織行業人才梯隊的形成,為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實現紡織強國夢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


撰文 / 本報記者 馬瑞
編輯 / 鄭玉冰

制作 / 張建春  制圖 / 鐘燕京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