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夕,一則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國旗設計稿的消息傳遍大街小巷,誰最終成為了國旗的設計者?在距開國大典不足4天的時候,誰承擔起連夜趕制國旗的任務?開國大典時,毛澤東主席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這面國旗長460厘米、高338厘米,是由5幅紅綢拼接縫制而成的,5顆黃五角星由黃緞制成。紅色旗面上一顆大星位于左邊,四顆小星位于右邊環繞著大星,每顆小星均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象征著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開國大典時毛澤東主席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
1949年7月的一天,一則題為《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的消息刊登在了《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上,其中明確提出了國旗的設計要求。(乙)政權特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丙)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征稿的消息很快引起上海一名普通職員曾聯松的注意。他擅長書畫,也懂得幾何構圖。懷著對新中國的熱愛,曾聯松決定試一試。曾聯松的侄子曾浙一回憶說:“偶然的機會,晚上散步,(他)仰望天空看到星星,那個時候正好想到共產黨是人民的大救星。按照毛澤東同志當時4個階級的理論,4顆小星圍繞大星,他就引申出來。”▲曾聯松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原稿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有了靈感后,曾聯松用紅黃兩色的電光紙剪貼、排布好了國旗圖案,將設計圖稿小心翼翼地裝進信封,投遞給了新政協籌備會。此時,新政協籌備會收到了來自國內外的國旗應征稿件1920件,圖案2992幅,投稿者中有藝術家、政治家,還有普通教師、工人、軍人、農民。經過多次討論、層層遴選,曾聯松設計的圖案脫穎而出。隨后,籌備會審議時,將原設計稿里大五角星中的鐮刀和錘子去掉,使國旗圖案更加莊嚴簡潔。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代表們舉手表決,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國旗方案公布后,距開國大典僅剩不到4天時間。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將設計圖紙上的國旗,變成飄揚在廣場上空的旗幟,這個任務,由誰來完成?9月29日上午,在國營永茂實業公司工作的宋樹信,接到北京市委下達的制作國旗任務。在跑遍了多家布料店后,他終于在大柵欄的瑞蚨祥找到面料、顏色和質地都適合做旗面的紅綢,以及做五角星用的黃綢緞。找到面料后,宋樹信一刻不敢耽擱,拿到縫紉社跟工人們一起連夜縫制國旗。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國旗上隱約能看見拼接縫的痕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部李琮:由于當時的印染技術達不到印制大幅面國旗的要求,只能夠采用手工縫制。當時北平剛剛解放,物資相對匱乏,瑞蚨祥全店上下盤點庫存,最終在一個地下庫房里翻出了半匹黃綢緞。黃綢緞一尺多寬,做大五角星的長度不夠,所以必須要接一個角尖。上級接到了這個實際情況(的反饋),就經過討論允許拼接。就這樣,歷時一天一夜,9月30日下午1點,長460厘米、高338厘米的新中國第一面國旗誕生了。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1日,廣播中預告了天安門廣場即將舉行開國盛典的消息。當天下午,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著激昂高亢的《義勇軍進行曲》旋律和54門禮炮齊鳴28響,毛主席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此屹立于世界東方。鮮艷的五星紅旗見證了中國歷史新篇章的開端,它也將繼續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國旗在太空:
五星紅旗耀月球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點火起飛。起飛前,一面五星紅旗在著陸器上展開。這也是中國在月球上,放置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這面國旗由武漢紡織大學“省部共建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實驗室”負責人徐衛林教授帶領的5人團隊制作完成,攻關小組耗時8年才將這面深空探測領域第一面設有溫控條件懸掛在外的國旗完工。▲徐衛林教授和團隊成員王運利、曹根陽、盛丹、潘恒研討國旗研制技術問題。武漢紡織大學提供
徐衛林教授介紹,這面五星紅旗的織物以芳綸為主,而芳綸初始模量大,很難紡出高品質紗線,不利于國旗的展示。為提供符合標準的紗線,經過多次實驗研究,最終確定采用團隊榮獲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來生產紗線,此技術為月面國旗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礎。“嫦娥五號在月表的作業時間均為白天,所以國旗的使用溫度設置在正負150攝氏度范圍,在地面模擬太空艙測試,完全符合要求。”2012年,團隊接到縫制一面國旗在月球上展示的任務,國旗要求抗皺、耐高低溫、耐紫外線,而且要便于收放,即使收放也要平整而無折痕。這看似簡單的制作條件,卻讓團隊成員倍感壓力。接到任務后,團隊不舍晝夜,當即在原料篩選、結構設計、圖形構建上全面展開工作。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僅在選材上花費的時間就超過1年。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雖然有些纖維材料的強度很高,但染色性能較差,染色性能較好的纖維材料,強度又達不到要求,單一纖維和紡織工藝都無法滿足月面環境的要求。“雖然芳綸和錦綸兩種材料性能優越,但兩者很難在一起加工。”徐衛林教授團隊成員曹根陽副教授說,這兩種材料都是從海量的高性能材料中篩選出來的,為提供符合標準的芳綸材料,煙臺一家紡織企業還單獨開了一次紡車,才符合技術指標,但是芳綸本身不耐強紫外線,他們利用小分子調控技術實現了芳綸纖維的結構調控及顏色構建,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極端紫外條件下優良的耐日曬牢度。芳綸和錦綸的結合則采用了獨特的紡紗技術,讓二者實現緊密結合。在五星紅旗制作過程中,團隊還發現另一個難題:在高低溫交變和絕對真空條件下,五星紅旗會串色,黃的串紅,紅的串黃。“五星紅旗上顏色能串,說明小粒子會流動。”曹根陽前往上海,希望能從顏料的制備上找到原因,結果失望而歸。最終采用徐衛林教授的科技成果——天然材料微納米化技術,讓小粒子不再流動,串色問題迎刃而解。 ▲武漢紡織大學研制的嫦娥五號“織物版”五星紅旗飛向太空前留影。武漢紡織大學提供
串色問題解決了,那么國旗上的五角星究竟是繡還是印上去呢?團隊成員想在制作上更多地體現中國元素,覺得繡上去更有質感,便首先想到了漢繡,嘗試用漢繡技術將五角星繡在旗面上。反復嘗試后發現,刺繡的線與國旗材料收縮不一致,容易起皺,最終放棄刺繡,改為印五角星,然后套上黃色。他們又想到采用蠶絲,但普通蠶絲并不耐受紫外線,怎么辦?團隊采用“整理”技術克服了這一難關,將蠶絲用在了這面國旗上,最大限度體現中國元素。最終,不褪色,不串色、不變形,能夠抵御月表惡劣環境的國旗誕生了。
今日的國旗:
趕制國旗迎國慶
9月26日下午,位于青島即墨區段泊嵐鎮上的青島萬德隆旗幟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制作各種型號的國旗。制圖、制版、調色、印花、高溫發色、定型、印品檢驗、裁剪、縫紉、成品質檢、包裝等10多道工序,都有專業的技術人員認真把關。他們時刻關注產品,通過視頻把控整條生產線,不能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任何誤差,因為一點誤差都會導致產品瑕疵。
國慶節臨近,記者探訪了該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師傅在印花車間內檢查剛剛印好的國旗,看發色是否完好,色牢度是否足夠,旗面是否有沾染,色邊線是否筆直,是否有踏色或留白。隨著技術的提高,制作國旗早已擺脫了以往的手工傳統印染工藝,工廠追求綠色環保,進入車間內,幾乎聞不到染料的味道。制版師傅告訴記者,現在的模板全是電腦做出,尺寸精準;然后由調色機調色,上大型印花機開印,再經過烘箱高溫發色,無水印花工藝,一整套流程下來,取代了過去的手工水洗印染和傳統晾曬,實現了現代化的操作工藝。國慶節即將到來,國旗和黨旗的訂單增多,工人也更加忙碌,車間每天趕制一萬多面國旗。工廠檢驗流程很嚴格,車間經過好幾道檢驗程序。每一批旗幟印完定型后都要經過檢驗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裁剪縫制,縫制完成后還要經過嚴格檢驗,看針碼大小是否合格,是否有跳線,線頭,尺寸是否合乎標準。檢驗完成后才能將一面面國旗折疊起來包裝。出廠前還要對旗幟進行抽檢,確保精益求精。工廠全體工人以這種獨特的方式,
向祖國獻禮,祝福祖國生日快樂!
來源:NTMT紡織新材料綜合整理自(禮泉法院、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長江日報、半島都市報、紡友網)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