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不少人都嘲笑張磊收購了一個落魄鞋王,沒想到的是,兩年后,張磊靠著百麗賺瘋了。
當年的百麗可以說是無人能敵,最輝煌的時候,擁有2萬家門店,市值突破670億港元,但2013年,伴隨著電商時代瘋狂襲來,流量從線下開始向線上轉移,百麗的實體店受到了嚴重的打擊,2萬家門店一夜之間變成了負擔,凈利潤直接腰斬!
而這時,張磊帶著531億拿下了百麗57%的股份,開始了艱難的轉型之路。
張磊的第一刀切中的就是百麗的線下門店,打造了數(shù)字化平臺。
2萬多家門店背后,不僅是巨大的資產負擔,更是一系列的管理難題,所以百麗直接將門店精簡到9000多家,同時開始了自己的O2O雙渠道運營。
而這時,百麗的9000多家直營門店和數(shù)萬名員工,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所有的零售店,都開始使用APP和小程序,實現(xiàn)在線購買,門店之間能隨時跨店調動貨品,只要顧客看中的鞋,周邊三公里有合適尺碼的庫存,都能實時調配。
同時,所有店長都能看到門店的總銷售額、單品庫存,甚至到每個店員的銷售額,很多需要統(tǒng)計的活,就不再需要人力完成了,一方面減輕了門店的成本負擔,另一方面,總部也能實時監(jiān)控到門店數(shù)據(jù)和產品情況。
緊接著,張磊就開始對產品下手了。
他要求自己的數(shù)據(jù)分析團隊,全部都得去店里賣鞋,和用戶直接溝通,尤其關注試鞋率,比方說進店了100人,假設只有30個人進行試穿,那么試穿率就是30%。
為啥是這個指標呢?你想啊,只要客戶能坐下來試鞋,他購買的幾率就非常大。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他們就能和客戶直接溝通,然后把信息直接反饋給工廠,不必等到季度結束,極大地減少了庫存,提升了效率。
所以,百麗的產品迭代,做的是很牛的,甚至創(chuàng)造了經典的“馬丁靴奇跡”。
當時百麗拿到線下門店數(shù)據(jù)后,預測到了馬丁靴會大火,然后5天內,迅速完成了20款馬丁靴的迭代開發(fā),銷售率直接從5%提升到25%,最終這款爆品,大賣了23萬雙。
而這正是未來十年的黃金商業(yè)模式:C2M模式,也就是用戶反向定制,用戶決定產品的生產和設計。
而咱們很多老板,只懂得生產和賣貨,卻忽略了用戶的體驗,導致自己產品都變成了庫存,做過生意的老板都知道,在服裝這個領域,庫存就等同于負債。
為了解決庫存這個問題,百麗采用了獨有的“訂補迭模式”。
啥意思呢,也就是每個季度的新品,百麗會先生產預售量的40%投入市場,然后再根據(jù)銷量和用戶反饋,增加30%的補單和30%的迭代產品。
說白了就是,人家在產品上新后,總部會專門研究一下當季流行什么,年輕人在意什么,然后根據(jù)大家反饋,再進行二次調整。
而反觀咱們各位,為啥你的渠道商賣不動產品,就是因為你離用戶太遠了,你也得不到市場的反饋,光顧著悶頭生產,那能不變成庫存么。
其實C2M這種模式,在各行各業(yè)都能使用,有一個專門做保溫杯的品牌施密特,它就是這么做的。
它是在拼多多上售賣的,大家可都知道,拼多多簡直就是最卷的購物平臺,消費者更難伺候,所以,施密特上線后,就賣得不好。
恰巧這時,平臺發(fā)起了一個叫做“新品牌計劃”的活動,目的就是專門為品牌研發(fā)、設計提供建議,說白了就是通過訂單信息一些數(shù)據(jù)支持,施密特就參加了。
很快,平臺就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保溫杯的消費人群主要是95后、00后,大家更偏好一些設計簡約、輕巧便攜的時尚款式。
于是,施密特就迅速調整開發(fā)方向,開始了反向定制生產,定制了一款“智能溫顯”保溫杯。這款產品上線后備受歡迎,店鋪月銷破百萬元。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你的用戶在哪,你就要在哪,真正的生意不是說你每天收多少錢,而是客戶數(shù)據(jù),這才是企業(yè)的金庫。
無論是百麗,還是施密特,都是咱們老板需要思考和學習的方向,今天老板們已經不能再守著舊時代的經營思維走新路了,就像10年前的殺毒軟件,殺不死10年后的病毒一樣。企業(yè)必須轉型,老板的思維也必須跟上時代。
其實除了C2M模式,還有F2C模式,這都是當下最能直擊用戶痛點,拿下用戶心智的商業(yè)模式,也是各位在企業(yè)轉型中要改變的方向。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lián)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