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_久久久久免费视频_久久国产精品偷_欧美区二区三区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二十大代表風采 | 黑牡丹集團技術總監鄧建軍:做知識型產業工人領跑者

發布時間:2022-10-13  閱讀數:14842

二十大代表風采 | 黑牡丹集團技術總監鄧建軍:做知識型產業工人領跑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紡織強國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這個成就離不開2000多萬紡織人的辛勤付出。在全黨全社會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紡織服裝周刊》特開設“二十大代表風采”專欄,采訪報道來自紡織行業的二十大代表,展現新時代紡織人的新風貌。


在行業里,只要提到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鄧建軍,浮現在熟人腦海里的一定是“車間里,滿頭大汗緊盯設備運轉;辦公室里,挑燈夜戰琢磨技術攻關”的景象。


圖片


扎根生產一線30多年,參與技術改造項目500多個、攻克重大技術難題約50個,鄧建軍從一名只有中專文憑的普通技工,成長為世界紡織機械領域的專家型工程師、國家級技能大師,被譽為中國“知識型產業工人的領跑者”,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江蘇大工匠”等稱號。作為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鄧建軍已經成為工人創新的代名詞。


0

1

圖片

做一個能解決問題的人


鄧建軍1988年中專畢業入廠,199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時,他只是一名23歲的維修電工,那時他想的很簡單,就是要不斷掌握技術、鉆研技術、刻苦攻關,做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一光榮稱號。30年來,鄧建軍始終工作在生產一線,時刻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踐行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帶領工作室成員立足本職崗位,圍繞新產品開發與技術改造,不斷創新創優。


2019年,一個難題擺到鄧建軍團隊面前。當時,國內外紡織印染行業片狀染色聯合機上的氧化方式均采用傳統導輥上下環繞方式自然空氣氧化系統,往往會造成染色浮色嚴重,色牢度不穩定,后工序水洗用水用汽量多等問題。為了攻關這一技術難題,那一年盛夏,鄧建軍帶著團隊在車間溫度高達40度的情況下,嘗試采用有溫濕度控制的快速氧化系統裝置。“在高溫車間里一干就忘了時間,等出來時衣服上的汗水早就結了晶。”歷經1個多月的反復試驗,該裝置成功應用,有效破解了因為四季溫差濕度的不同而帶來的染色色差問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改變傳統化料費時費力費料、污染環境等情況,鄧建軍和團隊成員經過10個月的實地調研、2年左右的研究,成功完成集中自動化料系統的投運。這套系統通過計算機控制完成智能化料,以前每天需要9個人化料,現在只需2個人運輸染料,每天省下約50公斤的染料,節能減排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了操作環境,年節約生產成本100多萬元。“為了避免傳統水洗技術帶來的水污染與環境污染,我們又引進了激光雕刻設備與臭氧整理設備,進一步實現紡織品染整生產過程綠色化、生態化。”鄧建軍說。


圖片


當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步伐越來越快,必須堅持向科技要效益,讓傳統設備煥發新的生命力。鄧建軍帶領團隊對傳統設備嘗試“機器換人”的改造升級,通過“機器換人”提高工序效率,通過引進合作自動疵點檢測系統,使開剪車速可達到80米/分鐘,在線檢測效率是原來的3倍,有效替代人工肉眼檢驗。


“核心技術永遠是買不來、討不來的。創新就是要敢想敢做,要與時俱進,將不可能變為可能。”這是鄧建軍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和團隊的實際行動。



0

2


從“知識型工人”到團隊帶頭人


“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這個以鄧建軍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是行業耳熟能詳的創新基地。從最初的3人,到如今的24人,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大多來自車間,且都是技術骨干,有的專攻紡織機械、有的專攻電氣維修、有的專注于面料研發工藝。“團隊的創新氛圍很好,大家常常因為一個技術環節,或一個故障根源,通過‘一人講、團隊點、眾人評’的模式進行討論與分享,從一雙手到多雙手,形成合力,實現創新發展。” 


2012年,鄧建軍主持的“低碳節水型牛仔紗線清潔染色關鍵技術研發”項目,不僅實現了牛仔紗線生產節水、節能,還能讓單調的藍黑色牛仔“變身”絢麗時尚的“糖果色”“彩虹系”,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4年,鄧建軍帶領團隊通過綜合電化學、計算機控制技術、染色技術、電氣控制技術,設計了一種自動化料系統,經過兩年左右的研究,實現了計算機自動控制完成集中化料,解決了同品種因多缸調料而產生的色差現象……


圖片


2018年,為強化黨員和勞模的雙領航效應,“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黨支部”成立,進一步建設了一支攻關在現場,打得贏、叫得響的創新發展先鋒隊。


30多年來,鄧建軍堅持“傳出智慧、幫出成長、帶出文化”的“傳幫帶”做法,努力搭建產業工人職業發展的“立交橋”,暢通合理流動的“綠色通道”,先后培養高級技師2人、技師14人、高級工6人。他堅持用好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與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這一載體,積極推進勞模黨支部“雙創雙提升”行動,建立“黨員帶頭、班組專攻、團隊集成”的協同攻關機制,引導支部黨員積極參與創新攻關活動,破解技術瓶頸,提升技能素質。在支部的示范帶動下,公司內各大班組比學趕超、爭先創優,先后建成省級的蔡志忠勞模創新工作室、市級的陳偉華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在全國紡織行業內也掀起了“學鄧建軍科研組·建創新型班組”的熱潮。


0

3


言傳身教,做工匠精神的弘揚者


長期扎根基層的鄧建軍身上,體現了一種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百折不撓的工匠精神,體現了平凡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都可以具有的一種優秀品質。他多年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專、精、創”——專,專注、堅守;精,精益求精;創,創新。


在平時的工作中,鄧建軍總是主動走進生產一線、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軍營和行業協會等進行宣講和座談,結合自身經歷和感悟,用群眾的語言對勞模精神進行闡述和講解。他將“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通過攝制播出勞模工匠精神專題片,與勞模跨區域戰略合作等方式,把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工作引向深入、走向社會、深入人心。先后累計做了100多場報告,受到廣大職工群眾的歡迎。


圖片


從一名中專生到自學獲得本科學歷,再到攻讀電氣工程碩士學位,“中國技工”鄧建軍帶領團隊屢創難關、屢獲殊榮,以兢兢業業、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而不斷努力。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