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這里是鄉村筆記。
11月1日晚上19點,廣東時裝周又要做一件公益大事!廣東時裝周將攜手廣東省鄉村旅游協會、鄉村筆記,舉辦鄉村振興專場!
「鄉村,不止于鄉村」——來自鄉村筆記五年的鄉村創業心路歷程:
時間分配:
解決鄉村問題
時間不止該花在鄉村工作
2017年我剛到湘西研究賣臘肉幫老鄉掙錢的時候,當時的機構有一項特別的規定是,我們這些扶貧專員每年必須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常駐在村子里,但我研究了一個月也沒研究出來該如何賣這些臘肉。

后來我開始做鄉土研學,想要把城市孩子帶去鄉村的時候,我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城市跟學生、家長、老師們溝通,挖掘他們的需求。那個時候,我才明白了「作品思維」與「產品思維」的不同:
如果你是一個藝術家,你想做的只是更好地表達自己,那你大可以先創作,然后期待有價值的作品會收獲一個好的價格(當然也可能你并不在意一個好的價格)。
但如果你要做出一個好產品,那你一定得先了解客戶和用戶的需求,所有不從需求出發的產品設計都是閉門造車、向壁虛構,也就難怪往往一廂情愿,卻又顆粒無收了。

在鄉村,其實很多問題的出現就來源于“城鄉二元結構”,很多問題的解決也需要依靠城鄉良好的互動。
所以,我們做鄉村工作的時候,時間不止該花在鄉村,也應該花在城市;同樣的,當我們在城市希望幫到鄉村公益的時候,我們的時間,不該只思考城市中生活的我們有什么,也該多問問老鄉們究竟需要什么。
解決鄉村問題,時間不止該花在鄉村工作。
視野定位:
助力鄉村發展
視野不止該停在鄉村產業
聊到鄉村的產業興旺,大家想到的是哪些場景?是五常的大米還是北海的生蠔?又或者是各式各樣的農家樂和柴火飯?

那如果聊到城市產業呢?從新消費到新能源,從人工智能到區塊鏈,感覺好不熱鬧。
但我們要明白的是,鄉村本身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個場域,所有的行業都可能與鄉村發生一些鏈接,就像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把所有行業再做一遍一樣,在鄉村的場域里,所有的行業,也都有可能被再做一遍。

比如在新疆墨玉,鄉村振興與新能源做了個跨界,便有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的「光伏發電產業」,那個地方全年日照小時數達2655小時,太陽真是勤勞得讓人感動。

比如在河北豐寧,鄉村振興與人工智能做了個跨界,便有了京東豐寧的「人工智能養豬場」,當下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第一智能養豬場,年出欄量有210萬頭,所以未來在人臉識別之后“豬臉識別”也會是一個大眾熟悉的業務。


所以我們想做一場時尚與鄉村的跨界,鄉村發展的視野不止停留在鄉村產業。
振興力量:
實現鄉村振興
途中不止于僅有鄉村力量
然后,我一旦回答“鄉村振興”,大家就會在第一時間嘖嘖稱奇,然后若有所思,說出一句 “你做的這事情可真有意義呀。”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一段時間以來,鄉村振興一直是一個在政策上被高度重視,但是很少能與大家的生活產生聯系的領域,大家都知道它很重要,但好像又不知道該如何幫上忙。
大家一想到在鄉村振興領域工作的人,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或者是白發蒼蒼鞠躬盡瘁的鄉村教師,大家會敬仰這些鄉村工作者,但是往往不想成為他們。

在鄉村振興的領域依舊存在著諸多的「反向歧視」,也就是我們越強調幫助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會變得越特殊越弱勢。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一次和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孫云龍教授的交談,給了我新的思路。
孫教授說,「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短期旅行或者旅居鄉村的人們,也看作是一類新村民,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為鄉村帶去新的活力」。
是呀,其實即使是短期的力量匯聚,也可以讓鄉村發生巨大的改變,而讓大家匯聚的前提是,不能讓大家只覺得鄉村是一個辛苦的、需要被幫助的場域,而是要讓大家覺得鄉村很美好很有趣。

很多時候在“有趣”面前,“有意義”一文不值。
所以實現鄉村振興,就是要讓大家想到鄉村的時候,不是皺起眉頭深思,而是裂開嘴角微笑。
實現鄉村振興,途中不止該只有鄉村力量,我們要通過一些有趣美好的方式讓所有人都在鄉村有一席之地,有更多可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
所以,鄉村,不止于鄉村。
我們要重新發現鄉村的諸多可能,用跨界創新的力量,在我們的時代,讓所有的產業、所有的行業都有一個鄉村振興的新版本。
11月1日晚上7點,我們在廣州國際媒體港 · 珠江之眼演播廳,誠邀您來參與「鄉村不止于鄉村·廣東時裝周鄉村振興專場」!

文章來源:廣東時尚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