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新形勢下
化纖行業要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面對新發展格局和新挑戰,化纖工業定位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今年4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印發了《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化纖工業是紡織產業鏈穩定發展和持續創新的核心支撐,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也是新材料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一級巡視員夏農在致辭時指出,“這一定位,是在深入分析我國化纖工業新的歷史階段,全面認識和把握化纖工業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對化纖工業定位做出的一個新判斷,這一定位將對化纖行業的發展賦予新任務、提出新要求。”
化纖是紡織工業重要的纖維原料,不僅關系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關系著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對于新階段化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當前,全球經濟和產業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革,我國化纖行業面臨原油價格上漲、下游需求低迷、企業效益下降等諸多發展壓力和挑戰,在此背景下,化纖工業應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呢?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許坤元在致辭中指出,化纖現在已經占到紡織原料80%以上的比例,同時化纖也是產業用紡織品的重要的基礎材料。化纖工業不僅是重要的民生產業,還是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因此,化纖行業更加要開拓創新、調整結構、研發高科技纖維、優化產業系統、聯合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實現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發展的目標,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國化纖工業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了在我國紡織工業體系和全球化纖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全面建設化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四五’是全面建設化纖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化纖行業要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強纖維新材料關鍵技術裝備自主創新,加快數字化改造升級,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構建化纖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現代產業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在致辭中說道。
對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夏農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特別是關系行業穩定發展的關鍵點要補齊短板,提升自主知識產權和替代接續能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二是著力構建行業新發展格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來提高我國纖維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提升我國化纖行業全球價值鏈地位;要從供需兩端發力,既擴大有效需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又推動生產轉型升級,鞏固增強產業競爭優勢。三是著力推動行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處理好行業發展與減碳關系,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研究制定化纖行業雙碳戰略路線圖,明確行業降碳實施路徑,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對化纖工業下一步發展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要提升供給體系韌性,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需求,促進產業升級、產品升級、消費升級。要高度重視“品牌”作用,擴大“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綠色纖維”等工作影響力,提升消費者對中國纖維和企業的認知度,進一步聯合服裝、家紡企業加強優勢品牌培育,通過品牌建設來擴大需求、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二是加快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鞏固提升國際競爭力。要更加注重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用品質、價格等硬優勢贏得市場。要讓綠色低碳成為化纖工業競爭新優勢,讓綠色低碳纖維制品賦能紡織服裝產品。三是推動各類纖維原料協同創新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化學纖維與天然纖維協同創新和相互賦能,加強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推動化纖、棉花兩條鏈良性有機聯動,互為支撐,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四是加強產業和貿易國際合作,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02
纖維新材料
帶領行業進入新賽道
今年以來,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杜瑩芬在主旨報告中分析了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現狀。她表示,從國內看,疫情持續蔓延,疫情防控壓力較大,疊加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國經濟增長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3月份以來,受疫情影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嚴重沖擊,投資、消費、貿易等均承受了巨大的下行壓力。“壓力之下,中國經濟體現出了強大的韌性,黨中央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穩經濟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力度落實穩經濟各項舉措。” 杜瑩芬表示,從近期的數據看,國民經濟延續了恢復態勢,工業投資穩定增長,就業物價總體平穩,新動能積蓄增強,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展望未來,杜瑩芬建議,要立足底線思維,防范全球通脹“倒灌”,包括完善能源保供方案、做好能源核心需求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從需求側避免經濟陷入“滯脹”等。同時要把穩增長放在首要位置,保證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穩定消費,釋放消費潛力。
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對行業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在國家宏觀經濟大環境下,化纖行業的新賽道在哪里?
“二十大報告當中多次講到了新賽道,實際上新賽道是一個開放的話題,它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全新的增長機會,有新場景、新物種、新賽道,是新經濟產業的發展路徑。它是自下而上的,也是動態的。如民生賽道、數字賽道、科技賽道、產業賽道。”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朱美芳在作主旨報告——纖維新材料 賦能新賽道時給出了她的思考,并基于其團隊研究介紹了在線跟蹤材料結構(鏈、凝聚態、雜化結構)的演變,提出未來可通過搭建可視化表征平臺,加速應用進程,助力我國纖維產業升級;通過對石墨烯纖維、多孔石墨烯纖維及其超級電容器、高容量石墨烯/聚苯胺雜化纖維、碳納米管纖維及其織物的性能進行分析,展示了纖維材料在能量管理中的研究進展及發展前景。
隨著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和信息技術的融合,纖維科學已經成長為一個多學科的研究前沿,而纖維技術也成為影響和引導現代工業發展方向的重要組成部分,纖維材料顯示出作為智能和高功能材料的巨大潛力。朱美芳指出,纖維產業已經進入新賽道,原料、聚合、加工、成形過程被賦予科技、環保、智能新概念,以智能化、超性能、綠色為特征,可對傳統產業集群起到高滲透性、顛覆性、變革性提升效果的新一代纖維將是研究方向。
以碳纖維為例,近年來,新能源領域碳纖維需求快速增長,國產碳纖維需求量大幅上升,國內碳纖維企業的盈利空間不斷提升。未來,國產碳纖維在航空航天、壓力容器、碳/碳復合材料等高附加值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將在未來競爭中占得先機。
碳纖維通常與樹脂等其他材料結合形成復合材料,既可以制備結構材料,又可以制備功能材料或結構與功能兼備的材料。碳纖維預制體也稱為碳纖維織物,是以碳纖維為原材料,通過機織、編織、縫合、針刺等方式形成的一種具有特定外形的復合材料增強體,是復合材料的“關鍵增強基材”。預制體的結構與性能,直接影響著復合材料的結構和性能,是先進復合材料的關鍵基礎材料。
會上,江蘇天鳥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繆云良介紹了碳纖維預制體的制備及應用。碳纖維預制體按結構可分為平面織物預制體和立體織物預制體兩大類。其中,立體織物預制體可分為2.5D機織、三維編織、縫合、穿刺、針刺等,而針刺碳纖維預制體應用非常廣泛。與3D編織預制體相比,針刺預制體具有孔隙分布均勻、易致密成型、面內和層間強度高等優點,而且生產效率高、成本低,容易實現大批量生產。其應用領域包括飛機碳剎車盤,單晶熱工裝備熱場材料如發熱體、隔熱屏、坩堝,火箭發動機燃燒室、噴管等。比如,針刺預制體已大批量配套應用于國產全系列型號飛機,包括C919及ARJ-21。
繆云良談到,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預氧化纖維針刺技術。天鳥高新于1997年利用原創的碳布/網胎鋪層針刺技術成功研制出飛機碳纖維剎車頂制體、熱場預制體、大型噴管預制體等產品,實現批量化生產,形成集成產品群。目前,天鳥高新已成為我國主要碳/碳復合材料用預制體生產企業之一。
在科技賽道中,紡織產業鏈的后道產品會體現出科技的發展趨勢和含量,而其原料——纖維的流行,實際上更好地反映了科技發展的趨勢。東華大學研究員王華平對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22/2023主題與產品進行了解讀。基于對大勢大事的深入研究,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提出了很多熱點詞匯,最終提出了“無界與共行”這個主題。同時,基于對流行元素的調查和消費端的共性需求等方面,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團隊發布了纖·自然本源、纖·蝶變新生兩大篇章八大類29種纖維。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舉辦10余年來,圍繞創新主題,不僅關注產業發展,更關注于環境、生態,引領纖維行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纖維之路,見證行業從纖維大國走向纖維強國。
為進一步加強纖維與上游關鍵原輔料的緊密結合,促進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推動化纖企業產品創新,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研究課題從今年開始啟動了化纖油劑助劑、母粒類優質供應商的征集活動,會上發布了2022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化纖油劑助劑(8家)、母粒(6家)優質供應商。



鄭俊林宣讀2022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化纖油劑助劑、母粒優質供應商名單
陳新偉為優質供應商代表——北京中紡海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于鴻頒獎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呂佳濱主持下午會議
在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22/2023發布的纖維中,高品質生物基化學纖維就是其中一大品類。
青島大學教授夏延致在題為“功能阻燃生物基纖維材料研究進展及產業化”的報告中,介紹了海藻纖維產業化的進展情況。海藻纖維是一種利用海洋藻類植物制成的生物基纖維,青島大學經過多年的研究,研發出了自主知識產權成套技術與裝備。2019年青島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建成了千噸級海藻纖維生產線,目前正在建設新型千噸級海藻纖維自動化生產線。同時,青島大學還進行了海藻纖維的防霉、防螨、消臭性能的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目前,海藻纖維已在多個領域實現了應用,為產業鏈奠定基礎并形成產品應用區域輻射。此外,青島大學還對粘膠纖維的阻燃性能做了深入研究。
新興際華(北京)材料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總監萬雷詳細介紹了軍用紡織品、警用紡織品、消防用紡織品、工業防護紡織品的類型及特點,并表示特種紡織品未來的發展空間廣闊,一方面軍事及國防安保體系的剛性需求是最主要的增長動力,另一方面職業特種安全防護領域蘊含巨大增長潛力。對于特種紡織品未來的發展趨勢,他認為,一是差別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高性能纖維原料的更新換代將驅動特種防護服的防護性能不斷提高;二是多功能化、復合化與智能化,如防彈、防刺、耐熱阻燃、防化等多種功能復合的特種防護服能更好滿足防護對象的復合需求;三是健康舒適化、時尚美觀化,強調功能性與舒適性、美觀性并存,注重減輕個體負荷,關注服裝與人體微氣候調節等方面的需求。
03
全球化纖巨頭合力
共同打造化纖行業美好未來
受疫情影響,國外的業界同仁已連續三年無法親臨現場參與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但他們對會議的關注和與業界分享信息及對行業發展思考的熱情更勝既往。歐洲人造纖維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日本化纖協會會長內川哲茂、韓國化纖協會會長金國鎮、印度合成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S.C.Kapur、泰國人造纖維工業協會名譽會長Mayuree Didpakdeechol、中國臺灣區人造纖維制造工業同業工會理事長黃呈玉等以視頻形式為大會送來祝福和支持,并對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在復雜時期精心籌備本次會議、為業界提供相互交流溝通的最佳平臺致謝。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