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作為紡織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任重道遠。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的2022紡織服裝“優供給促升級”系列活動之一,2022年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工作會議于12月8日在線上召開。
大會全面回顧了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的發展成果,并展望了下一階段發展方向和集群發展路徑。大會提出,要進一步推進紡織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紡織行業應有的貢獻。
據介紹,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產業集群試點開展了第五次復查,確認江蘇省江陰市等193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試點地區通過本次復查。2022年新加入試點共建9個產業集群地區。截至目前,與中國紡聯建立試點共建關系的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區共計202個。會上對2022年全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復查結果、新增集群名單、集群優質服務競賽名單等進行通報(名單附后)。
此外,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討論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辦公會批準,決定分別與河北省肅寧縣萬里鎮人民政府、河南省項城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固始縣人民政府、安徽省宿松縣人民政府、安徽省望江縣長嶺鎮人民政府建立產業集群試點共建關系,并授予相關榮譽稱號。分別授予河北省肅寧縣萬里鎮為“中國針織服裝名鎮” 、河南省項城市為“中國醫護服裝產業名城”、河南省固始縣為“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縣”、安徽省宿松縣為“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縣”、安徽省望江縣長嶺鎮為“中國服裝棉紡織制造名鎮”稱號。
今年,蘇州、無錫、南通高端紡織集群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行列;39家2022年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有16家以紡織為特色優勢產業;17家紡織區域品牌納入工信部紡織重點培育品牌名單,充分展現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實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表示,紡織產業集群是廣大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是紡織產業高效協同、產業韌性活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今年不少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組織展銷會、產業鏈對接等專項活動,對穩住中小企業市場主體、穩定產業供應鏈、提振企業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工信部高度重視產業集群工作,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她強調,中國紡織工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量,要積極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擔當新作為,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效融通產業新格局。要發揮好紡織完整產業配套優勢,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培育全球一流企業和世界級產業集群。針對行業未來發展,她建議:一是加強規劃政策支持引導,促進產業集群優化升級;二是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提升產業集群高效協同能力;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四是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營造有利于產業良性發展的市場環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會上做了題為《抓住關鍵著力點,奮進集群新征程》(點擊查看全文)的講話。他指出,集群經濟是紡織產業最鮮明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形態。一直以來,產業集群是支撐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生態、行業服務區域戰略的重要載體、產業要素高效循環的重要樞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產業集群試點共建工作已歷經20年,成為行業與地方深度合作的重要機制平臺。截至2021年,與中國紡聯聯系的紡織產業集群試點集聚了25.3萬戶行業企業。
對于新形勢下產業集群建設發展方向,孫瑞哲強調,產業集群建設要緊扣時代脈搏、順應變化、持續創新。一是堅持守正創新,提升紡織產業集群的整體效能。二是堅持系統觀念,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融榮共生。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表示,2002年12月24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當時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宣布紹興縣等38個市縣區鎮成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并向這些地區授予了相應的特色城鎮的稱號,標志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服務工作的大幕正式開啟。產業集群是改革開放以來紡織服裝產業市場化不斷深入的必然結果,是產業高效協同的空間組織形式。紡織服裝產業集群20年發展成就非凡。20年來,產業集群試點由2002年38個、紡織工業總產值4800多億、就業人口329萬人、企業總數8.6萬戶,到2021年底產業集群試點總數達211個、紡織工業產值達到了3.77萬億元、就業人數超過700萬人、企業總數超過25萬戶。夏令敏強調,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作為紡織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任重道遠。建設現代化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帶動幾十萬家中小企業全面實現現代化,是未來十幾年紡織行業必須努力完成的任務。為此,要堅持推進產業集群升級發展不動搖;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全方位提高集群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集群發展提供無盡動力;堅持推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促進企業智能化發展,打造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堅持走品牌化發展之路,不斷提高集群企業產品研發設計水平,提高產品品質,推動產業高端化;堅持綠色化發展,推動行業建立綠色可持續發展體系;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培育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筑牢集群產業發展的人才基礎。
紡織產業集群工作20年,開創出了行業創新服務模式,構建了最具活力、最具潛力、最具市場化蓬勃動能的產業發展基本面。會上,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慶球,江西省于都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楊海峰,江蘇省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王瑞,湖北省仙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劉軍做了交流發言。據吳慶球介紹,截至2021年底,虎門有服裝服飾生產企業3100多家,總生產面積251萬平方米,有40個專業市場,年銷售額超850億元。為建設世界級服裝產業集群先行區,虎門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有:一是抓住高端,以打造時尚高地為導向,推動服裝服飾業向時尚產業升級;二是抓住主線,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線,多措并舉為時尚產業發展賦能;三是抓住服務,以優化政府對企服務為保障,支持時尚產業主體扎根壯大發展。他強調,當前,虎門正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筑基、塑城、強核、提質、惠民“五大行動”,著力打造“三區兩帶一核”產城格局,加快推動虎門“覺醒之門、開放之門、復興之門”建設,加快推進歷史文化旅游發展戰略,辦好“展在城中、城在展中”“永不落幕”的服交會,讓產業發展、歷史底蘊和城市發展有機結合,打造大灣區開放時尚產業新高地。今后,虎門將重點圍繞立足大灣區,接軌國際發展;打造新引擎,推動產城融合;聚焦數字化,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構建產業新生態下功夫。楊海峰表示,自2017年以來,于都承接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如今呈現出勢頭強、平臺全、轉型快、后勁足的良好態勢。2021年,于都縣共有紡織服裝企業超3000家,全行業產值達602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行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57%,全年有望突破800億元。作為中國服裝優質制造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紡織服裝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于都面臨著新的挑戰,也迎來市場預期改善、產業轉移等新的機遇。對此,于都將通過實施優質制造、產業鏈提升、人才厚度提升、現代時尚園推進、品牌孵化、可持續發展等六大舉措,結合國家大力鼓勵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和新一輪產業轉移的大趨勢,力爭把于都建設成為“世界級紡織服裝高端優質制造高地”和“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智能制造示范區”。王瑞表示,近年來,沭陽始終把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目前,沭陽縣紡織產業匯集桐昆集團、新東旭紡織等規上企業190多家,建成全國首個智能針織產業園,擁有優質包覆紗、室內空氣凈化面料兩個國家級生產基地,新上桐昆、紅柳、常沭新材三個超50億級項目,形成包覆紗、特色家紡、智能針織、紡織機械四大板塊,獲批“中國紡織服裝名城”等五項國家級榮譽,“沭陽紡織”已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品牌。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征程,沭陽將始終把紡織產業作為全縣主導產業來抓,按照“無中生有、有中育新、有中出新”思路,堅持招大引強和扶優培強。一是注重頂層設計,助推紡織產業跨越發展;二是突出智能制造,讓特色支撐高質量發展;三是強化集群集約,高質量打造綠色供應鏈;四是堅持務實高效,打造產業溫馨發展環境,全力打造蘇北首個縣級千億級產業集群。據劉軍介紹,仙桃非織造布產業從1987年肇興于彭場鎮,至今已穩健發展30余年,兩次入圍“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是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單位、“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城”,同時也是中國紡聯共建的“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培育單位”。目前,非織造布產業作為仙桃市工業第一產業,現有非織造布企業近3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2家,2021年實現產值298.5億元,占全市工業29%,出口額51.9億元。為實現集群高質量發展,仙桃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有:一是從粗放增長到資源集約,產能不斷升級,將依托“四基地兩中心”建設,高標準打造世界級非織造布產業平臺;二是從單一出口到內外兼顧,結構不斷升級,目前仙桃正在加快推進制造業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數字化轉變,逐步推動非織造布企業生產換線、設備換芯、機器換人;三是從加工復制到自主創新,品牌不斷升級,以“仙桃無紡布”區域品牌全面推行“一企一標”工程,已注冊國內商標500余件、歐盟商標3件。2022年度中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優質服務競賽優勝者名單:
諸暨富潤科創商務服務中心有限公司
海寧中國家紡城股份有限公司
佛山中紡聯檢驗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紹興中紡聯檢驗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中紡協東莞檢驗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中紡聯檢(上海)檢驗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東紡云智(蘇州)互聯科技有限公司
網都河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江蘇中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平湖服裝文化創意園等 10 家單位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