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2月3日在廣州舉行“廣州市海珠區—清遠市產業梯度有序轉移招商推介會”后,12月11日,清遠舉辦“承接廣州紡織服裝產業梯度有序轉移招商推介會暨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活動”。
為高效承接紡織服裝生產加工企業做好配套服務,海珠區和清遠市有關部門簽訂了《產業梯度有序轉移合作框架協議書》等,還簽定了共創國家級創新中心、檢測中心、共享車間等合作協議。截至目前,廣清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園區已對接企業5000多家,其中已達成意向入駐企業1496家,已落地入駐企業200多家。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陳國飛 攝影:曾亮超
平臺建設
打造紡織服裝業“第二故鄉”
“全國面料看廣東,廣東面料看中大”,海珠區中大布匹市場商圈是廣州紡織服裝產業五大集群之一。經歷30多年的發展,中大布匹市場商圈目前已成為全球知名、國內首屈一指的世界級紡織服裝面輔料交易市場集聚區,年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帶動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
廣清兩地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用發展的眼光協同推動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初步形成了全省產業有序轉移的廣清路徑。中大布匹市場商圈的加工生產制造企業正有序向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轉移,將成為企業的投資熱土、企業家的“第二故鄉”。
其中,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下轄的“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含“華南棉紗交易市場”等平臺)位于清遠清城區,是清遠市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推動大灣區溢出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有序梯度轉移的重大部署而規劃打造的重大產業承接平臺,將打造成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主導,大美妝、皮具箱包、珠寶飾品、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數字時尚產業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產業化集群。
項目現階段可承接2000家企業“拎包入住”,建成后可承接企業近5000家。目前,該項目已經吸引了唯品會、沙馳、哥弟、諧達、奧康、紅蜻蜓等多家時尚企業進駐。
轉型升級
加速推動企業進駐、人才落地
當前,清遠市和海珠區成立了推動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的聯合工作專班,正加快制定推動廣清產業有序轉移的相關扶持政策。通過減免生產經營場地租金、免費提供員工宿舍及人才公寓、設備搬遷費用、設備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措施,鼓勵一批紡織加工制造業率先實現轉移。對紡織服裝的頭部企業,可以實行“一企一策”,在企業落戶、融資、置業、子女讀書等方面出臺專項政策,提供全方位扶持。
清遠市將開展紡織服裝產業空間規劃、產業規劃等,以規劃引領促進產城融合。同時,在廣州開展設立“反向飛地”探索,加快推進“廣清一體化融合發展前臺”項目建設。目前已建成廣州科學城廣清高層次人才交流合作驛站,完成了廣清產業共建前端孵化器的升級改造,越秀國際會議中心清遠綜合招商展示中心將于年底開工建設等。通過集中在廣州中心區域全方位宣傳,將吸引更多各類優質項目進駐、人才落地清遠。
接下來,該項目將加快對周邊地塊共計1萬畝節約集約開發建設,引導“工廠上樓”、設立“共享車間”、配套“產業基金”、延伸“產業鏈條”,引入“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利用信息化、電子商務等方式整合產業鏈,建成紡織服裝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金融質押、保稅倉、交易中心,可承接企業1萬家左右,快速形成超1000億級產業商圈,推動“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研發+清遠制造”“廣州孵化+清遠產業化”合作模式深度實踐,共建“廣清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集群”,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廣清產業一體化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圓桌
如何借勢推進產業
有序轉移
近期,中大紡織服裝商圈恢復營業和產業疏解轉移備受關注。如何保持廣東紡織服裝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如何借勢推進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擺在廣州、清遠兩地政府面前的一道時代命題。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服裝產業1.0至2.0不止于復制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大布匹市場”開始在中山大學南門對面形成,在國內制衣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康樂村、鷺江村、五鳳村等又稱為“制衣村”。林江認為,海珠區中大紡織商圈不是經過完善產業規劃形成,而是具有一定偶然性集聚的產物,有著很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濃厚的市民文化,且是廣州這座城市的包容性的充分體現。
“中大布匹市場充分蘊含了湖北人相互合作的軟性關系,其背后的協作關系是最關鍵的,例如部分小店可能不具備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但是從設計到生產加工都有一套外包的流程操作。”林江認為,中大布匹市場不可能一模一樣地復制、平移到清遠,產業轉移到清遠,現代化樓宇、標準化廠房的背后,如何與廣州這種深刻的市民文化基礎相結合,值得思考。“進駐清遠后,原本靠老鄉之間的信任關系,重構成一種大數據時代下的新型合作關系,是一個從1.0至2.0甚至3.0不斷升級的思路。”
在林江看來,中大布匹市場最顯著的就是其市場經濟的活力,清遠也需要活力,在產業轉移帶來新活力的基礎上,廣清應探索進一步在這種老產業中融入科技、創新、文化的元素,讓紡織服裝產業以入駐清遠為契機,脫胎換骨打造成為全國領先的創意時尚產業。紡織服裝企業應積極擁抱新機遇,勇于向前看,趁勢而為破解產業升級轉型的瓶頸。
林江舉例說,很多美國公司的客服呼叫業務就放在印度班加羅爾等地,打電話聯系客服可能就是印度人在接聽和服務。同樣的道理,因為數字化時代溝通更便利,進一步消除了地理空間的界限,一些生產環節在清遠還是在海珠其實并沒有區別,廣清共同推動“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研發+清遠制造”“廣州孵化+清遠產業化”合作模式深度實踐值得期待。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
產業轉移需有效重構經營模式
中大紡織商圈除了部分大企業,還聚集了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丁力看來,廣清攜手共建面向世界的“現代輕工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明確推動哪些產業進行轉移非常重要。“即使是貿易留在廣州、生產留在清遠,但中小企業的生產和貿易有時候是很難分開的,這種矛盾如何化解值得深入思考。”丁力說。
丁力認為,上述矛盾無法化解,就容易觸及一個核心問題——中小紡織服裝產業原有賺錢模式的打破與重構。他說,紡織服裝產業也是一種快時尚產業,很多中小企業采取“小單快反”的生產經營模式,例如一個款式從設計到生產再到交到客戶手上,其所需的時間并不長,這正是奠定中大布匹市場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例如這些中小企業搶抓時尚熱點或客戶需求,一些小批量訂單凌晨1點生產,5點就可以出貨,如果生產環節設在清遠,企業的成本如何控制?產品競爭力如何保障?這是很多企業關心的問題,值得深入思考。”他說,從對廣大紡織服裝企業的實地調研與深入交流來看,不少企業面臨這樣的疑惑,這也是各級政府部門可以進行指引的地方。
丁力解讀,產業轉型升級大勢所趨,近期以來廣清兩地的聯動力度大,尤其是清遠充分體現出其真心實意。建議清遠與廣大紡織服裝行業市場主體深入對接需求,共同助力企業解決瓶頸問題,這將有助于進一步增強企業信心,提升產業轉移載體尤其是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的吸引力、競爭力,進一步實現海珠、清遠、企業等多方共贏。
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廣東省全鏈產業研究院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南商業智庫理事長王先慶:
為紡織服裝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王先慶認為,紡織服裝業是改革開放廣東較早引進的產業之一,可謂是整個廣州和珠三角工業化初中期的縮影,尤其中大紡織商圈的一些市場并不是經過規劃,而是市場自發集聚形成的,為什么廣州會聚集這么多市場?
“這就是珠三角工業化帶來的能量,幾十年來這些市場展現出頑強的生存能力,包括渡過一系列經濟危機,正是因為工業化的過程為企業提供了生命力。”王先慶提出,產業擴張、擴散、轉移是工業時代的基本規律,有序地將其客流、商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引導到一個地方去發展,這就是工業化到中后期必須做的事情。目前中大布匹市場的產業鏈相對無序和分散,其紡織服裝業產業轉移到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就是實現這個有序引導的好時機。
“如果說廣東未來要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紡織工業、紡織產業集群,這里會有一席之地。”王先慶認為,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打造大規模的紡織服裝產業園區,而這正是廣州紡織產業所缺乏的,廣清攜手推動上萬畝地塊節約集約開發建設,在園區化的過程中,以數字化為依托推動產業重新集聚,是這個產業煥發新生的必然選擇。廣清共攜手開展產業轉移合作,使得這個產業有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動能。
王先慶說:“廣州的紡織服裝業太需要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這樣的項目了,以此次產業轉移為契機,進一步彰顯作為國家、世界紡織服裝龍頭地位,這才是廣州氣魄、廣州風格。”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