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冷空氣繼續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大家還是裹著厚厚的冬裝。
此時此刻,在長三角,距離上海、杭州、寧波都只需1小時車程的南方小縣城里,作為“保暖神器”的羽絨服生意仍是一片火熱。
小地方也有大作為。您或許不知道,這座人口不足70萬的南方小城——浙江平湖,承包了全國50%以上的羽絨服。
▲平湖本土青年設計師沈威廉原創設計的羽絨服登上“長城秀”
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產業集群地,浙江的服裝產業可謂是中國服裝產業最具代表的縮影。
“江湖上”一直流傳著浙江的“傳奇”:這里“七山一水兩分田”,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但靠著一身“無中生有”本領,在市場經濟浪潮中闖出了一片天地。桐鄉不產一根羊毛,卻是全國最大的羊毛衫市場;海寧不產一張皮革,卻是全國最大的皮革市場;平湖不產一片鴨絨,卻成了全國最大的羽絨服市場……
一個個特色產業集群撐起了一個個地域的經濟發展,點燃一座座城市的煙火氣。浙江的傳奇,是如何鑄就?又將如何延續?我們就從一件小小的羽絨服里“窺一斑”。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產業。
“衣食住行”衣為先。浙江與它有扯不斷的歷史淵源,這不僅是得益于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浙江人的勤勞和智慧。
江南地區紡織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挖掘出土紡織工具,可以復原當時的腰機,證實當時已具備成熟的紡織技術。
浙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杭嘉湖平原氤氳千載的水汽,孕育出了杭嘉湖絲綢的瑩潤與輕軟。歷史上還有“杭城所出,天下為冠”的說法,足見浙江絲綢之精美。
在春秋戰國時期,會稽地區就以盛產的葛布而聞名。東漢宮廷以“越布”為賞賜,是先秦至漢代浙江最負盛名的紡織品。
古代的衣著是講究尊卑貴賤。官僚貴族可衣綾羅綢緞,平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
宋元時代,土布的織造工藝由中國布業鼻祖黃道婆的家鄉松江烏泥涇傳入浙北的平湖等地,成為老百姓的一種新時尚。
在遙遠的農耕時期,一個產業的形成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稟賦。
浙江的東北部,一馬平川,沃野千里,是江南水鄉、魚米之鄉。而靠近沿海的地區為潮河泥、沙質土壤,適宜種植棉花,為土布提供了優質的原料。
清鄒璟輯《乍浦備志》載:“棉花,自乍浦城東三里之牛橋鎮而東,稍北直抵江南金山衛界,其間田蕩之種棉花者,十幾三四,約足供數萬戶紡織之資。紡織所出布匹約可以衣被百萬人。”棉花的大量種植,為土布的生產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原料基礎,織布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
一個產業的興起離不開創新。在吸納了松江黃道婆紡織技術后,平湖土布織造技術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的生產技藝。如平湖祖輩的織女們能巧奪天工,依照遠古時代“繩紋陶器”上的幾何圖案,創造出了一種名謂“蘆席布”的土布花樣。20世紀60年代,形成服裝、飾品、鞋帽、床上用品和門簾窗簾用料等五大系列、上百個花樣品種。
江南女子的婉約、堅韌,就這樣在織機古老的吱呀聲中,在梭子飛快的穿滑中,織就了土而不俗,艷而不媚的土布。土布不僅是當地服飾文化的一大特色,而且享有盛名、遠銷全國各地及國外,成了當時平湖等地人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
二
當年是一塊布,如今是一件衣,歷史總是在傳承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民營企業異軍突起,鄉鎮、村、聯戶、個體企業齊發力,“無中生有”地發展起羊毛衫、羽絨服、鞋子、襪子等產業集群和一大批專業市場,挖到了“第一桶金”。
▲位于平湖的中國羽絨城
平湖也漸漸確立起了“世界百件衣,平湖有其一”的江湖地位。最高峰時,平湖全年服裝生產能力3億件套,總產值130余億元,占當年平湖工業產值40%左右。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在如火如荼的發展道路上,在浙江的這些小城里,也經歷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也趟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破題之路。比如,平湖的企業以服裝產業中占有率僅3%的羽絨服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重生之路”。而如今,轉型之路押寶在了兩個方向:經營模式創新和時尚品牌打造上。
觸網迎來新商機。2018年冬天,一款在亞馬遜上售賣的羽絨服橫掃整個美國,連時尚博主們也紛紛打卡。這正是平湖80后小伙邱佳偉與妻子共同創立的本土羽絨服品牌Orolay打造的爆款,甚至在美國被稱作“亞馬遜外套”。
隨著短視頻直播電商興起,作為電子商務發達的浙江,各地都在抓緊培育孵化網紅基地。去年冬天,蒼南宜山鎮占地30畝的網紅直播基地開始運營。從優衣庫同款的自發熱打底和最近兩年爆火的德絨內衣,你都可以在這個小鎮找到。
用時尚“出圈”。激烈的競爭最終要以品質設計說話。成為擁有自主品牌的原創設計制造基地,是平湖等地傳統產業對自己的新定位。去年,平湖本土青年設計師沈威廉原創設計的羽絨服成為首個登上“長城秀”的中國成衣品牌,和“加拿大鵝”搶市場,受到一眾明星的追捧。
三
浙江依托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無中生有似的發展出一批享譽國內外的產業集群,成就了浙江特色的縣域經濟,也造就了浙江今日的基礎和實力。國家把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使命交給浙江,也充分體現了肯定和信任。
浙江還有很多像平湖羽絨服產業一樣的冬日經濟“隱形贏家”:紹興諸暨的中國大唐襪業城,是全球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女孩子冬日所穿的“光腿神器”多半來自這里;“針織內衣名鎮”溫州蒼南宜山鎮承包了你的秋衣秋褲……這就是浙江縣城“做生意”的獨到之處,在這些小縣城里,產業很小,但幾乎都做到了行業內的天花板,甚至從國內走向全世界,成為中國超級產業冠軍。
為何在這片土地上,總能長出這些獨具特色的好苗子?
浙江人深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浙江人更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創造民營經濟發展奇跡,靠的是能吃苦、能動腦,靠的是拒絕“等、靠、要”,敢于直面難題困境,千方百計努力解決問題的主動意識和務實精神。
浙江各地也不斷在“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比如,平湖為了鼓勵原創設計,著手建立自己的“護城河”,給羽絨服市場設計了嚴格的原創設計備案和管理制度。政府部門經常開展產品質量提升行動,提升地域品牌形象。
前幾日,疫情三年來浙江省級部門帶領1萬家企業赴境外談生意火上了熱搜!在疫情防控形勢發生重要變化時,浙江又一次敢為人先,以只爭朝夕、主動出擊的精神面貌,引領千帆競發、萬商奔流。
當我們在日復一日的制造中淬煉了匠氣,在千篇一律的過程中凝聚了匠心,“浙江制造”涅槃重生,蛻變為“浙江創造”再次崛起。
潮水在變化,悄無聲息,身處其中忙忙碌碌的人,是否感受到這變化流過的痕跡?
面對發展機遇與空間,我們以時不我待的精神面貌、務實有力的扎實舉措,擁抱時代、順應潮流。等到某一天閑下來的空隙里,環顧四周發現,時間已經推著彼此“柳暗花明又一村”。
地點:六里塘
攝像:王帆
文章來源:平湖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