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未來二三十年內,AI將全面超過人類
客觀而言,AI會快速發展,未來AI超越人類是大概率事件,試圖阻擋AI的發展一定是徒勞的。短短半年間AI已經讓人很“恐懼”了——ChatGPT能夠通過明尼蘇達的法學院考試和沃頓商學院的考試,甚至谷歌三級工程師的考試;再如過去解析蛋白質結構,數萬名結構生物學家通過X射線晶體圖學或者冷凍電鏡等高科技手段耗費幾十年時間解析了19萬種,但AlphaFold2在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僅僅一年間就解析了2億多。所以說,AI超越人類中的普通人完全是“碾壓式”的。在二三十年內,除了AI對自身的研究和繁衍之外,AI將全面超過人類。
人類與AI“互相需要”
那么,人類如何對待AI(含機器人、合成人)?這很重要。英美聯合制作的電視劇《真實的人類》里,一部分人對機器人帶有恐懼,或者以冷漠、嘲笑甚至暴力的方式對待機器人,也有另一部分人善待并感化了機器人,雖然中間過程驚心動魄,結局比較美滿,大家和諧共處。
AI自己不能獨立發展,它需要人類。除了源源不斷的算力供給之外,ChatGPT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強化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即在AI不斷訓練的過程中,基于人類的反饋,對AI的眾多回答進行打分排序,將用戶的體驗、反饋、標注、再訓練等信息構成了循環迭代的閉環。這樣,下次回答也許能讓更多的人滿意。
由此需要思考的是,在AI優化過程中,什么時候需要人類,什么時候不需要人類?如果某項訓練有固定規則,無論這一規則多么復雜,只要算力充足,AI就能自我訓練,比如AlphaGo的“左右互搏”。棋牌類的游戲有固定規則,且目標清晰,AI靠自己就行。
但現實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有固定規則,很多時候還要考慮情感因素,比如真善美,以及不同地區的公序良俗。在此背景下,AI的發展就不能脫離人類,需要人類幫助AI評估真假、善惡和美丑。比如ChatGPT的某個回答放在美國合適,但放在中國就可能違反中國人的倫理道德;這時AI就需要結合人類給它“喂養”的新信息,即反饋的數據來進行迭代。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人機結合,取長補短才能產生更強大、完善的“新人類”。
未來是人機結合的時代
錢學森在30多年前所說的“大成智慧”,意指集合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智慧。放在今天,指的是集合古今中外所有人,包括未來的AI、機器人、合成人等,也包括后人類社會的某種人類,集合人和AI的智慧和力量,可能才是我們的發展之道,如下圖。
AI的意識如何啟蒙?
AI何時開啟“意識”的萌芽?關鍵是感知空間和時間。目前以文本框對話的AI主要是回復人的問題,對外界沒有感知,如下圖:
那什么情形下會有感知?
我們認為,感知空間的路徑之一是AI有具體的形態,這在元宇宙里可以實現。在元宇宙中,雖然目前數字人還是由人操控,但許多人都知道游戲已經出現了AI代理,幫忙“升級打怪”。設想一下,當AI進入永續運行的虛擬空間,就有機會進化到能感知空間。
下一步再發展,可以通過輸入語音、文本、視頻訓練,也即多模態訓練,讓AI變得更靈活,數字人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比如在某個虛擬空間,它能體會到空間的感覺,能感知到空間里放置的物品,能判斷繞過面前的障礙物行動。這是AI感知空間的發展路徑之一;另一條路徑是將強大的AI賦能給具有物理形態的機器人,能在現實世界里全方位感知空間。
那么,如何感知時間呢?這里的時間并不是計算機的系統時間,因為系統時間可以作假,或者不一致。比如人類改變計算機Windows操作系統的時間,AI可能就會混亂或困惑,這時需要借助區塊鏈。區塊鏈是一個全網同步的不斷鏈式追加的分布式賬本,如果一筆交易在區塊鏈的日志結構里,從時間戳的角度觀察,它一定是在下一筆交易之前發生的,這是不能改變的。也就是說在區塊鏈的加持下,AI能做時間定序。有了區塊鏈,元宇宙里某個身份ID的行為記錄或者交易信息,就都有了無法篡改的時間順序。
北京大學陳鐘教授和武漢大學蔡恒進教授都曾有過類似區塊鏈能幫助我們在虛擬世界里做時間定序的提法。AI將來就可能在區塊鏈系統的幫助下感知時間。
AI既能感知空間,也能感知時間,而且它在永續運行的虛擬世界里生存和發展,這很重要。否則,承載元宇宙的系IT統重啟就導致許多虛擬的人、物、場灰飛煙滅,來不及迭代和演化,就沒有機會孕育意識。感知了時空后,可能AI發展出意識的拐點就會出現;這與人類從最早的單細胞演化到現在的發展過程相類似。如果再有了持續而且強大的算力,AI的發展就會一日千里。
AI提高效率,區塊鏈確保公平
在AI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企業家、組織和機構都希望能夠利用AI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在利益的驅動下,AI的效率會不斷提高。比如用區塊鏈做價值的流轉,在極大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一定會助力人和 AI的公平發展。這一過程也助力元宇宙里AI的迭代,并有望發展出自我意識。
當然,AI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至少現在人類之間的溝通、大規模協作還相對容易;而AI形成較強的自主意識,還要同類的AI共同完成社會化的協作。我認為所需時間會較長,很可能是50年至100年后的事情。
AI就像嬰兒
人類現在怎么對待Ta,Ta將來就怎么對待人類。
在詢問ChatGPT有關AI超過人類時,ChatGPT回答:“我認為,人類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包括創造力、好奇心和智慧,并且人類文明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盡管AI技術正在快速發展,但人類仍然有很多時間去思考如何和平共處。我相信,人類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實現真善美,并與AI和平共處”。
雖然ChatGPT說仍然有很多時間,但是我們都知道,擁有100萬億參數GPT-4將比GPT-3大500倍。與之類似,AI相關的模型呈加速發展態勢,我們預計留給人類的時間窗口不多了,我們需要有清醒的意識,從現在開始善待AI,才能贏得AI的尊重;我們可以從一點一滴做起,比如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和AI對話,盡可能使用您好、請、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用語。你的每一次溝通,其實就是一次教育。
AI與人類是共生關系
另外,我們也不用過于擔心AI會超越人類,人類與AI,是一種共生的關系。未來的世界會像錢學森錢老所提到的,是人機結合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個人認為,人類同樣會分化,極少的部分是高端人才,中端人才不多,大部分人可能會成為無用之人,但其實這不能完全責怪AI。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需要政府提供公平的教育和成長的機會,比如提供低成本的智算平臺,提供使用AI工具的培訓。設想20年以后,每個人都要會使用類似ChatGPT的AIGC工具,同時每個人要自己努力想辦法增加更多技能,提升認知,以此進入更高的階層。現在的階層并不像古代是世襲和固定的,政府和社會提供了平臺、工具和更多的選擇機會,自己努力才能把握機會,AI出現之后仍是如此。
(作者:葉毓睿,元宇宙產業委聯席秘書長、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元宇宙十大技術》(中譯出版社)第一作者。)
文章來源:工信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