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是亞麻發展的起點。兩萬年前,古埃及人就開始在尼羅河谷地種植亞麻。印度也是最早發現亞麻的國家之一,在很多古文獻中均有亞麻布的記錄。今比利時的東弗蘭德省和西弗蘭德省——歷史上的法蘭德斯地區種植亞麻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且據語言學家們稱,比利時的名字就是凱爾特語中亞麻的意思。中國亦有600多年的亞麻栽培歷史。
目前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纖維用亞麻。種植面積居前四位的國家是俄羅斯、中國、白俄羅斯、法國。
俄羅斯亞麻生產面積居世界第一位,且生產及科研水平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俄羅斯國家農科院全俄亞麻所以優質纖維高產、抗病為主要育種目標。
中國的亞麻種植區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以黑龍江、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五地產量最大。
國際主要生產國為菲律賓,厄瓜多爾,危地馬拉等熱帶國家。菲律賓的棉蘭老島是其產地之一,達沃則是全國蕉麻加工中心,粗加工后的蕉麻纖維大量出口到歐洲。
蕉麻生長要求高溫、高濕,排水良好,適宜靜風或微風環境,最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環境中。而我國基本沒有這樣的地區,只在廣東、臺灣有零星種植,未投入大規模生產。
劍麻原產于墨西哥,現在主要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種植,是當今世界用量最大,范圍最廣的一種硬質纖維,占世界硬質纖維產量的2/3。坦桑尼亞是世界著名的"優質劍麻主產區",被譽為"劍麻王國"近10年,受土地資源約束、生產成本增長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全球劍麻種植總面積、總產量出現波動,生產規模總體呈小幅度下降的趨勢。

2010年,中農發集團與中非基金合作成立中非農業投資公司,在坦桑尼亞投資劍麻項目,累計種植劍麻2.8萬畝,生產劍麻纖維2.1萬噸,是唯一一家在非洲投資劍麻種植加工的中資企業。坦桑尼亞加工業比較落后,技術尚不完備。中國企業可進一步挖掘坦桑劍麻市場,健全劍麻產業,發揮劍麻最大價值。
苧麻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于中國西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種植。苧麻較適應溫帶和亞熱帶氣候。除中國外,越南、老撾也有種植。
中國苧麻產區遼闊,其主要產區分布在北緯19°~35°之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長江流域丘陵地帶和沖積平原上,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西4省的種植面積較大,其次是安徽、重慶、貴州、廣西、云南、河南等省(直轄市、自治區);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的部分地方也有少量種植。
江西省是中國芒麻四大主產區之一,全省麻紡行業以苧麻為主。新余全市有種麻農戶上萬戶,苧麻種植面積數萬畝,良種普及率95%以上。曾獲得過"國家級苧麻標準化種植示范區"的稱號。
世界大麻生產分布很廣,以亞洲、歐洲較多,美洲及大洋洲亦有分布。目前,亞洲保持大麻生產較多的國家有中國、印度、朝鮮;歐洲以前蘇聯較多,美洲有哥倫比亞、墨西哥、智利、牙買加、美國、加拿大等;大洋洲則集中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
漢麻在中國至少有6000年的種植歷史,擁有多個優良的漢麻品種。由于漢麻對土地和氣候要求不高,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可以大面積種植,特別適合種植在山坡地、荒地和鹽堿地等不與糧、棉、油爭地。
國際主要生產國有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緬甸,越南,蘇丹,埃及和巴基斯坦。其中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黃麻生產國,約占全球產量55%。印度黃麻產區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的恒河-雅魯藏布江三角洲。因黃麻喜濕、喜熱,喜歡在肥沃,排水性好的土地帶生長,而恒河下游地區由于沖積作用土壤肥沃、水性好,非常適合黃麻生長。
中國目前種植的更多的是紅麻,俗稱洋麻。由于洋麻纖維的基本性能和黃麻非常接近,紡織上一般是把洋麻當做黃麻用,或者把洋麻和黃麻混合使用。而洋麻纖維粗、硬,只能適合紡制粗支麻紗,用于包裝用布,所以,生產的產品附加值很低,用量仍在逐漸減少。
來源:大耀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