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將分別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
邁進2023年,春回大地,萬物起始,一場新的出征揚帆啟程,經濟社會各領域開局即沖刺,都在努力奪回過去三年耽擱的發展進度,搶占重新出發的先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值此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中國紡織》微信公眾號精心策劃推出系列報道——《兩會“織”音》,傳遞紡織行業代表委員的兩會視角與觀點,傾聽他們發出的行業聲音,為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凝聚共識、搖旗吶喊,助力行業行穩致遠。
近年來,非遺一直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2018年至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辦理非遺保護工作相關人大代表建議近400件,辦理政協委員提案300余件。這些建議、提案反映了民眾的心聲。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帶來了多份關于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建議,探討紡織非遺產業如何“破圈”。
全國人大代表、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
從苗繡看“非遺”產業如何“破圈”
今年兩會,夏華帶來了《關于推動貴州苗繡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關于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議》等3份建議。在她看來,傳統產業,尤其具有獨特文化屬性的“非遺”要想實現產業化轉型,必須具備標準化、商品化、數字化、市場化四個要素。夏華因苗繡與貴州結緣,從2003年開始,她多次帶著設計師來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的貴州,吸取民族文化的靈感,創造屬于中國文化的獨特美學作品。夏華運用數據化、時尚化、IP化、市場化的文化產業新模式來拉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帶動了貴州、云南、甘肅等地的兩萬多名繡娘通過創業、就業增收致富。懷著對少數民族手工藝的熱愛和對繡娘們的深切情感,夏華在兩會期間,無論身上穿的,還是隨身帶的,都充滿了貴州刺繡元素。針對目前貴州各地少數民族繡娘及工坊小而散、產品單一、缺乏創新等瓶頸,她提出了“關于推動貴州苗繡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在夏華看來,應當共創一些非遺等傳統手工藝的消費場景、消費模式,讓消費者在觀賞和體驗中,獲得全新的消費體驗。夏華建議,政府在鼓勵民營經濟創新中應擴大政策覆蓋范圍,不僅僅是技術創新,包括場景的創新、模式的創新都應給予支持和鼓勵。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貴州省委主委孫發:
如何使傳統技藝綻放出新活力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點贊苗繡。近年來,貴州圍繞非遺系統性保護,不斷把非遺‘厚家底’轉化為文旅發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全國政協委員、民進貴州省委主委孫發說,長期以來,民進貴州省委作為以教育文化出版傳媒為主體界別的民主黨派,緊緊圍繞文化建設、脫貧攻堅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關注和推動苗繡產業發展,組織成員深入調查研究,建言獻策,成效顯著。今年的全國兩會,孫發準備提出《關于推動跨國聯合申報苗族服飾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建議》。孫發認為,在鄉村振興和傳統工藝創新發展的推動下,貴州苗繡保護與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調研顯示,自2013年以來,貴州通過實施《關于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意見》《貴州省傳統手工技藝助推脫貧培訓計劃》等一系列舉措,通過“公司+協會+繡娘”等模式,帶動100多萬人口脫貧致富,實現年產值近百億元。“如何使傳統技藝綻放出新活力,畢節市化屋村積極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績。”孫發介紹,2021年以來,化屋村聯動文旅、民宗、鄉村振興等各級各部門在化屋村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化屋苗繡工坊”等項目,共同打造“化屋苗繡”等公共品牌,開展繡娘技能培訓,推出苗繡文創產品等。借力電商、網紅帶貨、“黔貨出山”等渠道,將化屋苗繡(含衍生品)、非遺美食等產品遠銷廣州、上海等大城市。化屋苗繡產業有效帶動各類經營主體65家,2022年累計實現總產值940.82萬元,從業人員222人。
全國人大代表、杰魯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瑞瑞:
做強彝繡產業 推動群眾增收
“我將積極履行代表職責,為推動楚雄彝繡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全國人大代表、云南楚雄牟定縣杰魯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瑞瑞說,今年她不光準備了助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繡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還特地準備了三套彝繡服飾,想通過全國兩會展示楚雄彝族服飾文化,為彝繡代言,為家鄉代言。楚雄州牟定縣是彝族左腳舞之鄉,近年來隨著“左腳舞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牟定縣以刺繡為代表的民族民間手工刺繡發展迅速,生產企業和經營戶達120余家,彝繡產品遠銷國內外,產值連年遞增。走進金瑞瑞經營的杰魯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陳列著色彩艷麗的花衣、花帽、花圍腰、花裹背、花鞋墊、繡花鞋等刺繡產品琳瑯滿目。公司生產的彝族演出服飾深受市場青睞,遠銷四川、貴州、深圳等地,并在當地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2022年,公司營業額超700萬元,帶動當地2000余人就業增收。與彝繡打交道的這些年,金瑞瑞參加了不少彝繡培訓班和彝繡論壇,這讓她的見識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她逐漸把目光從彝繡產業放寬到了文化事業和民生領域上。“我不僅要繼續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做大做強彝族刺繡產業,帶領更多群眾增收致富,還要全面了解鄉村振興等群眾關心的事。”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成新湘:
讓非遺真正融入當代生活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成新湘帶來了多份關于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建議,希望推動政府多部門建立協作機制,加大各級非遺館、非遺工坊的建設力度,規范建設標準和運營機制,不斷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讓非遺真正融入當代生活并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發揮更大作用。她介紹,在中央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全國各地非遺館的建設步伐越來越快,加強非遺館的標準化建設和系統化運營發展已刻不容緩。據相關調查,多數省區市已將非遺館建設納入政府規劃,但已建、在建或籌建的非遺館從場館名稱到建筑規模、內部設置、人員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標準不一,且在實際運營發展過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瓶頸和制約。公辦非遺館是政府投資和運營,主要以公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而民辦非遺館既承擔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還要注重市場效應和經濟效益,運營成本高、管理成本大,民營企業自身資金及資源有限。她建議,聯合國家標準委、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及優選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研究,按國家、省、市、區(縣)四個等級,分別制定出臺不同等級非遺館的建設標準,從場館名稱、建筑規模、功能設置布局、運營管理、傳承人及非遺項目建設管理等多方面提出統一規范的意見,分階段、分步驟實施。
她還建議,采用政企合作模式,由政府投資建設非遺館,鼓勵有經驗的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非遺館的具體運營,實現資源共享,并依靠市場的力量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讓非遺真正活起來。同時,及時同步制定具體的政策落地配套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加快落實政策保障機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力量,大力開發數字非遺、智能非遺,通過科技化、藝術化、多元化的創新路徑,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新表達,讓游客可以通過觀賞多媒體、體驗虛擬漫游等多種形式的互動,“身臨其境”地體驗古老非遺的魅力。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