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悠悠歷史,綿陽三臺這座千年潼川古城,仍在時代的脈搏中砥礪潮涌。
3月15日,2023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在綿陽三臺召開,這是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首次在四川舉辦,也是三臺工業領域第一次承辦的行業大會。會上,三臺被授予“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示范園區”稱號,由此,其紡織鞋服園區也實現從市級到省級再到國家級的“兩年三級跳”。之所以能創造如此驚人的“三臺速度”,這與三臺深厚的紡織鞋服產業基礎和完善的工業體系密不可分。
“絲綢之城”
紡織產業歷史悠久
一直以來,鞋服紡織產業作為三臺最傳統的特色產業,曾是三臺乃至四川最具代表性的產業之一。很多歷史記載表明,三臺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攜絲綢出川入海,遠渡千山,三臺在歷史上是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城。
清光緒28年(1902年),三臺秀才陳開沚首創四川繅絲第一廠——三臺萬安裨農繅絲廠。一時各縣工商人士紛紛前來三臺,出現了“購取桑秧,載盈舟楫”的盛況,開全省鐵機繅絲新紀元。
據《三臺縣志》記載:“民國37年,全縣有紡織業257個,加上個體紡織戶,從業者達10萬余人。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數十個棉紗、棉布生產交易市場,使三臺一舉成為四川棉紗棉布商貿交易中心。”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三臺鞋服紡織依然是支撐縣域經濟壯大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并進一步上檔升級,形成了紡紗(繅絲)—紡布(織綢)—印染—成衣的紡織產業鏈。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人口大縣,三臺主要農副產品產量長期位居全省前列、全國百強,生豬出欄連續四年全省第一、油料總產連續六年全省第一、糧食總產連續四年全省前三,擁有勞動力75萬余人,常年在外務工36萬余人。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三臺鮮明提出“走基于農業優勢和人口紅利的工業強縣之路”的發展思路,構建起以紡織鞋服等為主導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科技創新
讓傳統產業變身“高新”產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三臺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一大批紡織服裝產業通過科技創新煥發勃勃生機。
走進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各條生產線開足馬力加速運轉……3月15日,記者來到三臺工業園區內省、市紡織產業重點龍頭企業——綿陽佳聯(佳禧)印染有限責任公司,只見一派繁忙的景象。
記者了解到,佳聯(佳禧)入駐三臺工業園區已有20年,通過不斷技術創新,年產值從最初的不到4000萬元,到2022年已突破25億元,產品80%以上銷往歐洲、美洲、亞洲、中東、非洲等市場,位列中國印染十強。2021年佳聯(佳禧)全廠實施技改,技改完成后,原有設備將全部淘汰,產能在全國占比將達到10%左右。佳聯(佳禧)今年產值預計將達到30億元。
此外,鴻星爾克與SAP、IBM等公司合作,融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運用,打造數字化核心競爭力,公司新式智能縫紉機能通過微電腦智能處理,實現了生產調控和品質監測,有效提高了生產效能。
尤值一提的是,為激活紡織鞋服產業智能制造動能,三臺先后支持引導佳聯(佳禧)、鴻星爾克等龍頭企業與西安工程大學、四川紡織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平臺,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效益得到顯著提升。佳聯(佳禧)更是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集聚成鏈
樹立鞋服產業西南標桿
近年來,三臺立足自身資源優勢,把紡織鞋服產業作為工業“2+1”的主導產業,確定為重點打造的三個百億級產業之首,有針對性地建鏈、補鏈、強鏈、延鏈,促進紡織鞋服產業轉型升級和集群集聚發展。通過積極探索招引新模式,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為此,三臺聚焦長三角、福建等重點地區,堅持“有什么招什么、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招什么”的招商理念。2022年,其開展“鏈”式招商活動20余次,累計招引項目27個、總金額284.5億元。
如今,三臺紡織鞋服產業已形成以佳聯(佳禧)印染、鴻星爾克、翰彬霖、安吉納為龍頭的集紡紗、織布、染整、制衣、制鞋、家紡等較為完整的紡織鞋服產業鏈。三臺縣工業園區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認定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也是綿陽市重點打造的“專用服裝產業園”。
目前,園區擁有紡織鞋服類企業50余戶,年產運動鞋2100萬雙、服裝750萬件(套)、紡紗3500噸、織布5600萬米、印染2億米,年產值60余億元,今年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
“園區式發展產業有利于構建完整產業鏈條,更好地發揮上下游協同能力。”三臺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能夠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吸引更多優秀的企業集中到一起,使園區所在區域經濟發展在成本、市場資源、專業技術、專業人才、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去年,三臺專用服裝產業園更是被授予綿陽市級特色(專業)園區,入選首批四川省“5+1”重點特色園區,成功創建四川省唯一“功能職業裝(工裝)基地”,堪稱西部紡織服裝園區建設的標桿與典范。
(來源:四川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