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_久久久久免费视频_久久国产精品偷_欧美区二区三区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調查研究 | 智能制造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分析

發布時間:2023-03-20  閱讀數:19011

調查研究 | 智能制造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分析


圖片

一、浙江人工智能發展現狀

作為制造業大省,制造業占據浙江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舉足輕重。同時,浙江致力數字化改革,努力以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發展,推進經濟發展,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

(一)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增大,效益提升。這幾年,人工智能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規模不斷增大,效益不斷提升。2020年浙江省人工智能產業實現總營業收入2,693.43億元,相比2019年的2,405.04億元,增速達11.99%;相比2019年,利潤總額增加43.6億元,增速達14.84%。人工智能產業在量和質上均有很大突破,這也為其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制造業更快更好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二)重點行業先發優勢明顯,科技創新突破。一些重點行業發展迅速,優勢凸顯。智能安防等位居全國前列,AI芯片全國領先,智能駕駛快速發展。“尖峰”等四大計劃深入推進,神經元規模類腦芯片等取得突破,截至2020年底相關有效發明專利達39,646件。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這些技術在相關領域的應用,為企業生產和管理智慧賦能,助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改革升級,效益提升。

(三)智能技術應用推廣,普及社會民生各個領域。智能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未來工廠”等產業場景,“浙政釘”等政務場景和“未來社區”等民生場景不斷涌現。截至2020年底建成5G基站6.26萬個、數據中心193個,基礎設施中智能技術的使用不斷增加,智慧城市、數字社區、惠及民生各個領域。

(四)人工智能科研經費投入不斷提高,科研成果產出增加。從圖1、圖2可以看出,研發經費支出逐年增加;2020年相比2013年翻了一番;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人數也是不斷攀升;相比不斷提高的科研投入,科研成果產出也明顯增加。從圖3可以看出,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除在2014年有小幅下降外,在2014年之后就不斷增加,2020年比2019年更是有了大幅提升,增速達到37%。這也表明科研活動、創新活動活躍,科研成果顯著。(圖1、圖2、圖3)

圖片

圖 1 2013~2020 年研發支出統計圖

圖片

圖 2 2013~2020 年研發人員數量統計圖

圖片

圖 3 2013~2020 年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統計圖

二、智能制造對浙江制造業就業的影響

為了更好理解和分析智能制造對于浙江制造業的影響,在查閱相關政策文件,收集文獻資料數據的基礎上,針對省內制造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企業智能化應用情況、企業就業數據、企業科研投入、企業未來智能化應用規劃四個方面。問卷采用線上發放和實地訪談的形式,其中線上通過郵箱、微信、qq等發放200份,回收189份;實地訪談企業管理層和企業員工50份,回收50份;針對中小企業訪談20份,回收20份。同時,調研分區域進行,既有科研投入大,智能制造應用廣泛的城市,也有傳統制造業集中的城市。通過對問卷數據和實地調研資料進行整理和總結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智能化在制造業的應用存在區域差異。在杭州灣區域,智能化發展水平高,在制造業中智能化技術、數字化技術應用廣泛,很多規模以上企業通過機器應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緩解了原來的用工荒問題,節約了勞動力成本,為企業成本管控、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過調研也發現,中西部地區的企業對于智能技術應用較少,對于技術革新的訴求也比較低,主要還是在于中西部地區的企業用工數量不大和資金短缺。

(二)智能化對制造業的就業影響存在行業差異。在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智能化應用帶來的就業沖擊比較明顯,通過機器加工可以明顯減少勞動力就業,像實地調研的一家服裝廠,通過引入先進的自動化裁剪設備,使得原來需要3人的裁剪工序只需要1人完成檢驗工作即可,人力成本大大減少,而且生產效率還極大提升,智能化帶來的效益提升顯而易見。但是,在汽車制造、信息通訊等行業,往往需要高技能人才,一些技能要求高的崗位并不能被機器替代,因此智能化對這些行業的就業沖擊并不明顯,替代效應不顯著。

(三)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影響存在崗位差異。調研發現,自動化設備的使用主要是導致一些基礎性工作崗位的就業替代。如加工、流水線生產崗位往往都是流程化操作、簡單重復動作、技術知識要求低,就很容易被替代,就業量會大幅減少;而諸如數據分析、流程設計、程序優化等方面的工作崗位的需求反而增加,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既有替代又有創造。因此,智能技術在取代一些崗位的同時,也在創造一些新的崗位,需要企業和個體主動去適應。

(四)企業在對智能化的投入上存在差異。沿海發達區域的企業更熱衷于智能化應用,規模越大的企業在智能制造上越是走在前列,并且更積極投身各種研發活動,在技術、創新上投入的資金比較多,同時這些企業也通過人工智能實現轉型升級,在實現生產智能化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企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建設、組織流程優化,助推企業實現數智化轉型,而轉型升級后,企業內部流程更加優化,管理更加完善,產品成本更加節約,產品競爭優勢也更加明顯。當然智能化往往需要大量資金,要承受不低的試錯成本,這也是一些小規模企業智能技術應用不廣泛、訴求不高的主要原因。

(五)中小企業智能化發展中要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機器換人在很大程度上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機器換人并不是單純的買幾臺自動化設備,應用智能化軟件,而應該從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和企業轉型升級相結合。中小企業往往資金相對缺乏、技術人才少、內部管理相對不完善,因此應先研究自身的需求和短板,針對性分步驟展開智能化發展,同時也要關注在機器換人后,加快相關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入,保證企業后續良性發展。

三、對策建議

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毋庸置疑,而就業更是關乎民生問題,因此需要通過相應措施平衡技術進步和就業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要努力推動科技進步,并以此助推產業升級轉型,保證經濟發展活力;另一方面又要減少技術進步對于就業的替代作用,發揮其對就業的創造作用,推動就業結構優化。

(一)注重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以適應就業需求。目前,“機器換人”主要發生在一些基礎性崗位,而被替代和擠出的主要是一些技能水平低、無法適應新技術的勞動力。與此同時,通過“機器換人”緩解了用工問題,但也帶了新的問題,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很對企業引入新機器和設備,但是缺少能使用設備的工人。而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往往只能傳授一些基礎職業技能,不能保證一些專業技能要求高、實踐要求高的崗位的需要。而要實現學校教學和崗位需求的對接就需要校企充分合作,聯合培養,采用訂單班、校外實踐基地等形式將職業技能培訓融入高校教學,實現人才聯合培養,人才培養能很好地對接人才需求。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能培訓,增加關于新技術相關的技能提升培訓,提高被替代的勞動力對新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使其能盡快適應工作需求。重視企業內部培訓,通過內部培訓實現員工在企業內部的轉崗,滿足企業內部用工需求,降低企業從外部招聘員工的成本。

(二)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改觀對職業工人的認知。一直以來,技術工人的待遇普遍比較低,大家對于技術工人的認知也高,因此職業教育普遍不受歡迎。因此,應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宣傳工匠精神,讓大家提高對技術工人和職業技術人才的認可度,提高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

(三)支持創新研發,推動成果轉變。技術進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機器換人”對就業有沖擊但也會創造一些全新的就業崗位。產品創新能帶來新的就業,因此要鼓勵企業創新研發,加大對于企業創新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時也要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對企業創新研發進行有效監管。通過高新產業園建設,推動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校企共同研發,讓科研成果更加適應市場需要,與此同時加快成果轉化,推動成果落地。

(四)以技術促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就業率。通過技術革新,推動制造業內部的轉型升級,實現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轉變。傳統產業通過發展區域優勢,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努力培育新興產業,加強企業聯合,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

圖片


文章來源:新工業網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