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對城市數字化發展至關重要,正在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杭州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工業基礎發展比較早且與時俱進。既有絲綢、紡織等傳統工業的基因,又有互聯網驅動的現代工業基因,而工業互聯網的很大一個特點就是用戶和企業互動,這也就意味著企業的創新驅動進入到了新階段,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結合越來越明顯。
近年來,杭州市以浙江省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為契機,推動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和平臺應用,以“未來工廠”建設為牽引,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變革。展望未來五年,杭州市工業互聯網將步入平臺建設水平更高、行業應用程度更深、區域協同范圍更廣的新階段。
一、杭州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
(一)從產業發展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基本形成
201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提出“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的建設目標。近年來,杭州市立足其全省70%以上工業互聯網服務能力集聚優勢,持續深化“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在“1”方面,阿里云supET工業互聯網平臺連續四年入選國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截至2022年1月底,平臺連接各類工業設備達到400萬臺,沉淀工業模型數量1400個,新型工業App數量5萬余個,落地14個工業園區。在“N”方面,培育了一批多層次、系統性子平臺,圍繞省市重點產業鏈,分業、分級、分領域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廣,在算力支撐、大數據建模、人工智能等領域提供大量優秀的解決方案。
‖表1:2019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
來源:工信部官網
(二)從企業培育看,工業互聯網優勢企業匯聚蓄能
杭州市全面匯集了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數據、安全等領域的優質企業。在網絡基礎方面,杭州市率先建成全國首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是全國首批5G商用試點城市之一,擁有阿里巴巴、網易、新華三等龍頭企業,持續助力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推廣。在平臺服務方面,圍繞裝備制造業、化纖制造業、物流業等產業領域,杭州市集聚了邁迪信息技術、浙江恒逸石化、傳化智聯等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提供IaaS、PaaS和SaaS等多種模式服務。在數據支撐方面,匯聚了阿里云、CityDo集團、綠灣網絡科技等企業,不斷探索大數據創新與實踐。在安全保障方面,浙江中控、安恒信息、木鏈物聯網等企業,為工業互聯網提供高質量的安全保障。
(三)從融合應用看,“平臺+技術”創新發展持續深化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為杭州市領先制造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發展開拓了新空間。一是在“平臺+5G”方面,杭州汽輪聯合浙江移動開展5G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利用5G三維光學掃描系統提升檢測效率和制造工藝水平。二是在“平臺+大數據”方面,杭蕭鋼構通過鋼結構大數據操作系統,打造“未來工廠”協同制造平臺,助力實現域內鋼結構分布式共享化制造。三是在“平臺+人工智能”方面,哲達科技助力某集團公司建設的“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節能安康一體化解決方案”成功入選2022年杭州市第一批重點建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為杭州AI+制造打造新標桿。
(四)從載體建設上看,產業園區引領企業集聚
圍繞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主線,以提升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服務水平、數字產業化應用技術創新能力為引領,杭州市先后建成了一批工業互聯網特色產業園區。2019年8月,中國(杭州)工業互聯網小鎮的落成正式成為了杭州市集聚工業互聯網產業資源的開端。同年,蕭山區瞄準工業互聯網高地,啟動建設中國(杭州)工業互聯網產業園,圍繞網絡、平臺、數據、安全等四大方面,不斷集聚全球工業互聯網領軍企業、創新創業企業和專業人才。2020年12月,長三角(杭州)制造業數字化能力中心落戶蕭山區,為杭州市精準引進國內外優質數字化轉型服務機構和企業增添新動能。
二、杭州市工業互聯網發展特點
(一)企業間融合融通新格局初顯
杭州市依托本地互聯網企業的信息化改造能力,以及在電商銷售平臺、供應鏈平臺、物流平臺等多方面優勢,形成以龍頭企業搭建基礎平臺為核心,集結一批行業引領性強、地方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共同打造跨行業、跨領域的制造業協同發展生態體系。面向不同行業,堅持分業施策,推動制造業中小企業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對接,加快數字化改造,為中小企業節約成本、提升效率提供有效路徑,形成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共同發展的融通生態。
(二)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伴隨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杭州市不斷推動制造模式和應用場景設計創新,在優質制造資源組織和大規模、多元化制造能力構建上持續積蓄動能。在智能化制造方向,線上零售交易平臺巨頭阿里為重構傳統生產模式,實現“應需而造”,探索打造犀牛智造。依托淘寶天貓的購物大數據,為品牌商提供精準銷售預測,通過柔性制造系統,實現小批量定制、短時間交付。在個性化定制方向,網易嚴選創新打造“嚴選模式”,建立消費大數據體系,打通上下游產業鏈,以原創設計賦能產品開發,實現“制造直連用戶”。在現代化供應鏈方向,傳統化工企業起家的傳化集團,近年來業務逐步拓展到以物流供應鏈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依托“傳化網”打造智能物流平臺,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形成獨特之路。
(三)縱橫聯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杭州市在內部板塊上,大體呈現出以余杭區、蕭山區為核心,多區協同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格局。余杭區依托創新平臺的引領帶動作用,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著力打造全國數字化轉型標桿地。蕭山區發揮特色園區的產業吸附器作用,全力打造輻射長三角的“產業數字化第一區”。濱江、西湖等區著力打造差異化特色小鎮、眾創空間,為杭州市工業互聯網產業提供全方位支撐。在城市圈協作上,杭州市與寧波市協力推進“雙城”聯動,分別以打造“國際工業互聯網之都”和“全球工業互聯網研發應用基地”為目標,共建環杭州灣工業互聯網產業帶。
三、杭州市工業互聯網發展展望
(一)發展動力:從政策驅動向供需兩側協同發力轉變
在市場需求愈加差異化、多元化發展與疫情蔓延交織的態勢下,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將更加務實,方向性也會更明確,精準對接客戶需求、快速響應需求變化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尋求數字化手段應對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挑戰。隨著“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應用的日趨成熟,部分平臺將以疫情形成的需求為牽引,不斷地更新迭代產品功能和性能。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與良好的技術條件疊加,勢必將推動更多的杭州市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與推廣,構建更多區域、行業、企業子平臺,加速杭州市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步伐。
(二)發展方向:在垂直領域的特色行業走深向實
重度垂直是工業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共同特點,各細分行業對工業互聯網都有不同的需求。杭州市將進一步發揮絲綢、紡織等傳統工業基礎優勢和消費互聯網發展經驗,依托“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加速推進產業資源向工業互聯網領域聚攏。杭州市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將瞄準行業真正的痛點問題,深耕細分領域,推動杭州市工業互聯網邁進行業縱深的融合創新新階段。未來將涌現出更多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業態新模式,輸出一批面向特定場景的優質解決方案,助力行業企業創新發展。
(三)發展模式:從單點建設向長三角一體化轉變
2021年7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公布,提出推動長三角打造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高地的任務。2021年8月,浙江省經信廳印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信息化專題組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及重點工作清單,提出要提升發展5G網絡及互聯網基礎設施,協調推進國家(杭州)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建設和試點應用。加強上海杭州等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無錫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建設,建立面向長三角的區域性能力支撐平臺體系。杭州市作為長三角地區南翼的核心城市,在未來五年,將與上海、南京、合肥等其他長三角地區城市一同聚焦行業痛點問題,開展技術攻關,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合力建設各類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公共服務平臺,形成省域間協同聯動效應,帶動長三角產業集聚和重點行業高質量發展。
四、杭州市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應采取的對策建議
(一)夯實技術基礎,提升產業支撐力
加快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網絡基礎設施,推進5G和IPv6規模試驗和應用。加速布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深化標識在設計、生產、服務等各個環節應用。深入實施工業技術軟件化行動,鼓勵開發一批面向特定場景的工業App,加快打造工業算法庫、知識庫、模型庫的“云市場”。引培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安全企業,打造一批網絡安全技術應用試點示范。
(二)構建平臺體系,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
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現代紡織等重點行業,培育一批行業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行業數據流通和開發利用。支持小微企業園、特色小鎮、產業集聚區等建設區域級平臺,推動產業園區開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試點示范”,以工業互聯網平臺助推重點數字產業集聚、資源整合共享、產業鏈分工協作、企業協同創新等。支持建設一批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鼓勵本土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向行業級、“雙跨”方向提檔升級,打造多層次、系統化的平臺供給體系。
(三)加快應用賦能,推動制造業數字變革
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推廣,推動重點行業上下游企業“上云用數”。
依托杭州市現有龍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能力,培育產業大腦建設應用試點,加快形成“一行業一大腦”的發展格局。
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等智能化技術改造,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未來工廠。持續開展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共享化制造、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化延伸等場景應用,推動生產方式、組織模式和商業范式加快變革。
(四)完善生態體系,打通創新鏈金融鏈人才鏈
鼓勵龍頭工業互聯網企業和科研院所圍繞工業互聯網核心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深入實施“鯤鵬行動”“啟明計劃”等人才工程,引育高精尖缺科技領軍人才。開展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等培育行動,積極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培育工業互聯網領域復合型人才。構建創新鏈、金融鏈、人才鏈融合貫通的發展生態體系,全面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文︱栗媛 賽迪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產業數字化研究部副主任)
文章來源:數字經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