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主題為“產才融合 雙向賦能,人才驅動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2022-2023年中國紡織人才大會在“國際紡都”浙江紹興柯橋隆重舉行。
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中國紡聯副會長、紡織人才交流培訓中心主任李陵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副主任陳世華,青島大學校長夏東偉,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培訓處培訓管理部主任蔡時鐸,中國紡聯人力資源部主任、紡織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任朱超,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會長陳志華,中國紡聯科技發展部副主任、紡織工業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傳雄,中國紡織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錢進等參加了大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紹興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本屆紡織人才大會。
人社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副主任陳世華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紡織人才大會的創辦和發展,順應了新時代人才工作新要求,很好地結合了新時代紡織行業發展的新特點,為紡織行業吸引人才、擴大就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這次大會,可以說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舉措,也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必將對我國紡織行業人才工作產生積極作用,也將為我國紡織行業人才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產生深遠影響。
會上,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作了題為《以人為本推動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旨發言。他表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紡織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紡織人才隊伍建設的方向和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目前紡織形勢,他提出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時代的要求,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實現提質增效,處理好產業與環境的關系,實現長遠永續,構建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順應產業高端化趨勢,順應產業綠色化的趨勢,順應產業創意化趨勢,人才是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所在,孫瑞哲會長分析了中國紡織行業人才的組成,他認為,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仍然面臨挑戰與壓力,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應對人口結構性變化,將人力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是人才隊伍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對人才培養和人才建設,孫瑞哲提出,夯實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人才根基路徑:強化協同,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引領,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強化融通,提升人才建設的開放水平;強化支撐,打造專業化人才服務平臺;強化責任,完善人才權益保障生態等做了解讀。
青島大學校長夏東偉就紡織行業人才高質量發展及產教融合創新做專題報告。夏東偉表示,紡織服裝產業是山東省5個萬億級產業之一,青島大學圍繞紡織產業形成以紡織學科為牽引的學科集群,具備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經過近70年的發展,青島大學培養了3萬余名紡織專門人才和眾多行業領軍人才。據夏東偉介紹,70%的山東省紡織企業高管和80%的技術人員都是青島大學紡織學科校友,山東紡織企業榮獲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中青島大學校友參與度達60%。夏東偉還特別介紹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案例——青大愉悅模式,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高端人才,青島大學源源不斷為愉悅集團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已經成為了公司各業務板塊的核心骨干,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中國紡聯科技發展部副主任、紡織工業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傳雄在主題報告《紡織行業科技創新現狀及思考》對于紡織行業科技人才建設指出三個方向,一是聚焦基礎研究人員培養,發揮戰略科學家引領作用;二是著眼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聚焦培育行業高技能人才;三是立足教育科技人才,實現三位一體協同推進。張傳雄認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三者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了行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對提升行業科技強國建設至關重要。紡織行業未來將持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作用。厚植創新生態,人才如魚得水,行業科技之花必將在紡織強國征程上競相綻放!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對大會交流進行了總結。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晨華、德州恒豐集團黨委書記王思社、西安工程大學教授樊威等企業與院校代表結合一線的實際需求和實踐運作,分享了人才創新與品牌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的經驗做法。
大會發布了2022年中國紡織行業人才建設優秀單位、個人院校和集群榜單,并舉行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印染產業卓越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浙江辦事處” 授牌儀式。
大會同期還舉辦全國紡織人才及協同創新成果展示,40余家行業高校、研究院所和企業參展。
據了解,近幾年來,被授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印染產業卓越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的紹興(柯橋)印染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設立交流中心、數智中心、孵化中心以及校地合作、實踐基地等平臺,為打通從科研到生產、從人才到企業的“最初一公里”實現新融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引進紡織印染全產業鏈工程師,設立助企工程師工作室,動態更新人才庫、成果庫、需求庫,建立工程師培訓交流、上掛下派和榮譽激勵等制度,為紡織印染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賦能,為“產才融合、雙向賦能”實現新協同。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