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圍繞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廣東省委、省政府一連發布三份重磅文件。
到2027年,全省高質量發展實現新進步,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5%以上;到2035年,高質量發展實現更大成效,全面建成制造強省……透過三份文件,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長遠目標與藍圖愈加清晰。
為何在此時接連發布重磅文件?三份文件傳遞什么信號?將解決哪些問題?細看三份文件,它們的聚焦點各有不同,但都緊扣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回應這樣一個共同命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廣東如何干?
三份文件的出爐,正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節點。
去年12月,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高水平推進現代化建設;今年開年上班第一天,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農歷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2月13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動員大會召開……
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已經吹響,需要明確的是,接下來怎么干?
《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提出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廣東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總抓手,并從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有效擴大內需、堅持制造業當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綠色發展、強化民生保障服務、統籌發展和安全九大方面,為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指引。
可以說,《若干意見》為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全面、具體的“施工圖”,廣東下一步干什么、怎么干,整體框架和重點已非常明確。
另一份文件,《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以下簡稱“制造業當家22條”)出爐的時間與背景也與之相似。
眼下,廣東制造業正處于全球制造業第三陣列向第二陣列躍升的階段。廣東制造不僅面臨來自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兩端擠壓”,國內各制造大省也正激烈角逐。
去年底,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突出“制造業當家”。那么廣東如何從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制造業如何當好這個家?“制造業當家22條”的發布,正是為了保障制造業當家戰略的高效有序實施。
廣東省工信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還會印發2023年度作戰圖,實行掛圖作戰,全面推進制造業當家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每年都會印發實施意見,部署當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今年以來,廣東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針對這一“新”工程,《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百千萬工程”與“三農”高質量齊發展,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新舉措、新任務,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與抓手。
廣東省委黨校決策咨詢部副主任林先揚教授認為,這三份文件體現了廣東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循序漸進、有序推動、主動作為的戰略性舉措,是實打實的“施工圖”。他說:“三份文件的主題之間相互關聯、互為作用,共同構成了新征程廣東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領域,既是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現實倒逼,也是針對性、全局性、創造性的探索突破。”
此時接連發布重磅文件,無疑有助于凝聚全省上下共識,為各項工作推進注入信心。合起來看,幾份文件凸顯了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分開來看,每份文件都能解讀出廣東在新形勢下勇挑大梁開新局的新思路。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三室副主任李曉琳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廣東作為經濟總量第一大省,要在確保“量的合理增長”的同時,把重心放在經濟可持續增長即“質的有效提升”上。
制造業發展從“大”到“強”,同樣是要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在全球工業發展史上,后發國家崛起并跨入發達國家行列往往是因為抓住了新的工業革命機遇乘勢而上,而不是靠模仿發達國家的老路實現。
在“制造業當家22條”中,就出現了百鏈韌性提升、新制造生態系統、十百千萬、廣東工業大腦等一系列新名詞、新提法、新舉措,彰顯新活力。
以其中的新制造生態系統為例,這一系統將以“工業互聯園區+行業平臺+專精特新企業群+產業數字金融”為核心,實現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100萬家制造業企業“上云用云”。打造新制造生態系統,將助力廣東塑造新型的制造業技術體系和產業模式,提高廣東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憑借這些新思路、新舉措,廣東的制造業發展,要蹚出一條新路來。
圍繞鄉村振興發布《實施意見》雖然是每一年的“固定動作”,但在今年的《實施意見》中,也有不少“首次”。比如,首次將“建設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列為單項重點工作,首次提出“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攻堅行動”。
“《實施意見》以問題為導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華南師范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表示,文件提出不少新舉措、新任務,針對性強、“含金量”足。
上周發布的三份文件雖然主題各有側重,但從內在邏輯來看,實則一脈相承,互為支撐與補充。
《若干意見》中提出了長遠目標——到2035年,廣東高質量發展實現更大成效,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更加平衡,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加快形成,美麗廣東基本建成,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結合廣東實際,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及上述目標,就要從推動支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做起。
因此,在《若干意見》中,這些重點工作都得到了突出體現。在《若干意見》搭好框架的基礎上,“制造業當家22條”和《實施意見》又在各自領域出臺了具體的舉措,對整體框架布局進行豐富與充實,提供了有力保障。
事實上,無論是發展制造業,還是推動鄉村振興或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這些工作都不是相互孤立運轉的。
從一二三產業關系看,廣東既強調制造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地位,又強調制造業與農業、服務業的協調融合,尤其是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為此,“制造業當家22條”將制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列入核心目標。
《實施意見》同樣也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舉措。比如,《實施意見》提出,要實施現代設施農業提升行動,打造一批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
不僅如此,被列為今年鄉村振興單項重點工作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跨界整合漁業、海洋裝備制造業、濱海旅游服務業等資源,正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廣東改革發展先行一步,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必要性和緊迫性的感受會更深一些。”重磅文件接連出臺,體現的正是廣東“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從藍圖到“施工圖”再到“實景畫”,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并不容易,眼下廣東需要用一步一個腳印的奮斗,換來突破與飛躍。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