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纖維材料領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動纖維產業的顛覆性發展,催生新一代纖維產業。
7月28日,由蘇州大學、金湖縣人民政府主辦,江蘇海科纖維有限公司承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指導的“向陽而生 逐夢前行”中國——金湖功能性填充纖維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海科“云絨”填充纖維新產品發布會在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舉辦。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完備的纖維加工產業鏈,紡織工業覆蓋從化學纖維生產、天然及化學纖維紡紗、織造/非織造、染整到多門類終端制成品制造的全產業鏈條,并自主配套紡織專用裝備制造業,全產業鏈綜合制造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在我國紡織產業鏈體系中,化纖工業是產業鏈穩定發展和持續創新的核心支撐,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也是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是解決我國化纖行業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雙重問題的關鍵,也是我國化纖產業真正走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中之重。”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李德利指出,去年,我國循環再利用化纖產量超過500萬噸,國際品牌從國內采購的循環再利用滌綸占其總量的60%-70%,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品牌方的主要原料采購地。
“纖維新材料是支撐智能、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現階段,纖維材料領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動纖維產業的顛覆性發展,催生新一代纖維產業。”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主任、教授級高工王玉萍提到,纖維開發應更加關注社會責任、終端消費和未來發展,具有智能等多功能及超高性能、超高性價比、超高附加值、超高產業拉動效應、低碳綠色特征的纖維,其應用領域超越傳統纖維產業,已經成為先進制造業、智能與功能消費品、醫療與健康、環保與防護、現代建筑業與農業、新能源業等的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材料,以及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王玉萍指出,每個企業都可通過綠色、能源、環境、健康、安全、空間六大策略去尋找、開發包含現在及未來需要的纖維,以解決創新應用需求。在“雙碳”背景下,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綠色”也成為了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此背景下,新材料有哪些創新發展趨勢?石墨烯材料又有哪些應用機遇?
中國碳達峰迫在眉睫,碳中和任重道遠。綠色環保材料發展緩慢,亟需開發新型綠色可持續功能材料,減少環境污染、助力“雙碳”目標早日實現。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院長張克勤指出,新型負碳材料及改性技術是以性能優異的可降解材料——PPC為原料,通過熔融共混改性改善PPC加工性能差等問題,進而進行改性PPC基功能產品的開發。據悉,改性PPC充分利用了工業廢棄的二氧化碳,賦予了終端開發產品的固碳特性,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可持續負碳功能產品,實現了二氧化碳的高效資源化利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阻燃特性開發的綠色可持續功能材料可實現本征A級阻燃。此外,該材料還具有性能可調、生物降解、功能拓展等優勢,因其具有較強的可擴展性,可賦予終端產品抗菌、防紫外線等附加性能。“新型負碳材料還有很多,如基于靜電紡絲技術開發改性PPC纖維功能材料已可應用于醫療衛生、空氣過濾、能源電池等多個領域;如通過已實現連續穩定量產的改性PPC抗菌纖維,開發了改性PPC抗菌膠帶、改性PPC@PLA手術縫合線等。”張克勤表示,未來還有望研發出更多應用于紡熔非織造技術,開發應用于空氣過濾、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可降解非織造防護材料。石墨烯纖維具有低密度、高強度、高柔性、電/熱性能優異等特點,且具有結構設計性強、性能可調控性高等優點。目前,石墨烯纖維的電學和熱學性能已經超過碳纖維和碳納米管纖維,并逐漸在輕質導線、功能織物、傳感器件、致動器件、纖維狀能源器件纖維狀電池、催化等領域展示出應用潛力。對于石墨烯纖維材料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王玉萍建議,一是加強高端應用攻關,推動規模化綠色化制備技術突破。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石墨烯的高品質、高效率、低成本制備仍是制約應用的首要問題,將石墨烯在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的研究方向與制造業強國戰略相統一,圍繞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高端體育裝備等重點領域發展需求,從國家層面進行戰略性方向、核心技術、專利和產品的布局。二是加快傳統市場領域應用推廣,建立標準規范。在遠紅外、抑菌、抗靜電等功能纖維市場領域,石墨烯改性通用纖維具有一定的市場熱度,要充分挖掘石墨烯的性能優勢價值點,實現差異化競爭,積極推動相關檢測方法及產品標準的建立實施,助力良性發展。三是推進前沿應用開發落地,拓展新動能。石墨烯智能纖維在信號傳感、纖維儲能、能量轉換方面已積累大量基礎研究成果,要積極推動應用研究及產品落地,在柔性智能穿戴、生物醫藥、智能防護等方面,開拓石墨烯智能纖維及織物的殺手锏應用。產業要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是實施創新驅動引領的關鍵環節。會上舉行了蘇州大學、海科纖維“功能性填充纖維新材料聯合創新中心”簽約儀式、揭牌儀式。
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張克勤,江蘇海科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軍進行蘇州大學、海科纖維“功能性填充纖維新材料聯合創新中心”簽約。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李德利,中共金湖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包志強為功能性填充纖維新材料聯合創新中心揭牌。
作為循環再利用化纖行業的代表性企業,江蘇海科纖維有限公司是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原料供應商之一,其在瓶片原料的基礎上,持續創新、成功研發廢舊紡織品為原料的高質量再生填充纖維,此次發布的新品——石墨烯云絨系列,在資源循環再利用的基礎上賦予了纖維更多的功能性。
談及功能性填充纖維新材料聯合創新中心成立的初衷,海科纖維董事長李軍也表示,一方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碳減排的重要路徑之?,“雙碳”背景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備受矚目,企業與蘇州大學合作,共同推動廢舊紡織品、海洋塑料等的回收再利用,借助院校科研成果,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路走的更寬泛;另一方面,安全、健康、舒適的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喜愛,企業通過與高校合作,不斷豐富纖維種類,為消費者提供抗菌、舒適且可降解的產品。
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肖甫青也表示,希望此次合作能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蘇州大學最優質的創新資源和金湖的產業資源,推動雙方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創新,在合作的過程中著力增強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雙方聯手攻克“卡脖子”技術,合力鍛造產業發展“新引擎”,圍繞高端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加快布局,涌現更多一流市場化應用成果。
“近五年來,蘇州大學研究成果多為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服務“雙碳”戰略目標、解決行業“卡脖子”問題。”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副院長關晉平介紹道,如多功能聚酯原位聚合及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絲素蛋白微針透皮藥物遞送系統、醫用級高分子量絲素蛋白制備技術、絲素蛋白3D打印關鍵技術、醫用蠶絲縫合線的生產與關鍵技術、微生物合成聚羥基脂肪酸纖維(PHA)紡織品開發共性關鍵技術等。功能性填充纖維新材料聯合創新中心的成立必將拉開新形勢下更深入、全方位的合作序幕,促進資金、技術、應用、市場等要素對接,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全面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全鏈條,進一步增強校企合作發展的后勁和活力,為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貢獻力量。李德利也表示,該創新中心落地金湖,將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加速科技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展現行業新纖維研究成果,讓更多先進功能性纖維走進千家萬戶。近年來,金湖始終堅持“環境是金,項目為王”工作導向,推動新材料、大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成鏈、智轉數改,實現了產業的量質并進和整體躍升。截至2022年底,金湖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31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38家,省級研發平臺62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省級企業研發平臺數位居淮安前列。
中共金湖縣委副書記李尚武指出,目前金湖縣初步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主導產業。海科纖維等一批創新能力強、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在產業鏈供應鏈中享有了更大的話語權,為金湖的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作出突出貢獻。
為更好的服務企業,優化營商環境,金湖縣委、縣政府建立了全方位、全鏈條、全配套的獎扶政策體系。據中共金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楊鴻明介紹,政府在產業、科技、創新每個方面都有獎勵,從項目落地到后續發展,每個環節都有扶持。新竣工投產項目給予不低于設備投資額8%-20%的項目投資獎勵,外資項目按檔上浮。在支持企業用工方面,對企業新增員工提供社保補貼,并在員工培訓、外招、安家等方面配套專門補助政策。在項目發展獎勵方面,前兩年按照對地方經濟貢獻的100%予以獎勵,第三年起給予為期5年、每年不低于50%的獎勵,對于固定資產投資額5億元以上的制造業項目,按照“一事一議"給予支持。在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擴量提質方面,設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對企業后續設備投入、智改數轉、品牌創建、科技創新等多個方面提供專門的支持,已累計向500多家企業兌現各類獎扶資金5億多元。在支持企業引育人才方面,支持高端人才群體創新創業,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方式,最高可給予2000萬元綜合資助,對首次在金湖創業的人才及團隊最高給予100萬元貼息補助和100萬元個稅補助,高技能人才可享受最高12萬元生活補助和總價40%的購房補貼。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