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人工智能安全發展。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此次會議再度釋放加快推進“數實融合”的積極信號,明確了未來我國產業發展方向。下一步要以制造業為重點加速推進“數實融合”,以制造企業的需求為導向,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之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高太山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一系列部署,旨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相關要求,進一步明確未來我國產業發展方向,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心和信心。
其中,加快推進“數實融合”是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途徑。高太山指出,實體經濟的范圍較寬,不同行業、領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度不一,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已經考慮到行業的差異性。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做強實體經濟的現實需要,是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重要途徑,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目前來看,我國“數實融合”進度在加快。從實踐中看,服務業領域的“數實融合”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如電子商務等。同時,網約車、外賣、在線旅游等新業態,無論從相關平臺規模、用戶數量還是平臺的交易額、訂單等指標來看,我國消費互聯網領域的“數實融合”已經走在全球前列。
“相較消費互聯網領域,我國在工業互聯網發展方面才剛剛起步,但大部分企業都已經認識到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感。”高太山說。
“數實融合”是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要求,在此過程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充滿了風險與不確定性,需要久久為功。
高太山指出,一是大量的企業還不具備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和條件。有些企業負責人甚至沒有認識到轉型的重要性,有些企業還停留在過去的信息化階段,停留在ERP、CRM階段,認為“數實融合”、數字化轉型就是上個系統,沒有認識到數字化轉型是對生產方式的全方位改造。二是缺乏數字化人才,特別是對數字技術和行業知識都熟悉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三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偏高,企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撐,還需要從政策上進一步激發供需兩側的積極性。四是數字基礎設施還不完備。五是相關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比如要關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健全數據治理法規等。
高太山建議,從供給側看,要激發數字經濟服務商、數字化轉型或云服務商的有效供給能力。推動服務商開發更多更好的數字化轉型產品,制定多元化、普惠性、組合式服務包,滿足企業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開發低代碼、模塊化、輕量化服務產品,降低企業轉型門檻。
從需求側看,相關部門要加強分類指導和跟蹤服務,尤其關注中西部地區企業群體,提高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確保相關政策落地見效。完善企業上云、數字化轉型等相關補貼政策,優化補貼范圍和方式。進一步完善關鍵基礎設施、數字人才、技術標準、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激勵措施,增強財稅、金融、人才等相關政策引導作用。
“要以制造業為重點加速推進‘數實融合’。”歐陽日輝表示,促進“數實融合”,必須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數字化融合基礎設施,著重發展工業軟件,推動業務流程及工藝流程數字化,搭建以“算力+算法+數據”為核心的要素體系提升融合程度。“數實融合”要以制造企業的需求為導向,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