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作為首批沿海開放的城市——上海成為出口貿易的樞紐,以及國際經濟、金融、航運、科技創業和服務業的中心,在《繁花》的鏡頭下呈現出這一城市本地性的變化,更還原了中國時尚現代化進程下的歷史巨變。
從家庭作坊、甚至仿制品起步,到“三來一補”模式下成為“世界工廠”,再到品牌意識覺醒,草莽式做廣告,比嗓門,叱咤江湖。面對時代浪潮和全球化、消費主義的沖擊,在“繁花”這一增量時代下嘗到甜頭的中國時尚企業,如何調整自身步伐和經營意識,以適應“后繁花”時代下存量競爭所帶來的壓力與挑戰?通往未來的密碼,往往隱藏在過去的經歷所塑造的精神內核里。
2024開局第一熱播劇《繁花》,與時尚產業最緊密相關。可謂是一部《繁花》,半部中國當代時尚史。
從絲綢、服裝、紡織、針織、家紡“外貿五朵金花”到南京路上的夢特嬌、雅詩蘭黛,再到經歷了經銷之爭又迎來了神秘營銷的第一場商戰“三羊牌”一夜爆紅,甚至是后來服飾公司以社會效應打動體改辦,拿到上市名額之后,在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之間的徘徊猶疑,這部現象級影劇的內里,濃縮了中國當代時尚產業早期經歷過的所有風雨、轉折和變革。

絲綢、服裝、紡織、針織、家紡被稱為“外貿五朵金花”
細品二三十年前的上海時尚史,其生機勃勃、百花齊放的面貌,讓《繁花》注定只拍出了冰山一角,但也不僅限于一角。劇中的“范總”、“小寧波”代表著一群江浙企業家,他們肩負著一個工廠數百工人的命運,敬業認真,不服輸。劇中唯一的國貨品牌“三羊”毫無疑問是中國現存時尚品牌成長早期的縮影,其隱射的是一眾民族工業在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后,搞研發、學營銷、做品牌的成長之路。

劇中的“范總”、“小寧波”代表著一群江浙企業家
王家衛導演的《繁花》落幕收官,屬于中國時尚的繁花一路怒放。故事中的各大品牌已經在現實中接棒,上海灘的“傳奇”留存下來的不僅是那些意氣風發的瞬間,更是在波譎云詭的商業世界中,對新時代秩序意識和規則意識的選擇和重塑。

在飽滿的時代情緒、城市和個人命運交織的背后,一幅時尚產業的“清明上河圖”被隱藏其中。借《繁花》,我們系統梳理中國當代時尚產業的多個歷史關鍵節點和里程碑階段。
·“三來一補”
《繁花》里的“三來一補”是寶總早期做外貿的的“投資經”。
而所謂“三來一補”,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赫赫有名的太平手袋廠,就是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和所有產品的外銷,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和勞動力,這樣的模式下,中國制造,“世界工廠”使國內經濟快速崛起。

太平手袋廠第一個樣版和按樣縫制的手袋
劇中的“外灘27號”外貿局的絲綢科、服裝科、紡織科、針織科、家紡科,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重中之重。而五個科室所構成的,其實就是今天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業務。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服裝出口國,紡織服裝業規模在全球范圍內占據主導地位。
90年代初開始,“投資”這架馬車拉動經濟一路狂飆,在93年達到巔峰,而這期間產生的不可遏制的內需虛浮,只能在95年后由“外貿”帶動新的增長。隨著發展愈發成熟,90年代中后期,外貿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與國際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框架。同時,為順應國有企業改制的需求,“下崗潮”催生“個體戶” ,大量私營外貿企業登上舞臺。

90 年代中后期,大量私營外貿企業登上舞臺
今天,中國外貿展現的強勁韌性依然是全球經濟的主引擎,“雙循環”戰略依然倚重外貿出口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外貿對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而紡織服裝行業,尤甚——外貿行業在經歷30多年種種變幻發展至今,回頭看去,一路繁花。
·專柜模式
零售是終端,在任何時代零售都是整個產業鏈商業閉環實現價值兌現的關鍵。
劇中,三羊牌開業時的情景讓今天的觀眾看到了三十年前的上海專柜——除了雅戈爾襯衫和雪豹皮衣,還有奧康皮鞋、天牌皮鞋、杉杉西服等品牌。其實,幾乎所有中國當代時尚品牌經歷大浪淘沙至今健存的,都經歷過那個“專柜時代”。

中國當代時尚品牌共同經歷的“專柜時代”
“三羊”容易被直觀聯想到廣告詞是“羊羊羊”的恒源祥,但從情節背后的企業發展歷程來看,更似雅戈爾。1990年成立的雅戈爾,當年也為開辟上海市場而派銷售團隊從寧波趕到上海,與商場建立聯系。次年,第一批雅戈爾服裝就進駐了南京路的華聯商廈、上海第一百貨商店、上海時裝公司,徐家匯的第六百貨商店,四川路的第七百貨商店等。
·品牌時代
專柜模式的成熟,為時尚企業打開了零售通路,也使“中國品牌”有了醞釀的底氣。
1989年,浙江雪豹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彤,跟隨他的舅舅、雪豹創始人曹浩強進軍上海市場,“一開始,我們的產品貼牌賣,很快成為上海友誼商店、華僑商店、錦江飯店等高檔商場的搶手貨,后來我們決定自己搞品牌。”到了1993年,金陵中路以雪豹為起點,成為上海皮草一條街,與長城風衣、梅花腕表、皮爾·卡丹西裝一同成為那個年代的時尚單品。

雪豹服飾進軍上海高檔商場
但不是進入了高檔商場的專柜,就能成為品牌。劇中“三羊”的經銷權爭奪時期,展示出了渠道也就是專柜在那個時代的重要性。而當產品進入商場,“范總”的焦慮和“包總”的淡定之間,所呈現的就是品牌的底氣——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有足夠引爆市場的營銷,三者缺一不可。

伴隨企業品牌意識的增強,大量預算被投入到明星代言等市場營銷活動中,市場進入了“比嗓門”的廣告為王階段。雅戈爾在 1998 年上市同年簽約費翔,并聽取新世界百貨男裝部經理的建議,“想要提高雅戈爾襯衫的知名度,不如聯合做一場營銷活動”,于是“燒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雅戈爾在1998年上市同年簽約費翔
在那樣的啟蒙時代,做品牌有一套“速成法則”。投放央視廣告+通過“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品牌”的認證,就可以成為人盡皆知的品牌。據《中國營銷25年(1979-2003)》書記載,1991年確實“是企業不惜重金公開征集廣告語最多的一年,也是明星、名人踏入廣告界最多的一年,名人促銷大戰最為激烈。”稱霸中國運動服飾市場的“晉江系”,從安踏到特步、鴻星爾克、361°,無一不曾經歷過這樣的時期。
·新競合
起底中國品牌的誕生,與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高速發展不無關系。
“三羊”T 恤衫對標的法國品牌夢特嬌,在1979年改革開放伊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如夢特嬌這樣的品牌,對中國本土品牌和時尚消費市場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但這種影響真正快速滲透到市場端,還是在90年代。

90年代夢特嬌廣告宣傳片
1983年,中國有了《商標法》,有品牌意識的企業開始注冊商標。但真正意義上的品牌誕生,要追溯到90年代初期。也就是《繁花》所聚焦的那個時期——國際美妝品牌雅詩蘭黛于1993年進入中國,并在上海設立首個專柜;馬伊琍所飾演的玲子在劇中身穿三宅一生褶皺系列,也誕生于1993年,通過首批富人帶入國內市場,增添中國時尚風格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三宅一生褶皺系列
南巡講話以后,改革大潮下商業社會愈加繁榮,中國市場的商品越來越多,其中不乏早早進入中國市場深耕的國際品牌。在競爭加劇的市場下,于“三來一補”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要與國際品牌在同一片激烈市場競爭,唯有學習和合作,在新競合關系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
盛譽中的《繁花》,表層是飲食男女的悲歡離合,實則是商業世界的暗流涌動。而在商業部分,上半程是個人成長和資產規模隨著時代一起改變的產業發展,后半程則是證券化,資本市場的風起云涌。
在中國當代時尚商業發展史中,不乏如寶總這樣從一個靈感和想法開始,盤活工廠流水線和柜臺零售端,借力時代熱點和人文情懷,打造商業傳奇的故事。而當這樣的實業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將通過資本市場尋求更大的價值回報和社會效應。
比如從杉杉西服開始,“新寧波幫”的代表人物鄭永剛,早在1996年就將杉杉股份做上市,成為“中國服裝業第一股”。而作為最早將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握在手的服裝企業掌門人,鄭永剛后來投資鋰電池材料業務,也在10年前全面超過了服裝。但同時,依然在中國多個城市投資地塊建造杉杉奧特萊斯,以商業地產增強時尚板塊的硬實力和商業閉環的產業布局。

1996年杉杉西服上市

時代交鋒,時尚大亨思辨。在現實和戲劇的沖突和融合中,活躍在今天中國時尚產業版圖上的企業主,在“后繁花時代”走上了不同的路徑,最終成了“繁花啟示錄”的“主角”。
本土時尚品牌在90年代的成功或許只是趕上了經濟發展的好時代,零售環境的變化為中國服裝業帶來了巨大挑戰和機遇,當供給端足夠充足后,面對激烈的競爭, 本土時尚大亨又該如何跟上新時代?
近日,美特斯邦威公司董事長胡佳佳宣布卸任,“反向傳位”,創始人回歸,美邦的頹勢依舊沒有觸底反彈,反而更加岌岌可危。其實美邦的自救方式嘗試了很多,但錯就錯在每一步棋都是對應時期的低效之舉。無論是加盟制度對于電商時代的拖累,還是消費者對于傳統明星大代言模式的不買單,亦或是定位為快時尚品牌卻無法滿足產品更新速度和品質等問題,都將美邦推向了由盛而衰的生命周期。

美特斯邦威公司董事長胡佳佳宣布卸任
《繁花》大結局時,爺叔跟寶總說“凡事退后一步”。而現實是,越是不確定的環境,越要提前多想一步。時尚產業的轉型和升級要靠產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在經濟新常態下,時尚產業應該思考如何進行結構化改革,以全方位布局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和穩定性。
還是雅戈爾,作為國內第一批“中國馳名商標”,曾大舉投資擴張到新能源、房地產、金融等業務,并遠超主業服裝業務的營收,甚至被頻頻被詬病不務正業。而就在去年底,其毅然宣布回歸初心。據公告稱,已完成公司名稱的變更,“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雅戈爾時尚股份有限公司”,且表示,“公司已確立建設世界級時尚產業集團的戰略目標,未來將進一步聚焦時尚主業”。

雅戈爾成為涵蓋時尚、地產、投資等多個領域的大型集團
領軍性企業勢必有著過人的膽識與謀略。無論是投資還是房地產,都面臨著大起大落之勢。相比之下,服裝業基盤穩健、增量可觀,為雅戈爾回歸主業奠定了更具確定性的基調。
從彼時民生環境生長起來的本土企業,隨著時代演變、產業競爭、和消費升級,在現代商業環境下通過資本重組和業務整合,構建出更為龐大的商業體系和競爭單位,也是目前時尚產業佼佼者們“思變”的縮影。
經濟發展循環往復,有發展和高峰,就必然有蕭條和衰退。這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全球經濟共振的必然結果,關鍵在于如何破局。
從經濟快速騰飛的黃金時代,到同質化競爭激烈、增長焦慮彌漫的存量時代,不會先飛的只能淪為這個時代的“笨鳥”。有人失意,有人得意,所有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而做到一定量級的本土時尚產業的方法論若能變成一塊塊石頭,讓更多的前赴后繼者摸著自己過去,未來中國時尚產業依舊會開滿繁花。
時代終究會撇凈泡沫成就繁花,泛著金光,照亮在迷霧中穿行的每一個行者。

圖片來源:網絡、品牌
撰文:Bob
編輯:Li Jun
文章來源:時尚商業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