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熱詞之一,引發社會廣泛熱議。“新質生產力”一詞是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并強調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內涵進行了全面系統闡釋。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國如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指明了方向。
新質生產力不僅強調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體現了以產業鏈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重要目的,其將在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對此,《新經濟導刊》雜志邀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黃群慧圍繞如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及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請問您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其具有哪些突出特點?它是如何與新發展理念相契合的?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為社會生產方式變革與生產關系改革提供新方向、提出新要求。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來看,生產力的每一次重大躍遷,都將加速人類社會的變革。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質變躍遷,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力新形態。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新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方面發展理念,要求發展具有“創新是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五大目標,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通過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形成新質生產力理論,這為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生產力理論基礎。推進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一步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任務要求。
具體而言,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系統,而新質生產力系統,是由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工具、新型勞動對象要素組成的新型生產力系統,是以智能化、綠色化為主要趨勢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發生產力要素發生的質變。因此,新質生產力系統具有突出的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開放融合、人本內蘊四大特性。首先,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發展路徑。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尤其是數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出現和變革,促使生產力的能級出現裂變式提升,驅動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人類社會跨越式發展。其次,新質生產力展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能力,將綠色低碳理念、技術、標準、管理等貫穿于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始終,以產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綠色化水平提升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再次,作為生產力的最新形態,新質生產力超越了傳統地理空間范疇的場域維度,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地深海深空等現代技術以及各類新型基礎設施,在天、地、空、網等立體鏈接的開放場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躍遷,具有快速傳播和開放融合特性。最后,新質生產力具有人本內蘊特性,新質生產力更強調發展的質量導向,而衡量質量的關鍵標準在于是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如何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從制度建設層面需從哪些方面著力?
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通過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關鍵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塑造適配新質生產力的新質生產關系。要通過改革開放破除束縛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人才體制、教育體制、分配體制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促進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一是進一步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夯實制度基礎。深化使命導向的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建立長期主義的激勵導向、容錯機制,更好地實現中央企業的原創性技術策源地和產業鏈“鏈主”的使命,持續增強國有企業的核心功能、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形成良好文化氛圍。
二是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確保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市場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平等地位。
三是探索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經濟治理和法律法規體系,促進創新發展與共享發展統一協調。保護數字知識產權,促進公平競爭,完善數字治理。強化共享發展理念和完善共享機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實現技術先進性與過程包容性的有效協同,推動人民群眾共享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消除數字鴻溝。

如何理解科技創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系?
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是提高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著力點。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化時期,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為基本特征的新興技術正在推進傳統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及其組合方式發生質的變革,成為構成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要素,新型生產要素及其新組合催生了大量的新產業、新模式,這些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的未來產業、新興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整體推進了產業體系從傳統走向現代,這也正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形成過程。
這一過程正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培育新質生產力要素,促進未來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的過程。因此,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其關鍵要求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新型工業化發展一直也是業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新型工業化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此,您認為新質生產力應如何賦能新型工業化?我們應做好哪些布局?
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動力和關鍵內涵,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也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內在要求,圍繞新型工業化布局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任務。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以及數字中國建設。具體來看,以新質生產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應從以下三大方向重點發力。
第一,以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人工智能是基于算力、算法和數據等關鍵要素發展起來的、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能夠逐步使機器具有人類的智能,具有滲透協同性、顛覆創新性、自主生成性和高效賦能性,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當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70家,全國已建設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未來,我國應進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要針對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原材料、能源電力、消費品等重點行業,構建重點行業大模型和工業知識庫,以場景應用為牽引,大力發展智能產品,以制造業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
第二,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新型工業化。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產業結構載體,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新業態等有效承載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產業體系的技術密集度不斷提高,2023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快于全部投資7.3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9.9%、11.4%,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3%。未來,要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提升產業體系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比重,積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人工智能、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
第三,以全面深化體制改革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塑造適配新質生產力的新質生產關系,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奠定良好的體制機制基礎。包括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立和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等。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變局,在國際局勢錯綜復雜的背景下,我們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安全性問題也不容忽視,您認為我國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面臨哪些安全性挑戰?應如何應對?
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安全性”是我國在強國建設中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要求,也是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應有之義。在對外開放與國際競爭中,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金融安全、數據安全等至關重要,而這需要我國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新型基礎設施等的全面系統有序推進及融合發展,同時需要以全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自主可控、安全發展保障新發展格局的深入推進,這也是新質生產力開放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溝通全球經貿往來、促進世界開放發展的紐帶是以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今天,我國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中已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這種地位的基礎仍需不斷夯實。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確保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重要性緊迫性,同時也只有進一步擴大開放才能真正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因此,在高水平開放中應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性前置,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強化制度型開放,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以高水平開放來不斷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自主安全可控能力,以現代化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能力的持續增強來深化高水平開放,進而在全球場域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微信公眾號2024年5月16日發表,原文刊登于《新經濟導刊》雜志2024年第2-3期合刊。作者:《新經濟導刊》編輯高妍蕊、常昌盛,受訪者:黃群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