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吉林的這片黑土地上,有這樣一家紡織化纖企業,帶著光榮的使命從零起步,在市場經濟轉型的迷霧中摸爬滾打,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激流勇進,他的每一次起步都是一場冒險,但最終都被時代授予了勇敢者的勛章,他就是吉林化纖集團有限公司。從松花江邊的一片荒地到今天超百億的大型國企,一代接一代吉化人埋頭苦干、砥礪前行、持續壯大,60年成績斐然。
站在時間的這一頭,回望過去兩萬多個日升月落,吉林化纖一路走來,不知不覺間身上早已被烙上了勇敢、堅韌、創新、拼搏等深深印記,這是屬于整個吉林化纖集團的,這些無形的印記組成了今天有形的吉林化纖:全球最大最優質的人造絲生產基地、最大的腈綸纖維生產基地、最大的竹纖維生產基地,全國最大、全球單線效率最高、規格牌號最全的碳纖維生產基地,全國保健功能紡織品原料基地和國家差別化腈綸研發生產基地,現有產能:人造絲產能8萬噸/年,占全球的31%;腈綸纖維產能38萬噸/年,占全球的32%;竹纖維產能15萬噸/年,占全球的90%;碳纖維產業鏈產能23萬噸/年。
2024年是吉林化纖建廠60周年。60年,吉林化纖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人造絲、腈綸、竹纖維、碳纖維,每一個版塊吉林化纖是如何做到行業頭部的?又憑什么敢放出“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的豪言?歷史往往是被少部分勇敢者推動的,在吉林化纖60周年之際,我們聚焦吉林化纖,從遙遠的講述開始走進這位“勇敢者”的內心。不忘來路,始知歸處。對于中國紡織化纖發展來說,我們應該感謝這樣勇敢的企業。
1959年的隆冬,朔風勁吹,瑞雪紛飛,一小隊創業者冒著嚴寒在距吉林市15公里的松花江畔豎起了“吉林市人造纖維廠籌備處”的木牌,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建設之旅,該項目也是當時國家在全國建設的14個粘膠化纖企業之一。從此,在這片黑土地上,翻開了新中國化纖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時值年輕的新中國面臨嚴峻經濟困難的年代,為解決穿衣問題,經過老一輩的創業者們多次研究評估,最終決定生產粘膠短纖維。
1960年9月,吉林化纖第一條3400噸粘膠短纖維生產線正式開工建設,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建設者們在克服了沒有鐵路專線和汽車等運輸工具的困難條件下,僅靠人拉肩扛,戰酷暑、迎風雪,不畏萬難,終于在4年會后建成投產。當紡絲女工譚淑琴激動地踩下第一個紡絲泵、壓下第一根曲管,頃刻間第一束潔白的銀絲噴涌而出,在場的創業者們無不歡呼雀躍、熱淚盈眶……經過老一輩吉纖人的精耕細作和不懈努力下,吉林化纖的粘膠短纖維(人造棉),成功摘取了中國化纖產品最高榮譽——國家銀質獎章,成為了首個中國免檢產品。
乘著勝利的號角,堅定“國有企業一定能夠搞好”的信念,吉林化纖抓質量,搞技改,促升級,踏上了“高速度、快節奏”發展的新航程。為了生產出更為舒適、更貼近人們生活的綠色纖維,公司當機立斷一定要上人造絲生產線。人造絲是一種天然且可再生的植物性纖維,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是天然蠶絲的絕佳替代品,亦是制作高檔面料、服裝不可或缺的好材料,就這樣人造絲的建設之路也隨之展開……
1983年7月,年產2000噸人造絲項目正式破土動工,歷時三年零三個月,1985年10月項目一期建成投產,粘膠長絲從無到有,實現了公司由單一品種向多產品的歷史性轉折。隨著900噸、1400噸、2950噸、2600噸、5600噸、2200噸人造絲項目的相繼建成投產,到1999年,公司粘膠長絲產量達2萬余噸,躍居全國第一。吉林化纖的人造絲也被譽為“絲中之王”,“白山”牌人造絲榮獲“全國用戶滿意產品”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眾所周知,人造絲原料主要以棉漿、木漿為主,吉林化纖結合竹纖維生產研發經驗,進行改投竹漿實驗,終于在2008年5月,公司的竹長絲連續紡實現一次試紡成功,人造絲差別化生產又實現了新的突破,到2010年,吉林化纖建成投產了全國第一條竹長絲生產線,產品投入市場得到了消費者的充分認可。自2015年之后,公司又相繼投產了年產2870噸粘膠長絲技改、1萬噸人造絲細旦化升級改造、1萬噸可降解生物質連續紡長絲、六紡升級擴能改造、長絲五車間提質改造、5000噸差別化連續紡長絲、1萬噸高性能差別化人造絲改造、1.5萬噸差別化連續紡長絲、1萬噸超細旦連續紡長絲等11個項目,人造絲產業規模也從全國第一,躍升至世界第一。近年來,公司通過“三品四化”升級,打造出全球最優質的人造絲,在量價齊升的同時,產品依然供不應求。
1998年是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吉纖人不滿足于現狀,為了企業進一步發展,準備向其他新產品領域拓展,具有“人造羊毛”之稱的腈綸纖維成為了首選。腈綸纖維的柔軟、蓬松、抗菌、色澤鮮艷等優點令人稱道,其紡織品被廣泛用于制成多種毛料、服裝等領域。吉林化纖運籌帷幄,搶抓機遇,于1995年與世界著名的腈綸制造商意大利蒙特公司合作,歷經3年時間,6萬噸腈綸項目建成投產,至此,公司實現了由纖維素纖維向合成纖維的“開疆拓土”。同年11月,公司成功開發出腈綸絲束系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2002年,公司通過不斷地進行技術升級,使腈綸絲束成功替代進口產品,腈綸毛條成為用戶首選品種。從此,腈綸產品雄踞國內同行企業榜首。2004年,行業矚目的4萬噸差別化腈綸纖維項目開車投產,成為公司搶占市場、優化產品結構的重要項目,在同行業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產品一經問世就銷往全國各地,質量廣受用戶好評。2005年,公司乘勝追擊又上馬了15萬噸差別化腈綸項目,成功躋身行業前列。2011年11月,為加大腈綸新產品研發力度,以差別化產品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以產品創新帶動項目驅動,公司再次與意大利蒙特進行合作,建成腈綸差別化品種實驗室,并成功開發出腈綸原液染色纖維。2012年初,全國首條年產4000噸原液染色腈綸生產線建成投產。產能的持續擴大,產品的迭代升級,推動公司的腈綸纖維涌入了全球化發展的洪流。
20多年來,吉林化纖不斷為產品注入科技元素,形成獨有的生產工藝配方和技術優勢,新上馬15萬噸差別化腈綸項目也將于今年7月份投產,53萬噸產能將再刷全球占比新紀錄。步入新紀元,從解決穿衣問題到引領時尚,公司為破解棉、木等紡織資源日益匱乏的行業難題,于2003年,憑借著多年普通短纖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通過反復試驗,第一次在5噸竹漿粕中生產出了900千克的竹纖維。至此,世界上唯一利用可再生竹資源制造的新型纖維素纖維誕生了,吉林化纖實現全球首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憑借此產品榮獲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這一創舉不僅帶動了偏遠山區的農民栽竹增收,也開創了紡織原料結構調整的健康新時代。竹纖維以可循環利用的再生竹資源為原料,與生俱來的抑菌、抗菌、除螨、可降解和抗紫外線功能,使它成為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的首選。
時間來到2005年,公司牽頭成立“天竹聯盟”,“源于竹比棉更柔軟”的竹纖維也開啟了聚變發展的新征程。18年的精心培育,聯盟成員從最初的24家發展到如今的261家,七匹狼、三槍、ZARA等國內外知名品牌都是聯盟成員之一。從竹苗、竹林、竹漿,再到纖維和紗線,聯盟帶動了全產業鏈的互利共贏,“天竹”纖維成為第一個走進法國PV展的中國纖維品牌,代表著中國文化、中國元素的民族纖維走向了世界纖維的舞臺。
吉林化纖秉承著“加快升級,適度多元化”的發展戰略,極具前瞻性地將碳纖維作為企業第二曲線增長的重中之重。2006年,公司汲取實驗室成果及生產腈綸纖維的成功經驗,獨立自主國內首創濕法二步法T300級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工業化生產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開創了我國碳纖維原絲規模化生產的先河。2008年2月,年產100噸碳纖維原絲生產實驗線正式投產,產品實現達產達標;同年12月份,公司大刀闊斧投資5.5億元建設了年產5000噸碳纖維原絲項目,開創了我國碳纖維原絲規模化生產先河。
在高起點上求突破,在高標準上謀發展。2016年2月,吉纖人敢闖有為向著碳纖維下游產業鏈進發,年產200噸碳纖維大絲束碳化實驗示范線一次試車成功,為公司占領國內外碳纖維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8月年產4萬噸碳纖維原絲項目E線建成投產,到2020年G線開車成功,原絲產品質量達到T700級水平,產品逐步向國際拓展,實現替代進口。
為繼續延伸碳纖維產業鏈直至終端領域,公司開始謀劃向著下游復材及制品領域拓展,2019年,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品項目正式立項,年內成功建成兩條拉擠生產試驗線;2020年,年產2萬噸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品項目正式開工,為公司進一步拓展風電葉片、光伏、建筑補強等應用領域,延伸碳纖維產業鏈,實現復材制造集群化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步入新發展階段,碳達峰、碳中和、“3060”的大國承諾,使看似柔軟的碳纖維也成為了“新材料之王”,迎來了迅猛發展的高光時刻。公司以項目帶動實現原絲與碳纖維產能的裂變式增長,開啟了碳纖維全產業鏈項目建設的新高潮。2020年1.5萬噸碳纖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隨之年產15萬噸碳纖維原絲、600噸高性能碳纖維、12000噸碳纖維復合材料、6000噸碳纖維、3萬噸高性能碳纖維原絲、20000噸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品等項目陸續開工并投產,碳絲、復材實現從無到有,原絲、碳化裝備完全國產化,公司現擁有全球效率最高的原絲生產線和單線產能最大的碳化生產線;到2023年末,公司實現拉擠產能2萬噸、織布259萬平、預浸料108萬平。3年間,復材及制品板塊實現裂變式增長,同時公司還持續拓寬在助劑、汽車輕量化等方面的研發,為碳纖維板塊延鏈、補鏈、強鏈增添新動能。擔負雙碳引領、綠色發展的重要使命,吉林化纖再次扛起了民族產業發展的大旗。
經過60年的發展,吉林化纖四大板塊均做到行業頭部。人造絲優質化升級,開展“細旦化、大型化、連續化、勻質化”四化工程,以大型化開辟了先河,帶動產業鏈效率提高50%,使產品55%應用到國際高端市場,附加值高出同行20%,成功打入喬絨、梭織等高端應用領域,開創了全球JIRECELL人造絲產品業界綠色可持續的新生態。積極搭建營銷體系,CANOPY、FSC、RCS等多項產品認證及檢測悉數過關,成功與ZARA、HM、巴拉巴拉等世界大品牌同臺共舞,實現了不可替代的全球領先。
腈綸纖維規模化基礎上的差別化調整,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碳氈、可降解纖維等新品迭代涌現,品種從18個增至200余個。以顛覆傳統的思維開發棉型升級,使腈綸產品跳出了單一的毛紡領域延伸到棉紡產業,產品內在質量、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纖維性能無限接近棉花。同時建立了“華絨之鏈”市場體系,產品差別化率達51%,牢牢把控全球腈綸話語權。
竹纖維聯盟化運作,創新商業模式引領行業的發展。建立全球綠色可持續認證體系,實現了天竹纖維全球可檢測、全產業鏈可追溯、全生命周期可管理,保持全球唯一的領先地位。堅持打假樹真,對接終端,艾維、竹麗爾、竹萊爾等差別化產品以及“天竹”“ECOBAMBOO”等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成為繼“棉、麻、絲、毛”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纖維,被譽為新時代的“綠色纖維”“會呼吸的纖維”。
碳纖維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搶抓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經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首創的35K、48K、50K大絲束填補國內空白。按照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定制化生產模式,生產的1k、3k、12k等所有規格、各種性能的碳纖維已廣泛應用于下游的11個領域。致力于碳纖維軍工、民用全領域應用拓展,公司已形成了大絲束通用化、高品質、低成本的產業優勢及小絲束專業化、高性能、高精尖技術優勢,開辟了新的碳纖維工藝路線,獲得47項專利,成為唯一一家擁有干、濕法紡絲雙路線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碳纖維復材及制品多元化拓展,為碳纖維產業延鏈、強鏈。公司近年來,堅持加大拉擠板、編織布、預浸料、碳碳復材等產品的研發力度,實現了在風電領域快速拓量,現已占據90%的市場份額。2024年,公司加快推進碳纖維“零碳”制品產業園建設,T700級碳纖維產品穩定運行并逐漸替代進口高端應用領域,加快推動碳纖維復材及制品在汽車輕量化、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風電光伏等領域的拓展。
不忘來路,始知歸處,60年奮斗,艱苦奮斗,持續艱苦奮斗!果敢、睿智、拼搏的吉纖人正以踐行著紡織強國戰略的豪邁,延續“做先進材料領先者,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的發展愿景,奮進新征程,迎接新挑戰,向著打造百年強企、百年吉纖的初心夢想,向著建設千億級纖維世家的宏偉藍圖,奮楫揚帆,逐夢前行!
來源:中國紡織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