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建車間,離家近,就業方便,工作穩定,村民不出村就能干活掙錢,達到了近務工、看好娃、管好家、照顧媽、種好田、賺好錢的社會效應。”3月26日,在睢縣匡城鄉許天寺村扶貧車間內,駐該村第一書記李冰如數家珍。
近年來,睢縣圍繞扶貧車間建設,實施“巧媳婦工程”,搭建就業平臺,通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試點先行、示范帶動、分批推進、全面鋪開的方法,先后投入財政資金4774.58萬元,建設扶貧車間97個,建設面積64383.39平方米,受益貧困人口3338人,人均月工資2000多元。
▲在睢縣城郊鄉保廟村的扶貧車間里,兩名制衣女工在交流縫紉技術。
截至2018年底,該縣建成扶貧車間118個,有效帶動貧困戶擺脫貧困,邁上致富路。
“沒想到,我恁大年紀也能和城里人一樣成了‘上班族’,扶貧車間讓我的日子有了盼頭。”在睢縣潮莊鎮胡寺村扶貧車間,59歲的貧困戶張玉芹激動地說。張玉芹是該村典型的貧困戶,她的丈夫去世多年,家里非常貧窮。自從村里有了扶貧車間,她和女兒就來車間一起上班,兩人收入5000元以上,讓她們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睢縣因地制宜在貧困村建立各類扶貧車間,同時衍生出適合在農村發展的加工、手工工藝等特色產業,有效解決貧困村產業發展、貧困戶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村“三留守”人員就業等問題,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兼顧農活和家庭,實現了轉移就業一人、全家脫貧的良好效果。
該縣借勢發力,發揮社會扶貧工作作用,用好用足產業扶貧政策,引導本地企業和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到貧困村開辟第二戰場,傾力打好百企幫百村、百鳳還巢“雙百”組合拳,采取“一企幫一村、多企幫一村、一企幫多村、商會幫若干村”等方式,發揮企業的資金、管理、人才等優勢,整合社會力量,向貧困村提供“造血式”幫扶,徹底斬斷貧困“窮根”,讓群眾快速致富奔小康。
在扶貧車間建設上,睢縣實行項目招投標制度、監理制度、驗收制度、督查巡查制度、公告公示制度,嚴查細管,在精細上做文章,在進度上搶時間,采取專業監管、鄉鎮主管監管、群眾監管和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管模式,實現當年項目、當年完成、當年見效。
該縣按照水電、道路、機房、綠地、公廁等現代車間建設標準,根據建設扶貧車間與企業入駐同步進行情況,先后評選出潮莊鎮胡寺村、匡城鄉許天寺、蓼堤鎮羅陽鞋材加工、尤吉屯鄉周樓村等扶貧車間“村級衛星工廠”,實現車間建成一個、企業入駐一個、發揮效益一個,確保扶貧車間良好運營、就業帶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