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以“新建一種可能”為主題的領潮供應鏈第二屆合作伙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辦。
上海科技大學創業與管理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原院長 毛基業在大會發表主旨發言,深度解讀了新質生產力與企業創新之間的本質關聯。
毛基業強調,新質生產力最主要的源泉是數字化轉型。國內制造業包括建材行業目前是全行業產能過剩,內卷非常厲害。這樣導致個體企業的生產效率極高,但是放在整體價值鏈上,其實我們的效率沒有那么高。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行業的例子,我們的服裝制造業工廠很厲害,產能很大,效率極高,但是對標國際大品牌,我們供應鏈整體效率,包括資金周轉率、庫存周轉天數、正價銷售率等,差距還是蠻大的。換句話說,供應鏈的效率還是非常低的。當今提升供應鏈效率的主要手段是數字化轉型。
那么轉型的關鍵是什么?未來的方向在哪里?毛基業認為主要是怎樣理解數字化轉型,這一底層邏輯,正在對于所有的產業產生著根本性的、顛覆性的影響。
數字化轉型 最難的是“認知”改變
數字化轉型,很多企業已經做了很多年,做得好的是少數,做得夠不好的是絕大多數。數字化轉型難,難在哪里?有各種各樣的講法,缺乏人才、技術等方方面面。但我認為最難的是兩個字:認知,不成功都是認知不到位。
因此,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也應該始于人知的飛躍。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性原理,本質的是什么?我認為核心是“重構”,用數字技術重構業務與組織。如果不用重構這個詞,那一定是低估了數字化轉型的深度。數字化轉型是把所有的生意重做一遍,組織重構一遍;很多企業只是用數字化重組生產線,很少企業意識到應該把組織自身重構一遍,改變生產關系!
數字化轉型,也可以概括為,“一切業務線上化,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其中的后兩個階段指的是,一切業務線上化之后,就都會沉淀下來數據;有海量數據之后,就可以用數據驅動業務,用算法、模型和人工智能等做業務優化和智能決策。盡管很多企業實現了業務線上化,但是內部存在大量的數據孤島,都是“煙囪系統”,數據沒有標準化,沒有拉通,沒有實現業務數字化,因而沒有形成數據資產;數據雖然有,但卻無法發揮價值,無法驅動管理決策。
因此,這個過程的關鍵,是看數據有沒有標準化,有沒有數據治理,有沒有拉通,亦即能不能變成數據資產。假如有了數據標準化,連通和匯聚到數據中臺,通過數據中臺統一提供數據服務,整個供應鏈條變成透明可視(數字孿生)之后,所有的業務都可以重做一遍了。這樣才能用數據判斷,哪里有堵點,斷點,哪里需要重構。只有這樣才形成量級的績效提升,至少是兩位數的降本增效,這才叫重構。
主要困難是難在認知,數字化跟我們以往講的信息化有本質的不同。過去講信息化,ERP、OA等系統已經用了20多年,那是數字化嗎?那不是數字化,那是信息化而已。首先,比如,ERP主要是打通企業的信息流,在一定程度的物流、信息六的統一,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業務;今天做的數字化是業務重構,是改變業務形態。其次,以往數據是人采集和錄入的,因而不及時、不準確、不全面,數據甚至可以被篡改和操控。而今天的數字化,是從底層的物聯網、IOT、傳感器直接采集數據,這個數據采集與以前人工采集有根本性的不同,因而數據的價值有根本上的提升。
表面是業務數字化 本質是組織重構
領潮在去年就已經提出要推動公司以及行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建材供應鏈要想真正地做到數字化轉型,就必須變成建筑業的阿里巴巴,供應鏈的京東。轉型表面上看是數字化,其實最終要把自己變成互聯網企業,這是數字化未來的方向。
舉一個供應鏈透明可視化的例子,比如一個品牌商,有一級代理、二級代理、經銷商、零售門店。通常要有很多渠道費用,除了廣告費,還要花很多渠道推廣費,例如買一箱飲料贈一箱。但世界這個錢花到哪了?大量被渠道和經銷商擠占了,有沒有起到激勵作用?此外,庫存積壓在哪里,品牌商無法知曉,因而也無法擠出庫存水分,提升周轉效率,實現以銷定產。串貨、中間不透明、經銷商的博弈,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都是渠道的黑箱,不透明造成的。
如果做到渠道的端到端透明、可視,一切生產關系改變都會發生。
如何實現供應鏈透明可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掃二維碼:使用明碼、暗碼掃描技術。每箱、每件商品上都有明碼,物流的每個環節掃碼,就像順豐快遞一樣,商品流通就變得全過程透明可視,每箱一碼,每瓶一碼,一出工廠就知道物流的全部走向,在哪個環節有積壓,積壓數量;哪些渠道和零售店賣得好,哪里出現串貨。在以前,想做到精準的以銷定產是不可能的,現在就可以做到。
此外,打開瓶蓋之后,還有暗碼。如果消費者掃碼可以領個紅包,有三分之二的消費者會掃。無論是支付寶,或者微信掃,都可以知道消費者的性別、年齡段(五歲一檔)和地點。這個信息對于識別消費者是誰、消費習慣和場景非常重要,可以用來改善渠道布局和優化。
此外,同樣的產品,哪個渠道賣得好、那個零售點賣得差,可以很清晰地識別出來。用數據指導代理商、經銷商去鋪貨、布點和改善營銷策略,這是以前無法想象的。這就是我講的新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品牌商和代理商、零售商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新質生產關系,這就是前面講的重構組織和渠道。
供需之間的革命性變革
現在社會正處于新舊生產關系交替之際。經銷商憑經驗拍腦瓜進貨的,依然大量存在,往往會出現一堆積壓庫存,對整個渠道、供應鏈是非常不利的。作為中間環節的代理商干這些臟活累活,占用倉庫、物流,占用大量資金,但是周轉率非常低。
現在有些品牌商實現了“一盤貨”,所有庫存都在品牌商的分倉統一管理,代理商庫存在慢慢縮小,甚至消失。代理商、經銷商、甚至消費者下單都是從直接從分倉中拉貨。這是不是實現了真個物流的透明可視,是否改變了代理商、渠道商、分銷商的任務?它們變成了數字化的服務商,給下游賦能,整個渠道透明可視了,就可以用數據優化業務。
然而,為什么20年前不能做這樣的事情?今天和20年前本質的區別是什么?那時過去沒有發達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也沒有掃碼技術,因此過去是做不成的。今天有了數字中臺等技術,所有的數據在平臺上,代理商進來看到庫存,看到零售商,看到消費者的數據,實現了整個渠道的透明可視。
這樣的透明度帶來的一個變化。原來的渠道不透明,可能存在一些本來應給消費的優惠,實際上在中間環節腐敗掉了;供應鏈效率低下,布貨周期長。現在,新品今天上線之后,馬上消費者第二天可以在線上看到,中間的博弈和腐敗沒有了。
實現這個透明可視化的方法可以是數字中臺技術:人貨場的信息全部用一套系統,經銷商、代理商、品牌商都在一個平臺上操作。所有人看到的是同一批數據,那么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可以像樂高搭積木一樣,可以無限增加渠道。因為數據標準化、公開化,沒有了中間環節的損耗,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反饋情況,靈活地增加或減少渠道。
最后總結一下,數字化轉型和供應鏈重構的底層邏輯是什么?是向順豐這樣的C端服務商學習,把供應鏈上的一系列的環節透明可視化,用底層傳感器數據和上游拉通。因此,有人講數字化轉型就是“取數、治(理)數、用數”,難點在全過程的數據的采集,而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實現數據的全維度的采集與標準化。這樣就會帶來新質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這是我們轉型的方向。最終目標是把建材供應鏈變成建筑業的京東,建筑業的阿里巴巴。希望在不遠的未來,領潮供應鏈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真正打造一個建材采購的新生態。
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