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加工廠,六百余名工人,年產值兩千多萬元,絕大部分服裝出口到歐美及日本、韓國,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可誰能想到,這樣一家公司竟位于河南省周口市一個偏僻的鄉村。
從周口市區出發,沿著太清路一路向東,驅車約15公里后左轉,進入一條鄉間小路,再走5公里,就到了淮陽區鄭集鄉火神廟村。鄉間小路能容兩輛車并行,道路兩旁除了民房,就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穿行其中,時光仿佛都靜止了。
就在這樣一個小村莊里,有一家了不起的服裝加工廠。工廠緊挨著火神廟村委會,從外面看,就是很普通的一座大廠房。但一番了解下來,記者發現這家工廠不簡單。它生產的服裝絕大部分出口到歐美及日本、韓國,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這樣的廠在淮陽區下轄的村里有8個,2023年共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今年前8個月已實現產值1900多萬元,帶動了區里600多人就業。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河南省霖海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袁申申。
袁申申在檢查成衣
8月22日下午,記者在火神廟村的服裝加工廠采訪了袁申申。她穿著時尚,渾身透著一股子干練灑脫。
01
袁申申生于1984年,2002年9月從家鄉淮陽來到鄭州,在鄭州輕工業學院(現鄭州輕工業大學)學習服裝設計。從小就愛美的袁申申,學習很刻苦,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立自己的服裝公司。
2005年7月,袁申申大學畢業,家人都想讓她找個離家近點兒的工作。但為了夢想,她毅然去了服裝加工業發達的廣州工作。
初入職場,袁申申想著終于可以設計服裝了,誰知,她入職的那家服裝廠要求所有新人在工廠實習一年,從最基礎的車工做起。
車工的主要工作是用縫紉機將布料縫制成各式服裝。袁申申最開始做的是鎖褲邊:“當時月工資只有1200多元,除去房租、吃喝,所剩無幾。就是加班加點拼命干,一個月最多也只能拿到3000多元錢。”廣州天氣悶熱,加上工作枯燥,袁申申一度非常郁悶。
但想到一件服裝從設計到成品,要經歷樣板制作、面料采購、裁剪、印繡花、縫制、整燙、質檢等多個環節,自己僅有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遠遠不夠,必須在實踐中熟悉每一個環節,才有可能生產出一件合格的服裝,袁申申堅持了下來。
隨后,她從車工到樣板制作再到設計,逐漸熟悉了服裝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其間,她還認識了同樣做服裝生產的老公。
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人脈資源后,袁申申和老公決定創業。2010年,經過多方考察,他們在北京大興開起了自己的服裝加工廠。
當時,北京有很多做內銷的服裝品牌,他們就從最基礎的代加工做起。袁申申負責工廠管理,她老公負責跑業務。憑著精良做工和誠信經營,他們的服裝廠開始在圈子里小有名氣。
02
在外闖蕩多年,袁申申每每想起家鄉都格外懷念,一直想為家鄉做點兒什么。2017年,鄭集鄉政府了解到她的情況后,極力邀請她回鄉辦廠。“在外邊不管多好,總感覺沒有家鄉好,因此接到鄉政府的邀請,我就答應了。”袁申申回憶。
2017年年底,袁申申在鄭集鄉火神廟村開建第一個服裝加工廠,也就是現在的總廠。袁申申開廠的消息傳開后,頓時在鄉里炸開了鍋。“村里有些人見不得你好:你做得好吧,他們感覺不舒服;你做得不好吧,他們就說風涼話。”袁申申說,她剛回來那陣兒,壓力一點兒也不比在外邊小。
2018年年初,袁申申的服裝廠建成后,準備招工投產,可當時村里好多人持觀望態度,招工十分困難。她一家一家地跑,勸人來上班,總算招來了20多個工人。
工廠投產后,問題接踵而至。有人舉報服裝廠的衛生間味兒太大,影響村里環境和村民生活;還有人投訴服裝廠的水一到下雨天就流進了他們的地里,影響莊稼收成;……“工廠周邊都是耕地,其實這都不是啥問題,但我要是不管吧,他們沒事就來鬧。”袁申申告訴記者,“后來我們對衛生間進行了改造,又把工廠四周的耕地以每畝一年1500元的價格租了下來,總算把這些事解決了。”
袁申申待人真誠,把員工當親人,手把手地教他們裁剪、縫制、整燙,工人們很快就能上手干活兒了。憑著之前在服裝圈里的口碑,袁申申接了一些訂單,工廠很快有了起色。如今,她已經建成8個加工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袁申申(右)給工人講解印繡花要領
走進袁申申的服裝加工廠,到處都是忙碌的景象:做衣服的、剪線頭的、印繡花的、裝箱的,一個個環節井然有序,忙而不亂。
記者隨機走到一個車工的工位旁,發現他正在做出口歐洲的一個運動品牌服飾。“現在我們接的都是國內知名服飾公司的外貿單,衣服在我們這里做好后,我們按服飾公司的要求打上吊牌并包裝,然后通過海運直接發給國外客戶。”袁申申介紹,“我們現在主要做外貿,加工的服裝主要出口歐美及日本、韓國。”
小村莊里的服裝廠為何能贏得國內知名服飾公司的青睞?袁申申說,他們靠的是過硬的質量和良好的信譽。
員工穩定,產品質量才能穩定。為穩定員工,袁申申想了不少點子:設全勤獎、工齡獎,鼓勵員工長期干下去;暑假,員工的孩子沒人帶,她邀請北京的老師來縣里為這些孩子開辦青少年塑造營,孩子們吃住及其他費用都由廠里出,徹底解除了員工的后顧之憂。
除了把好質量關,袁申申還很注重公司信譽,哪怕不賺錢,也不能影響公司信譽:“2024年春節前,廠里接了好多訂單,本來計劃節前把貨發完,誰知節前下了好幾場雪,村里路不好走,來上班的工人少了,工期一下子排得可緊。為了按時交貨,我們決定通過空運發貨。空運成本比海運高得多,那幾批貨幾乎都沒掙到錢,但好在按時給人家交了貨。”
袁申申(左)和工人交流縫紉技術
03
隨著服裝廠的訂單增多,工人都掙到了錢。于是,周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來廠里干活兒。目前,袁申申的8個工廠有600多名員工,絕大多數是婦女,每人平均一個月能掙四五千元。
盧香香是來服裝廠較早的工人。她有3個孩子,丈夫在北京打工。服裝廠沒開的時候,她在縣里的電子廠干活兒,因為離得遠,有時幾天不能回家。“在這兒干活兒挺好的,家里有事騎車十來分鐘就能回去。現在我一個月多的時候能掙七八千,想買啥都能自己買。”說這話時,盧香香明顯底氣很足。袁申申悄悄告訴記者:“旺季的時候,她一個月能掙一萬多,說七八千還是保守的。”
和盧香香不同,沈琳琳是最近幾年才到廠里干活兒的。“之前在南方打工,家里有好幾個孩子沒法照顧。”沈琳琳說,“后來聽說廠里招人就來了,至今已經干了3年多,比在外邊強多了。”雖然來得晚,但沈琳琳年輕,腦子活,已經當上了小組長。
“咱淮陽有17個鄉鎮,我的目標是在每個鄉鎮建1個加工廠,現在已經有8個了,還差9個。”談起未來,袁申申一臉憧憬。
除了干好事業,袁申申還主動投身公益。自2018年回鄉以來,她參與組織了大大小小的慰問活動80余次,慰問孤寡老人和兒童1600余人,發放慰問金20萬余元。
周口市淮陽區婦聯主席李青說:“袁申申是年輕一代的女性典型,她這種心系家鄉、返鄉創業的舉動,為巾幗就業創業、鄉村振興起了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