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個消費品能像羽絨服這樣被人又愛又恨——每年寒冬,最被需要的是它,最被爭議的也是它。
從去年的高價羽絨服背刺打工人開始,一直到今年劣質羽絨服用羽毛冒充絨毛,羽絨服在輿論的旋渦中心已經起伏了至少兩年時間。每次寒潮來的時候,年輕人對羽絨服有多么需要,就有多么“挑剔”。
幸運的是,羽絨服市場也在逐漸修復。一些國貨大牌的羽絨服逐漸在向兼具品質與平價靠攏,而在奧特萊斯、唯品會等折扣平臺上,年輕人發現打折的羽絨服 “真香”。
羽絨服應該回到它最初的樣子:御寒,為冬天奔波的人群,提供一個高性價比的穿戴選擇。
買羽絨服需要大量攻略
今年買羽絨服的時候,攻略做了整整兩頁。
在北京上班的消費者從來沒想過,買一件衣服竟然會如此棘手:首先是因為貴,好點的羽絨服動輒就要一兩千;而且隨著天氣變冷,價格往往還不降反升。
她也不是沒有踩過坑,去年,因為圖便宜,她信了直播間“大牌源頭工廠”的話,買了一件白牌,結果,“凍凍索索的過了整個冬天”。
前段時間,央視財經報道顯示,“飛絲”填充物制成的“羽絨服”成本價僅不到40元。在利益驅使之下,這些不法商家以“分倉”發貨躲避監管,監管嚴的地方發好貨,監管不嚴的地方發“充絲”產品。
不當冤種并不只是會看含絨量就能達成的,還要提防高價的背刺。在大多數人看來,如果不追求最新款、不追求所謂的黑科技、不執著于專柜原價。一件適合打工人的羽絨服不能超過600元。
但國產羽絨服日漸高貴,一件品牌羽絨服,低則六七百元,高一點的輕松上千,如果再換成鵝絨,價格會進一步飆升至1000元-3000元不等。
從品牌定位上看是高端化轉型的結果,但原材料價格上漲、營銷開支的增加則是推動價格走高的直接原因。
在羽絨服生產成本中,原材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 75%,包括羽絨(45%)、面料(25%)和配件(5%)。近三年來,高含絨量的羽絨成本價格不斷上漲,推動了國產羽絨服的價格提升。
今年據業內人士估算:以目前56萬元/噸白鴨絨的價格計算,若是填充220g的90%白鴨絨羽絨服,填充物約為123.2元,面料和內膽約為88.4元,加工費和五金輔料分別為100元、22元,加上10元快遞費,成本共343.6元。
除了材料和研發成本,流量時代永遠繞不開的營銷開支,也是羽絨服變貴的重要推手。
羽絨服的“撥亂反正”
事實上,人們對于羽絨服的要求并不高:質量合格、價格合適、款式合身已經算是底線。
據媒體報道,《有意思報告》數據顯示,今年冬天,人們購買羽絨服的預算在1000元以下的占比77%,比2021年提升了15.7%;預算在1000元-2000元的占比17.6%,比2021年降低了12.3%。人們關注或購買的品牌TOP4中,分別為波司登、鴨鴨、雪中飛、優衣庫。
此外,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發布《羽絨制品消費提示》,列出了一些配掛羽絨制品信譽保證標志的企業,大家可以自行查閱。
如果把引起爭議的高價、低質都被排除掉,今年零售行業里最流行的“品質低價”,或許是羽絨服市場的一個答案。
這不難理解為什么折扣店成為了大家買羽絨服的首選。據線上奧萊唯品會相關人士介紹,其平臺300元-600元價格段的羽絨服銷量最好,幾乎能占據整體銷量一半左右。并且從12月上旬來看,平臺羽絨服品牌銷量前五為雪中飛、鴨鴨、波司登、坦博爾、巴拉巴拉等,品牌折扣店里或許沒有最便宜的羽絨服,但卻有最便宜的波司登、雪中飛、鴨鴨。
事實上,奧萊等折扣店的羽絨服也并非完美無缺,至少它的時尚程度可能并不足夠。但在高性價比面前,這些弱點變得完全可以忍受。其實對大多數人而言,一件幾百塊、功能齊全、大方得體、真材實料的羽絨服,要比一件加拿大鵝更香。
據合肥晚報報道,面對商場羽絨服價格的上漲,部分市民開始尋找性價比更高的選擇,比如——羽絨服翻新。
“花162元!收獲1件新羽絨服”、“羽絨服翻新,真的很香!”……打開社交軟件,“羽絨服翻新”成為近日熱門關鍵詞,不少“00”后曬出自己花費100到300元,用兩件舊羽絨服改成的新款式,收到眾多網友的點贊問詢。
在位于包河區的鳳萍羽絨服店,提供羽絨服拆絨,羽絨服半成品和手工定制等多項服務。記者了解到,拆卸一件羽絨服的價格在200元左右,如果是按照顧客提供的樣圖做的半成品,價格則有所漲幅,大概300元左右。
“今年來改羽絨服的人明顯變多,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改好幾件。”鳳萍羽絨服店老板告訴記者,拆卸顧客拿來的羽絨服繁瑣程度不同,改衣的時間也有所差異,基本都需要一個禮拜左右。
從這個角度看,羽絨服的消費或許正在改變:質量合格——90%絨子含量,沒有以絲帶絨或者用羽毛代替絨毛;知名品牌——不是所謂的源頭工廠或者白牌;高性價比——沒有額外的品牌溢價刺痛神經;作為大眾消費品,羽絨服回歸到大眾消費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