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傳遞了廣東堅決推動產業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堅定決心。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回顧2024年工作,還是部署今年工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多處內容與汕頭緊密相關,既凸顯汕頭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汕潮揭都市圈主中心的重要地位,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汕頭實踐邁出堅實步伐指明了前進方向。
傳統產業是廣東制造業發展的基本盤,在穩增長、穩就業、穩外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聚焦石化鋼鐵、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等傳統優勢產業,深入開展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能增量、提質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四大重點行動,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紡織服裝是汕頭“三新兩特一大”中的兩大特色傳統產業之一,也是汕頭首個產值突破千億元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汕頭錨定“打造超2000億元產業集群”目標,著力補鏈強鏈延鏈,高標準謀劃打造“四大工程”,即全球紡織品采購中心、智能化紡織工業產業園區、汕頭國際會展中心、紡織大廈,已逐步落地成為強勁有力的產業引擎。與此同時,作為產業重大平臺的“服博會”也連續三年成功舉辦,其影響力不斷擴大,正朝著成為全國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紡織服裝展覽會的目標穩步前進。
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到,要加快汕頭臨港經濟區建設,同時要堅持產城一體、產城融合,高質量建設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
汕頭向海而生,因港而興。近年來,汕頭集聚港口、綜合保稅區、交通路網等優勢資源,堅持“以貿促工、以工興貿、工商并舉”,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推動廣澳港與大灣區主要港口實施“組合港”模式。同時,汕頭深耕東南亞市場,拓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版圖。鼓勵本地企業在海外設立商品展銷中心、分支機構,深入參與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合作。此外,汕頭大力發展“保稅展示+跨境電商”“產業帶+跨境電商”等新模式,加速培育跨境電商領域的領軍企業,打造規劃合理、特色鮮明的電商小鎮,推動實現“全球購、全球銷”的新格局。
早在2023年,汕頭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被省確定為重點支持建設主平臺。近年來,汕頭開展“園區建設提速年”行動,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獲省考核“優秀”等次。新一年,汕頭將把握國家出臺支持擴大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的政策機遇,加快推動成熟用地出讓、項目集中開工,掀起產業園區建設熱潮,不斷擴大園區面積,大力推動各類工業企業進園區。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新開工清遠黃茅峽水庫、梅州長潭水庫擴建、雷州半島灌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引水工程等,推動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后續優化工程全線貫通,加快推進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含揭陽龍頸水庫擴建)等前期工作。
韓江、榕江、練江是汕頭市及周邊地區重要的水資源來源。據了解,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后續優化工程是廣東省“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干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從韓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末端的潮安古巷西山溪接收井取水,建設主干輸水管道,將韓江水輸水至榕江關埠取水口,再利用榕江關埠引水工程,并通過潮陽分干線、普寧和潮南分干線,分別輸水至潮陽區河溪水庫、普寧市湯坑水庫和潮南區秋風水庫。
工程建成后將切實提高粵東地區供水量和應急供水能力,形成豐枯調劑、多水源互補、可持續利用的供水保障體系。對解決粵東地區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問題、支撐粵東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汕頭堅持水岸同治、陸海統籌,著力“護飲水、保好水、治差水”,扎實推進流域治理與保護工作。其中,劃定韓江東溪蓮陽河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實現水質智慧化監管,推進“清四亂”“五清”專項行動。同時,構建“水生態、水產業、水文化”三位一體發展模式,推進培隆圍紅樹林保護修復。
對當前處于爬坡過坎、轉型升級關鍵時刻的汕頭來說,優化營商環境、為“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提供更優渥的土壤,事關高質量發展大計。
省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要持續優化粵東粵西粵北營商環境,這與汕頭狠抓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的舉措不謀而合。在日前召開的汕頭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上,汕頭也提出了新一年的工作重點,即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大力開展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健全政企直通車和常態化走訪企業機制。
汕頭始終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風肅紀反腐重中之重。近年來,汕頭“營商環境提質年”行動成果豐碩,上線“秒批秒報”事項1107項,與30個地市合作開展“跨域通辦”事項1341項,連續四年在省營商環境評價中居粵東粵西粵北城市首位。
2024年9月15日,汕頭站至汕頭站高鐵環線列車正式開通運營,汕頭、汕尾、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梅州、揭陽、潮州9個城市形成的粵東高鐵環線全面貫通,在粵東織就了一張緊密相連、縱橫交錯、雙向互通的高鐵網絡。
汕頭地處粵閩浙沿海城市群聯結節點,是汕潮揭都市圈的中心,80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粵東高鐵環線的建成,為汕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加速度”。
汕頭和香港、澳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許多潮籍鄉親在港澳地區成就卓著、影響巨大,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既是汕頭的責任所在,也是現實需要。高鐵環線開通之后,汕頭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交通變得更加便捷高效。這不僅是一條串聯多個城市的交通紐帶,更是推動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強大引擎,將極大地促進潮汕地區、梅州河源革命老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鐵路拉動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帶動的旅游熱、投資熱、產業轉移熱,必將“帶飛”汕頭經濟的運行節奏。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過去一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穩居全國首位,龍舟賽、英歌舞等嶺南傳統文化活動火爆出圈。
英歌舞火爆出圈,背后是汕頭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2024年,汕頭的文旅市場依托傳統節日和非遺民俗,展現出重文化、跟時代、多元化的特點,為汕頭文旅創下一個個亮眼的數字:春節假期共接待游客507萬人次,同比增長43.4%,旅游收入43.7億元,同比增長133.03%;1—11月接待游客增長11.8%,旅游收入增長45.6%。
汕頭持續推動旅游業與千行百業相互賦能,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舉辦春節焰火晚會、大型演唱會等2000多項文體活動,引領旅游提升品位、豐富內涵,入選“網紅城市”潛力榜十強。
同時,深入做好旅游與鄉村、工業、商務、康養、賽事、演藝等領域的結合文章,充分釋放相互疊加的聚合效應。因地制宜發展縣域農文商旅大融合,在此基礎上,各鄉村文旅線路和文旅景點持續出圈,南澳島獲評“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縣”,小公園開埠區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媽嶼島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形成區域協同、陸海統籌、城鄉一體的旅游空間布局。
2024年,開放自信的中國形象、大灣區形象、廣東形象閃耀國際舞臺。其中,汕頭也有屬于它的高光時刻——汕頭兌現“辦一屆不一樣的年會”的莊重承諾,一年半建成粵東領先的現代化國際會展中心,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266個社團的2800位嘉賓跨越山海,參加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和世界潮商大會,成為迄今為止參加社團數最多、代表性最廣、來源地覆蓋面最大、成果最豐碩的全球潮人盛會。
“僑”是汕頭鏈接世界、擴大開放的寶貴資源。“兩大盛會”的落幕不是結束,而是汕頭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的新開始。汕頭提出,要最大限度團結廣大潮籍華僑華人融入現代化建設,加快“兩大盛會”簽約項目落地。同時,深化“僑助汕頭高質量發展行動”,提升華僑試驗區樞紐功能,加快建設深汕數字科創產業園、國際僑才港等平臺,發揮全球潮創會、國際潮青聯合會等組織引才功能,吸引跨境物流、電商培訓、電商服務、網紅經紀機構集聚發展。用好潮醫智庫、潮師智庫作用,助力建設醫療、教育高地。
來源:南方+、汕頭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