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展示中國桑蠶絲綢的悠久歷史、絲綢之路文明互鑒的文化積淀、桑蠶絲綢業發展成就,揭示桑蠶絲綢文化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6月6日,“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在中國農業博物館舉行。展覽以“一棵圣樹、一只天蟲、一縷絲線、一方錦繡、一帶一路”為脈絡,展示中國燦爛輝煌的桑蠶絲綢文化,講述絲綢之路的傳奇故事,體現絲路精神的豐富內涵。
“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由國家農業農村部主管,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北京蠶種場等單位協辦。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馬愛國,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隋斌出席開館儀式并講話。開館儀式由中國農業博物館館長劉北樺主持。
開館儀式后,現場嘉賓和觀眾共同參觀了展廳并觀看了絲綢服飾時裝燈光秀。在展廳,展示了繅絲、文彩繡、手工絲綿制作等傳統技藝;開展了現場養蠶、桑蠶絲綢知識導學,以及蠶種認養等科普活動。絲綢服飾時裝燈光秀包括:“禮樂嘉謨”復原明代先蠶禮儀式;“漢服北京”演繹古代絲綢服飾秀,演繹秦、漢、唐、宋、明等朝代服裝服飾;“喻雙雙旗袍文化”演繹現代桑蠶絲經典旗袍,展示系列旗袍服裝服飾。
清光緒時期龍袍
本次展覽面積2000平方米,主要內容包括序廳以及“桑、蠶、絲、綢和路”共計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序廳,概要介紹桑蠶的起源,桑蠶絲綢的發展過程、功能作用、文化傳承,以及絲綢之路的形成、繁榮、歷史貢獻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進情況。
第二部分為“桑為圣樹”。主要展示植桑的歷史變遷、生產技術,以及桑的當代價值與文化內涵。
第三部分為“蠶為絲母”。主要揭示桑蠶奧秘,再現養蠶歷史,展示蠶業副產品,反映蠶事習俗。
第四部分為“絲縷流光”。主要介紹繅絲的歷史、技藝以及工具,蠶絲的多種功能和絲品修復技藝。
第五部分為“織繡華章”。主要展示絲織文物,反映絲織技術與工具的歷史變遷、精湛的刺繡技藝和絢麗多彩的錦繡紋樣。
第六部分為“絲路無疆”。主要從絲綢之路的開創發展以及貿易往來、技術文化交流等多個維度,講述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國故事,解讀和弘揚新時代“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神。
嫘祖塑像
據悉,本次“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籌備工作從2018年年底啟動,于2019年6月6日至8月25日期間在中國農業博物館舉行。展覽期間還將邀請業內知名專家作“絲綢文化與一帶一路”“從考古發現揭秘中國絲綢文化”等學術報告,同期舉辦多場科普知識講座。
唐代花鳥紋錦(復制品)。
展廳展品。
小朋友們在蠶繭上畫畫。
絲綢服飾時裝燈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