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2020年5月21日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在校生總人數約為1.94億。如果以每生平均4套學生服計算(兩套夏裝,兩套秋冬裝),那么學生服正在使用中的數量約為7.76億套。學生服巨大的需求量致使學生服的質量和安全一直備受政府和社會群體的廣泛關注。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生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受到疫情沖擊較大;下半年正處于企業復工復產的恢復期,為支持學生服企業復工復產,幫助企業掌握相關標準規范、優化質量管控、提高產品質量,同時掌握學生服總體質量狀況,發現質量風險,促進質量提升,9月到12月期間,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組織有關纖維質量監測機構在天津、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四川、甘肅、寧夏、新疆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區域性學生服質量監測專項行動,采取在生產企業隨機抽樣的方式,共抽取學生服產品351批次,其中春夏裝29批次、秋冬裝322批次。
本報告僅分析秋冬裝監測數據。322批次秋冬裝學生服的內在質量和安全要求檢驗符合率為88.5%。存在的主要質量問題為產品耐久性標簽、耐光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附件要求(繩帶)、纖維含量、填充物原料等項目。其中,涉及強制性標準要求的安全性指標不符合的有33批次產品,占監測總批次的10.25%;涉及推薦性標準要求的服用性能指標(除安全性指標外的其他內在質量指標)不符合的共有37批次,不符合率為11.49%。
一、監測方法
目前,我國擁有學生服生產企業1600家左右,多以小微型企業為主。生產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有山東、江蘇、浙江等省。企業多以訂單式生產為主,生產時間相對靈活。
本次質量監測采取抽樣與檢驗分離的組織模式,各級纖維質量監測機構負責學生服產品的抽樣工作,檢驗工作由公開招標確定的4家檢驗機構承擔,抽樣機構不負責本省學生服的檢驗工作,徹底實現了抽樣機構與檢驗機構的分離。省級纖維質量監測機構負責行動的組織實施,對全省任務批次的抽樣工作進行統一安排。
(一)檢驗依據及項目
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與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標準全項目檢驗;纖維含量、耐光色牢度、接縫強力、起球等按照明示標準檢驗。當產品標注的產品標準明顯不適用抽查產品或抽查產品未標注產品標準編號時,檢驗GB 18401與GB 31701標準全項目及纖維含量。
(二)判定
1.有明示標準的產品按照GB 18401、GB 31701及相關明示標準進行判定。檢驗項目全部符合,判定為被抽驗產品符合本次專項行動要求;檢驗項目中任一項或一項以上不符合,判定為被抽驗產品不符合。
2.無明示標準的產品按照GB 18401、GB 31701及GB/T 29862標準進行判定。檢驗項目全部符合,判定為被抽驗產品符合本次專項行動要求;檢驗項目中任一項或一項以上不符合,判定為被抽驗產品不符合。
3.產品明示的產品質量等級與執行標準規定的等級不一致或等級缺項時,按執行標準的最低等級判定。
二、學生服質量分析
本次學生服質量監測專項行動覆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采取在生產企業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經企業檢驗符合或以任何方式表明符合的秋冬裝產品,共抽驗學生服322批次,具體分析如下:
(一)產品標識
產品標識即為產品的使用說明,是保證消費者獲得購買使用服裝產品的安全信息,對消費者選購服裝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服裝產品的纖維含量標識可使消費者根據標識原材料種類了解購買服裝的材料及性能。服裝產品洗滌方法標識對服裝的重復使用具有重要影響,洗滌方法對服裝的性能影響很大,如果洗滌不當,將導致產品外觀變形,嚴重者不能再正常使用,正確的標注將避免消費者因操作不當造成的產品損壞和日后產品質量糾紛。服裝產品的執行標準、安全類別信息也非常重要,正確標注服裝產品的執行標準,是企業對消費者的明示擔保條件,說明產品符合標準的技術要求,同時也是市場監管部門判定產品質量合格與否的依據。
本次質量監測單獨對產品標識進行了監測,不符合的有58批次,占總批次數的18.01%。標識不符合情況主要表現為:無標識或標識信息不完整;標識信息不規范,標識信息未按照GB 5296.4標準規范標注;標識信息不準確,在標識上標注的信息與實物信息不相符等。
(二)質量分析
本次質量監測共抽驗秋冬裝學生服322批次,內在質量和安全要求總體符合率為88.5%。
1.按區域分類統計部分省份學生服生產企業GB/T 31888標準的執行率達到了100%,但還有個別省份標準推廣宣貫力度不足,執行率較低。浙江省抽檢20批次,僅有1批標注GB/T 31888學生服產品標準,標準執行率僅為5.00%;遼寧抽檢23批次,僅有3批次標注GB/T 1888,標準執行率僅為13.04%。從產品符合率來看,江蘇、浙江、廣東等較發達地區學生服的各項生產工藝流程都較為成熟,規模化、自動化、品牌化程度高,學生及家長對學生服質量更加關注,檢驗符合率較高,多為90%以上,河北、河南、西北地區相對符合率較低。
2.按產品明示執行標準分類統計
執行標準為GB/T 31888的學生服占比最高,為78.32%,符合率為70%,該標準檢測項目要求相對較高,尤其是耐光色牢度、耐汗漬色牢度、耐濕摩擦色牢度等指標出現質量問題比較普遍。執行標準為GB/T 22854與GB/T 23328的學生服符合率相對較高,分別為97.67%與100.00%。
3.按有無注冊商標分類統計
本次專項行動抽驗的學生服產品有注冊商標的有139批次,占比為43.17%;產品符合率為75.54%,較沒有注冊商標的學生服符合率(71.58%)高3.96個百分點,表明有規范商標的產品符合率較高。其中,區域商標意識較好,注冊商標比例超過50%的有5個省,比例小于等于20%的有4個省。總體來看,企業注冊商標意識較上年的54.69%有所降低,但整體符合率與上年基本持平。
4.按企業規模分類統計
本次專項行動抽驗的學生服產品企業規模微型企業占比最大,占比為50.31%,產品符合率為80.86%;占比最小的為大型企業0.31%,符合率為100.00%。可以看出我國學生服生產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本次被抽檢企業中,人數最少的是5人,最多的達到1100人,人數在20~100人之間的企業最多,本次抽檢學生服企業規模占比情況見圖1。
(三)監測項目分析
對所有產品不符合項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詳見表1。
本次專項行動共有57批次學生服內在質量和安全要求不符合明示標準要求。安全性指標(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耐汗漬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耐濕摩擦色牢度、填充物、附件繩帶等)共有33批次不符合,不符合率為10.25%。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甲醛兩項指標全部符合,GB 31701中第4.3條“填充物的要求”及第4.5條“其他要求”有2批次不符合;耐摩擦色牢度有1批次不合格,具體項目為濕摩擦不合格;附件要求(繩帶)有11批次不合格。此外,天津、河北、河南、甘肅、寧夏安全性指標不符合率在10%以上,其他各省份均為10%以下。服用性能指標(除安全性指標外的其他內在質量指標)共有37批次不符合,不符合率為11.49%。
從單個指標來看,此次抽驗學生服產品質量主要不符合項目有耐光色牢度、纖維含量、附件要求(繩帶)、耐濕摩擦色牢度等。耐光色牢度和纖維含量不合格率占比較大,接近所有不合格項目的一半(見圖2)。與2019年度相比,其他位置(耐久性標簽位置)、附件(繩帶)、纖維含量不合格率明顯升高,耐光色牢度不合格率顯著下降。
特別指出的是,繩帶指標監測不符合率居高不下,應引起高度重視。GB 31701 中對于繩帶的定義為“以各種紡織或非紡織材料制成的、帶有或不帶有裝飾物的繩索、拉帶、帶袢”,廣義繩帶包括功能繩、裝飾繩等。多年來,由于我國在兒童服裝繩帶安全上認識不足,以至于出口歐美市場的兒童服裝被召回的案例屢見不鮮。繩帶過長容易造成纏絆、勾住、摔倒、勒傷等機械安全性危害,嚴重的可導致局部性組織纏繞缺血或窒息等危險。本次專項行動共有11批次附件(繩帶)不符合標準GB 31701要求,不符合率為3.42%,表現為頭部和頸部調整服裝尺寸的繩帶有自由端;腰部抽繩未固著,服裝平攤至最大尺寸時,伸出的繩帶長度超過140mm;平貼在服裝上的繩圈其兩固定端的長度超過75mm等。
(四)執行標準分析
學生服是學生日常在學校統一穿著的服裝,穿著時形成學校著裝的標志,其質量關系學生的安全健康。常用的學生校服標準有:GB/T 22854—2009《針織學生服》、GB/T 23328—2009《機織學生服》、FZ/T 81003—2003《兒童服裝、學生服》、FZ/T 73021—2004《針織學生服》、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必須執行的強制性標準有:GB 18401—2010《國家紡織品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從標準體系講,目前學生校服的標準體系較為完整,能夠滿足生產、檢驗的需要。
2015年6月30日,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GB/T 31888—2015,并于同日實施。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得到了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校服質量應符合GB/T 31888—2015。
本次專項行動共有2 5 3 批次學生服明示標準為GB/T 31888,標準執行率為78.57%,相較上年降低了0.49個百分點。多數省份GB/T 31888標準執行率變化基本不大,其中天津、甘肅、寧夏等地執行率保持在100%,河南、四川、新疆執行率由上年的94.44%、88.42%、60.00%提升為100%。
GB/T 31888比現行有效的產品標準GB/T 23328、 GB/T 22854等同類標準一等品指標要求相當或更高。雖然企業對于國家基本安全技術規范有足夠的準備,但對B/T31888標準高要求考核還不適應,尤其是GB/T 31888對耐光色牢度、耐久性標簽位置等項目的指標考核,這次的其他要求(耐久性標簽位置)項目不符合情況比較突出,出現了19批次,占總抽檢量的5.9%。
三、關于學生服相關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一)監管部門
1.落實監管職責,形成監管合力。要積極探索學生服監管長效機制,在制度上強有力地保障各項監管工作落實到位。以市場監管機構改革為契機,整合監管資源,前移監管關口,延伸監管觸角,擴大監管范圍,聯合教育部門等形成學生服市場監管合力,對生產加工、銷售、招標投標、消費進行全流程監管。堅持從嚴監管,對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企業,重點整治、重點查處,存在違法問題的企業要堅決清除取締,杜絕不安全的學生服產品流入市場。
2.精準幫扶,提供技術支撐。充分發揮監管部門檢驗技術及標準優勢,深入企業、學校開展幫扶活動。科學運用質量監測、監督抽查和專項執法檢查等數據,幫助企業分析質量薄弱點,有針對性地加強標準宣貫,指導企業落實原輔材料、成品出廠檢驗制度,優化質量管理,促進企業發展走上提質增速的快車道。
3.繼續完善學生服標準體系。目前我國學生服執行的產品標準主要包括GB/T 22854—2009、GB/T 23328—2009和GB/T 31888—2015。3個標準均為推薦性標準,從法律意義上,企業可自行選擇標注的執行標準,而GB/T 31888—2015考核指標明顯嚴于另外兩個產品標準,規范學生服標準體系,使所有生產企業站在統一標準線上,有利于學生服市場公平、公正、健康發展。
4.加強學生服質量安全宣傳力度。執法監管部門應秉持“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通過多方渠道,對企業、學校、學生、家長、社會進行學生服質量安全標準、專業知識、專項行動和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輔導,使得依法生產、依規采購、安全使用成為學生服質量安全監管的關鍵。執法監管部門應及時向社會公布學生服企業生產質量狀況,信息披露充分做到公開、透明,形成全社會人人監督的良好氛圍,促進社會監督倒逼企業提升質量水平。
(二)生產企業
1.完善質量管理制度。生產企業要增強質量主體責任意識,嚴格執行原輔材料進貨驗收制度和原輔材料臺賬制度,在采購原輔材料時要嚴格把關,完善規范臺賬信息,通過索證、自檢或送檢等方式,確保投入生產的原輔材料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嚴格執行出廠檢驗制度,完整、準確標注產品標識。
2.重視學生服相關標準學習。學生服質量問題一部分是由于生產企業對學生服相關標準認識的缺乏,尤其是關于纖維含量、繩帶、標識標簽等檢測項目認識不足。每年質量監測標識標簽不符合率都比較突出,標識標簽的使用說明屬于服裝外在質量,相比纖維含量、色牢度、pH值等問題更易于解決,只需把GB/T 5296.4標準條款了解清楚,然后關注相關產品標準有無其他特殊要求即可,通過學習相關標準,可一定程度地避免企業產品質量不合格。
3.強化品牌意識。生產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大力提升產品質量,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在創建品牌的同時更要注意發展品牌、維護品牌,爭取將產品質量做得更好,形成正向反饋,促進學生服產業提質增效。
(三)教育機構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對本地區的學生服生產企業或供應商進行深度摸底調研,實事求是地掌握學生服企業的生產能力、售后服務水平、社會信譽度、采購過程、相關生產信息和質量狀況等。進一步建立完善學生服市場公平競爭采購機制,嚴格執行學生服的采購招標、監督評標程序,科學評估投標企業生產資質,在合同里明確需采購的學生服質量要求(如執行標準、產品等級、安全類別、纖維成分等技術指標)、驗收依據及后續出現的質量問題相應的補救措施等。做好學生服進校驗收,同時委托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驗貨檢驗,防止“問題校服”流入學校,切實維護廣大學生的利益。
(四)廣大消費群體
學生在穿著校服之前,應仔細查看該服裝面料、制作工藝及標識標簽使用說明等,讓標簽問題產品無法在市場上立足,購買到使用說明不符合標準規定的學生服時,應予以舉報,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督促生產企業既注重產品安全性能、內在質量及使用性能,又兼顧GB /T5296.4標準要求,一定程度促進學生服的產品質量提升。
摘自:《中國纖檢》雜志2021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