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在行業中匯聚資源,發展資源,一直在為先進纖維新材料謀求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之道。如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中心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也將融入新理念,開創新格局。
為落實制造強國戰略,2016年工信部牽頭啟動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于2019年正式成立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成為全國第13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在工信部和江蘇省工信廳指導下,創新中心得到部、省、市、區、鎮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并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的鼎力幫助。去年以來,創新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扎扎實實按計劃推進項目建設,目前在構建再生紡織品可信平臺、纖維界面處理技術、無銻阻燃聚酯纖維制備技術等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國產替代并推動行業綠色和安全生產。
2021年,適逢我國“十四五”開篇布局之際,為及時把創新中心建設成果向全社會公布,5月12日,由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東華大學主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聯盟單位協辦的“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先進纖維新材料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論壇發布了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階段性研究成果、科研攻關基金項目成果,并介紹了未來發展路線等。在“十四五”開局,及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之際,活動的舉辦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副會長端小平,工業和信息化部、江蘇省工信廳相關領導,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俞建勇、王玉忠,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以及盛虹控股集團董事長繆漢根,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主任王玉萍、董事長梅鋒、總經理王華平等來自國家省市區工信部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科研院所的相關領導,創新中心聯盟及纖維紡織領域有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以及新聞媒體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致辭和主題報告環節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主持。作為創新中心的牽頭企業之一,盛虹控股集團董事長繆漢根在會上表示,作為行業內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它承擔著強化先進功能纖維領域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使命。因此,建設好這個重要的平臺載體,充分聚合行業內最優質的創新資源,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加速創新成果的應用轉化,是創新中心的責任和使命。兩年多以來,創新中心作為全行業創新協同平臺的定位,各股東單位、創新聯盟單位積極投入創新資源、整合創新要素,中心各項建設順利推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并進入成果轉化階段。圍繞功能纖維新材料、高端用纖維材料及紡織品、前沿纖維新材料等方向,創新中心已經建立起以“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國家級紡織品檢測中心”等為支撐的技術創新供給體系;股東單位從9 家增加至14 家,創新聯盟單位從15 家增至133 家,涵蓋了國內紡織纖維完整產業鏈,搭建起深度合作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同時,中心瞄準先進功能纖維與信息、機械、生物等學科領域,進行技術突破與交叉融合,開展了一系列能力建設,探索搭建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的融合創新體系。繆漢根介紹,作為創新中心的牽頭組建方,盛虹集團始終將創新作為發展的源動力。近年來,盛虹集團陸續搭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系列科研創新平臺,形成了支撐創新發展的“最強大腦”。在超細纖維、PTT 纖維、功能性纖維等領域的核心技術方面,不斷打破國際壟斷,在多個技術領域處于國際領先。繆漢根指出,圍繞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要求,以及“十四五規劃”和2035 遠景目標綱要,創新中心將重點打造“一個中試基地”,搭建“四個重點實驗室”、“三個服務平臺”,加速“四個科研成果應用轉化”。作為牽頭單位,盛虹將聯合各股東單位和聯盟單位,繼續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做好創新中心建設的“助推器”、“主力軍”,在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各要素環節,為中心建設全力提供支持。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池宇在致辭時提到,江蘇是我國制造大省、是制造強國戰略推進的中堅力量,紡織產業及化纖產業是江蘇省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蘇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江蘇形成了密切協作配套的企業生態圈,還培育出一批特色化專業市場。未來江蘇省工信廳將持續給予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鼎力支持,希望創新中心圍繞高端用纖維材料及紡織品、功能纖維新材料、前沿纖維新材料等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和競爭前沿技術研發;瞄準新原理、新工藝、新技術,補短板、鍛長鏈,積極實施技術轉移和擴散,形成“產學研用融”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紡織強國夢與中國夢同頻共振中有大作為、大貢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致辭時指出,材料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人類文明的里程碑。對材料的認識、開發和利用的能力,決定著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與形態。作為材料的重要組成,纖維材料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紡織行業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拓展應用價值的物質載體。經過多年發展,從用天然、仿天然到返天然、超天然,中國紡織纖維材料供給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都實現了歷史性飛躍。2020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5800萬噸,占世界比重的50%以上,化纖產量占世界比重超過70%。規模優勢和全產業鏈閉環的創新生態使得我國纖維材料創新正從“跟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階段。纖維材料向著多結構、多功能、超性能、差異化方向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品種覆蓋面最廣的高性能纖維生產國,產能占世界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但與世界一流強國相比,我國纖維新材料發展仍有差距,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標準與知識產權布局相對滯后,不少高精尖領域仍是瓶頸與短板。“十四五”時期,中國紡織工業將纖維材料持續創新升級列為重點任務,以差別化多功能纖維、高性能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為重要方向,加快推動纖維材料的高質量發展。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是新時期推動以纖維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的關鍵力量,本次論壇正是創新中心工作成效的一次集中呈現。以此為起點,相信中心未來將發揮更大作用、形成更多成果、凝聚更多力量。當前,百年變局的特征持續演進,環境的深刻變化對纖維材料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未來,適應形勢的新變化和發展的新要求,需要我們充分發揮創新平臺作用與優勢,加快推進先進纖維材料創新,帶動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一是以質量為核心,加快形成引領性戰略科技力量。加強頂層規劃,聚焦關鍵領域創新。圍繞纖維的基本屬性改變和衍生屬性拓展,加強基礎研究與技術積累,注重原始創新,推動纖維新材料向著更加高性能、多功能、輕量化、柔性化方向發展。充分融入數字經濟,推動纖維制造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與技術迭代能力的提升。二是以效率為核心,著力打造協同型產業創新生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各類創新資源的高效銜接與集成。深度合作與協同,減少資源的分散、低效、重復投入,提升產業整體創新效能。加快公共數據平臺、技術協同平臺的建設。三是以價值為核心,逐步完善市場化的成果轉化體系。堅持需求導向、應用導向的技術創新,加快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科學評估技術的潛力與成熟度,精細化地推動產業化、商業化進程。以“一需多材”和“一材多用”為引導,推動纖維材料應用場景的拓展與升級,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良性循環。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在行業中匯聚資源,發展資源,一直在為先進纖維新材料謀求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之道。如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中心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也將融入新理念,開創新格局。
會議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作題為《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先進纖維新材料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報告,重點介紹了創新中心的能力建設和未來發展方向。目前,創新中心新建了納米纖維制備實驗室、大數據智能實驗室;新建萬噸級無銻及阻燃聚酯纖維聚合、紡絲研發中試線1條;建設先進功能纖維檢測與認證平臺:促進纖維及制品功能評價、生態安全評價及社會責任評價,打造檢測、標準及應用評價一體化的“先進功能纖維公共服務平臺”。總體來看,創新中心圍繞“前瞻?破壘?綠色?創新?引領”的理念,在構建再生紡織可信平臺、攻克纖維界面處理技術、突破無銻阻燃聚酯纖維制備技術、組織安全防護用纖維科研攻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發展。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為此,創新中心及聯盟制定了“十四五”關鍵技術創新路線圖。會上,俞建勇對路線圖進行了詳細介紹。路線圖主要聚焦纖維新材料、綠色要素、纖維材料大數據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四方面。纖維新材料方面,基礎纖維材料要突破復合、多組分、共混共聚等關鍵紡絲技術,制備先進功能纖維,實現功能化纖維批量生產、形成產業化工藝包、建立完整產業技術創新鏈;攻克新生物發酵單體制備技術,突破生物質纖維制備關鍵技術,攻克廢舊紡織品再生技術等,建立大規模化PLA、PTT、PA56生物質纖維生產線,建立化學法再生纖維產業化生產線。戰略纖維材料要突破T1000級、M60J級碳纖維和48K大絲束碳纖維等產業化技術,實現原絲、碳絲、預浸布及復合材料等產業鏈一體化開發,研發瀝青基等碳纖維等。前言纖維材料要突破納米纖維高密度擠出與成型技術攻克傳感、能量采集轉換、多重響應驅動等智能纖維制備技術攻克PLA等生物醫用纖維制備技術,實現批量生產等。綠色要素方面,綠色助劑要攻克紡絲油劑、纖維上漿劑等化學品品質提升與綠色制造技術開發聚酯用無銻催化劑,并進行產業化推廣等,綠色功能材料要攻克阻燃劑、抗菌涼感等功能粉體、色母粒等功能材料制備技術開發與功能粉體的綠色應用技術等。纖維材料大數據智能制造方面,高效高品質制造要攻克共聚改性、原位功能粉體添加技術、穩定化微量改性技術、感性聚酯熔體直紡和聚烯烴閃蒸紡等關鍵技術、高效柔性化、智能制造技術等。紡織智能系統與檢測要實現化纖生產在線智能檢測與染判、織物疵點在線監測與檢驗系統、智能巡檢機器人與紡織MES系統等。標準體系方面,系統認證要實現碳排放、碳足跡、水足跡等低碳認證,再生循環、可降解等生態認證,有毒有害化學品、生態安全等認證,全生命周期、社會責任認證等。產品及方法標準方面要建立基礎纖維材料、高端纖維材料、前沿纖維材料及其制品各細分領域產品標準體系,圍繞外觀、理化性能、功能強化、生態安全、社會責任,建立方法標準體系等。 俞建勇最后提到,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只有縮短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距離,才能更好地通過技術進步激發科技創新的內生動能。創新中心要發揮自身優勢,爭取到2030年能成為全球先進功能纖維產業頂級創新機構,支持產業引領國際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研究內容,圍繞整個紡織產業薄弱環節進行攻關,最終實現紡織產業研究內容全覆蓋。
創新中心發展新階段離不開業內院士專家團隊的悉心指導和耐心扶持,此次會議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孫晉良、蔣士成、姚穆、王玉忠、陳文興,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頒發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院士專家團隊聘書。
隨后東華大學教授、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華平主持了創新論壇環節。在該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忠作題為《阻燃纖維及其紡織品》的專題報告。近年來,王玉忠帶領團隊重點研究了阻燃高分子材料、生物基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循環與升級回收。針對傳統阻燃方法存在的織物阻燃后整理過程中的甲醛釋放、阻燃織物的不耐水洗等問題,王玉忠團隊研發了炭化阻燃抗熔滴的聚酯/尼龍纖維材料,取得了較好效果。未來,團隊將與企業合作,爭取在無銻無鈦催化劑合成聚酯新技術、高強度阻燃纖維等方面實現工業化轉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作題為《結構功能一體化防護纖維與制品》的專題報告。針對目前纖維材料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朱美芳團隊提出了有機/無機雜化纖維的概念,建立了有機/無機雜化纖維功能耦合和傳遞機制,開發了有機/無機雜化纖維的通用制備化技術。她還重點介紹了高效抗菌抗病毒纖維、聚乙烯微細纖維有限次高端醫用防護服的研究進展。東華大學科研院院長丁彬作題為《納米纖維及其運用》的主題報告。他介紹,當前納米纖維已成為各國纖維材料產業創新開發的重要方向之一,他帶領團隊按照一維柔性陶瓷纖維、二維纖維膜材料、三維納米纖維氣凝膠的思路,圍繞高溫隔熱、空氣過濾、防水透濕、油水分離、防寒保暖、吸音降噪、環境催化等特效應用進行了研究。
會議還通過觀看視頻讓與會代表對“盛虹·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其制品科研攻關項目”研發推廣情況進行了了解。2020年,為加快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其制品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發揮我國先進纖維材料為基礎的產業鏈優勢,促進纖維材料相關領域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和行業創新中心、生產企業、檢測機構等成果轉化及應用,促進行業研發高質量應急防護新材料,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和盛虹控股集團于2020年3月共同設立了“盛虹·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制品科研攻關項目”專項基金,并啟動了“盛虹·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其制品科研攻關項目”申報工作,重點聚焦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其制品相關的科研攻關項目的研發。經過1年多的研發攻關,6個口罩類項目,14項防護用先進功能纖維與制品類項目,10項防護用創新性纖維與制品類項目,1項防護用纖維及制品檢測和評價類項目,共計31個科研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本次會議通過視頻的形式,向社會大眾展示了最新研發成果。
會議同期還對創新中心的發展、科研攻關項目成果等進行了展示。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