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5日,嘉興日報頭版刊發文章《桐鄉濮院這個“良方”專治新居民“疑難雜癥”》點贊小小村級調解室成立5年解決400多宗矛盾糾紛!桐鄉濮院這個“良方”專治新居民“疑難雜癥”。
原文如下:
編者按:社會各界關注的嘉興市第九次黨代會即將啟幕。五年一次的黨代會既總結過往,更擘畫未來。在過去的五年間,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新的重大成就?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又出現了哪些新變化?今日起,本報推出“喜迎黨代會·我和我的嘉”專欄,帶你走近基層百姓,傾聽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 吳夢詩
【講述者名片:邵齊斌】

新時代怎么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
提及這個問題,邵齊斌很有發言權。
一張調解桌,一位調解員,40平方米的空間,坐落在桐鄉市濮院鎮永樂村的以新居民邵齊斌名字命名的“小邵工作室”如同一座溫暖的港灣,讓那些一時心情憤懣的新居民劍拔弩張地來,和和氣氣地離開。
這個工作室到底有何來頭?

原來,這是一間村級矛盾糾紛調解室,邵齊斌是工作室唯一的專職調解員,他告訴記者:“這里除了我是專職的,其余都是來自外地的新居民,我們黨群一家,其樂融融。”
工作室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累計調解400多宗矛盾糾紛。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在解決新居民矛盾糾紛上派上了大用場,這絕不是邵齊斌一個人的功勞,更是黨員干部與廣大人民群眾面對面、心連心、手拉手、肩并肩,共同創造的美好格局。
【我和我嘉的故事】
鄉音鄉情,助力“破冰”
有緣千里來相會,鄉里鄉親格外親。濮院鎮司法所所長張建良說:“在調解涉及新居民矛盾糾紛時,有時候他們對本地籍的調解員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不信任,認為調解員會偏袒本地的居民和單位,這種想法給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帶來了難度。”

我是邵齊斌,作為一名專職網格員,對此,我深有體會。
那一年,政府“三改一拆”行動開始后,永樂村大力開展違章搭建整治,村里的違章建筑都一個個地按規定拆除了,只有一個老舊廠區內的多處違章建筑巋然不動,這是村里有名的“釘子戶”。
我作為村綜治隊的一名調解員,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還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夜里,我手里拿著筆記本,去工廠與老板洽談,還沒進廠,廠門口的兩只大狼狗就對著我“汪汪”狂吠,我心里一驚,不由得打了個寒戰。
“不許拆!要拆就把濮院鎮都拆光了再來拆我的!”老板厲聲呵斥,這一幕,我至今記憶猶新。

“你們這些本地人就知道欺負我們外地人!”原來,老板祖籍江西,多年前到桐鄉來創業。
為了貼近心靈,我立刻告訴老板:“其實我老家是安徽的,也不是本地人。”
同為外鄉人總會有些相同的情愫,我感覺江西老板的態度瞬間柔和了許多,我趁機勸解,“你來這里創業是為了創造一個好生活,但你看這廠區內有這么多違章建筑,安全隱患極大,很容易引起火災,一旦發生火災,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你覺得為了一些小錢留下這么大的安全隱患值得么?”
我故意操著一口外地口音對他循循善誘,說得他心服口服,最終他欣然同意拆除廠區內的違章建筑。
“疑難雜癥”,“藥方”來了
同在異鄉為異客,相逢何必曾相識。早在2005年,我便離開老家安徽,來到桐鄉濮院,成為濮院鎮永樂村的一名專職網格員。多年來,我調解的矛盾可以說不計其數,也在村里、鎮里甚至市里有了好口碑,結交了許多跟我一樣的新居民。

永樂村目前登記在冊的新居民有近2萬人,戶籍人口僅4000余人,新居民人口比例在全鎮排名靠前。隨著調解的矛盾不斷增多,我漸漸意識到“老鄉效應”也許可以成為解決新居民一些“疑難雜癥”的突破口,于是萌生了一個念頭——在村里建立一個專門調解新居民矛盾糾紛的工作室,可以讓大家安安心心地坐下來協商。
2017年初,我向永樂村村委會提出了這個想法,同年3月,“小邵工作室”在各方支持下正式成立,成為桐鄉市首家以新居民糾紛調解為主要工作內容的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共有32名調解員,除了我是專職調解員外,其余都是志愿者,是來自外地的新居民。借助“老鄉效應”,我們團結一心,不僅把調解工作做得有聲有色,還承擔著法治宣傳、安全隱患排查、新居民黨建等多項職能。平日里,我們還經常走村入戶,了解新居民的工作生活情況,幫老鄉們排憂解難。
工作室成立后,不斷向好發展,起初調解的是永樂村范圍內的矛盾,慢慢地就開始向外輻射,現在其他縣(市、區)的一些矛盾糾紛也會主動找上我們,讓我們幫忙化解。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成功化解400多起矛盾糾紛,成為專治新居民“疑難雜癥”的“一劑良藥”。
以“新”調“新”,服務連心
試問嶺南應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小邵啊,要是沒有你,這事不知道還要僵持多久,太感謝你了。”前一陣子,一對老夫妻眼中含淚,激動地拉起我的手表示感謝。

這對老夫妻的兩個兒子因財產糾紛反目成仇。他們一家都是外省人,兄弟倆先后來到濮院發展,一起創辦了一家汽修廠,負責人是哥哥。前段時間,他們因廠里的事鬧了矛盾,弟弟要求哥哥將工廠的一半股份分給自己,哥哥嚴詞拒絕,兩人于是分道揚鑣,幾欲鬧上法庭,兄弟倆的母親為此終日以淚洗面。
后來,這家人慕名找到我們工作室,經詳細詢問和多方打聽,我找到了兄弟倆的新居民朋友參與調解,最終決定由哥哥繼續經營汽修廠,但要給弟弟價值汽修廠一半股份的現金作為補償。事后,我和當事人都互留了聯系方式,成為了朋友。

俗話說“不打不相識”,“小邵工作室”的很多新居民調解員都是曾經的矛盾糾紛當事人,這種以“新”調“新”的調解方式充分發揮了“鄉音、鄉情、鄉俗”優勢,讓大家在調解矛盾的過程中增進互信,拉近了距離,同時還使隊伍像滾雪球似地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支不可多得的促進平安和諧生力軍。
【未來展望】
你知道調解書嗎?調解書就是每化解一起糾紛需要留存的類似合同一樣的法律憑證。
昨天,我在辦公室整理“小邵工作室”成立至今的調解書,厚厚的一大摞,有些紙張已經發黃發霉。我翻閱了幾本,往事記憶如潮涌來,不覺感慨萬千。

五年來,雖然工作室的伙伴們一直忙碌于調解各種糾紛,但每年的糾紛數量卻在持續下降,大家從忙著調解糾紛轉變為忙著為民服務。
未來,我更希望“小邵工作室”的職能可以持續深化至各項基層服務中去,讓我們的繁忙變得更有價值,讓每一位新嘉興人的臉上都綻放幸福的笑容,也讓我們生活的城市變得更加和諧、溫暖與美麗。
?
來源:嘉興日報
編輯:呂同
審核:張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