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華大學,現代服裝設計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總是最忙碌的人群之一,而這份忙碌也收獲了豐厚回報——由他們研發設計的系列專用服裝,跟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三名航天員升入太空,成為保障航天員太空工作生活的利器。
這是東華大學依托學科優勢,服務國家戰略的一個縮影。
作為教育部直屬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東華大學建校71年來,以高等教育國家隊、科技創新登山隊、服務社會先鋒隊姿態砥礪奮進,逐步發展成以紡織、材料、設計為優勢,特色鮮明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學,為我國紡織行業及社會各領域事業發展培養各類人才26萬余人,涌現出郝建秀、黃寶妹等杰出校友和各行各業的中堅棟梁。
從解決人民群眾“缺衣少布”,到培養高層次人才,攻克“卡脖子”技術;從滿足行業需求,到服務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東華大學堅持特色立校,心懷“國之大者”,不斷開拓進取,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征程中作出了應有貢獻。
展望未來,學校如何再上新臺階,實現新愿景?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
打造世界紡織服裝領域教育科研中心
俞建勇:東華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高等紡織學府,紡織工程、紡織材料、服裝藝術設計等專業是我們的立校之本和強校之基。
東華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也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紡織學科,1981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國內首批本、碩、博三級學位授予學科。1986年入選首批國家重點學科,歷次全國學科評估中均名列同類學科第一或A+,2017年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71年來,我們創新不止步,建立健全了紡織學科生態體系。面對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紡織學科與材料、設計、控制、機械、環境、化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傳統和新興相支撐、基礎和應用相結合、科技和藝術相交叉、優勢特色學科帶動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系統。同時,學校積極推動學科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強化紡織學科從纖維技術進步到時尚創意的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形成了一批協同成效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更關鍵的是,我們以服務國家需求為使命,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決當時6億人口的穿衣問題,還是今天上到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航天員專用服裝,下到蛟龍號潛水器纜繩,大到北斗、天通衛星金屬網材料,小到人體內心臟支架,學校在不斷承接國家重大、重點項目中強化學科特色、增強學科實力。數十年來,依托優勢學科,學校產出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在國防建設、航空航天、建筑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俞建勇:進入新時代,我們將按照“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總體要求,以學科建設為統領,深化改革,開啟新征程。我們將鞏固提升紡織、材料、設計等優勢特色學科,推動更多學科進入前沿、爭創一流。以新一輪國家“雙一流”建設為契機,統籌推進優勢提升學科、高原培育學科和戰略發展學科發展,形成多峰并舉、各學科互為支撐的學科生長體系。
到“十四五”末,我們希望,學校高水平學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學科實力顯著增強,產出一批標志性成果,成為世界紡織服裝領域教育科研中心,材料、設計等領域教育科研重鎮,實現“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奮斗目標。
展望2035年,我們希望學校學科結構布局將更加合理,辦學特色優勢進一步鞏固壯大,紡織、材料、設計等3至5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或行列,核心競爭力、創新能力、社會聲譽及主要辦學指標持續攀升,為建成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從的確良到太空華服
俞建勇:東華大學從1951年建校開始,就肩負著紡織強國的使命。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亟需發展化學纖維來彌補棉花產量不足,東華大學的前身——華東紡織工學院首任副院長錢寶鈞領命完成這件大事,上世紀60年代,國內出現的的確良、尼龍之類的紡織品就是早期化纖產品。
心懷“國之大者”,成為東華大學的珍貴基因。從立志“織漂染練,衣被天下,惠澤眾生”,到助力“神舟”“天宮”“北斗”“嫦娥”,東華大學師生接力書寫了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
1994年學校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近年,團隊把方向瞄準國產碳纖維產業化,聯合企業攻關,攻克的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制備先進技術,打破了國外高性能碳纖維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壟斷,為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支撐。該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截至目前,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已有31項,還在積極布局國家戰略需求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已獲批組建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
此外,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正式宣布開啟載人航天工程開始,東華大學就與中國航天結下不解之緣。從自主研發航天飛行器高可靠鈍化玻璃、艙外航天服實驗用暖體假人系統、艙外航天服防護材料、航天員尿液收集裝置等,到研發高模低伸高性能超細金屬絲特種經編編織技術,并成功應用于我國“北斗”“鵲橋”中繼星等高性能衛星,再到連續為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航天員設計保障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我們一次次助力國家航天事業發展。
學校研發的高性能特種編織物編織技術已成功助力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創造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服務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完成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
俞建勇:東華大學因黨和國家的需要而生,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服務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興。新時代,面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學校將始終堅守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以更大作為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我們將弘揚奮進文化,激勵東華人更加自覺地心系“國之大者”、回應重大關切,在服務國家和區域、行業戰略需求中推進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四個面向”,增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能力,在跟跑、并跑的同時敢于領跑,引領相關領域加強原始創新,努力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積極踐行者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推動者。
服務社會義不容辭
俞建勇:社會服務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責任之一。學校始終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履行好高校職能。
在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工作上,東華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立足學校優勢,在黨建、教育、科技、人才、產業、消費、就業等方面開展幫扶工作。
在云南鹽津縣,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人才資源和社會力量,探索出卓有成效的精準脫貧路徑。學校先后選派2名掛職副縣長和4名駐村第一書記到鹽津開展扶貧工作。學校在當地援建的流場小學,解決了當地十余年沒有場地上體育課的問題;為當地牛寨鄉送去“兩污”治理妙方,目前已覆蓋20多個村社區,解決了當地3000多人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問題。
面對新疆棉花產業相關技術支撐不足、人才較為缺乏問題,我們長期支援新疆大學、塔里木大學、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喀什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學科建設,幫助他們培養紡織服裝專門人才和申報博士點及聯合培養研究生等。當前,我們正在積極籌建東華大學阿拉爾研究院,參與阿拉爾大學城(教育園區)的建設。
我們還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聯合18個國家33所紡織特色高校成立“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和設計之都、時尚之都建設,在優勢特色學科建設、時尚創意學科鏈構建、國際創意設計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布局。此外,發揮學科專業特色優勢,主動參與抗擊“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治理,筑牢科技戰疫防線。學校快速聯動全國紡織及纖維材料企業、一線醫療單位等,為醫衛防護材料研發攻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參與民用口罩國家標準制定,編撰出版專業科普書籍,科普科學防疫知識。
俞建勇: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是國家戰略,東華大學地處長三角,在服務這一國家戰略上義不容辭。
學校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學科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深耕產業轉型發展,強化成果培育孵化,在長三角紡織和新材料產業領域起到輻射引領作用。
學校科研團隊與江蘇省企業緊密合作,開發出一系列成套技術,形成了我國首個采用干噴濕紡工藝的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打破了國外高性能碳纖維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學校科研團隊與浙江省企業合作創制了紅、黃、藍、黑四色近100%固色纖維數碼噴墨印花染料,解決了長期困擾全球染料行業的難題,引領了我國染料向高性能、高效生產方向發展,為染料行業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我們積極開展校、地對接工作,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學校以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為著力點,加強與長三角區域地方政府、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等交流,構筑校企聯合研發平臺、校地戰略合作、校地企技術轉移分中心協同的多層次成果轉化工作網絡。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