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于都,草木蔥蘢。記者驅車從廈蓉高速公路出口進入于都境內,“中國紡織制造名城”“于都紡織服裝培訓學院”等醒目標志映入眼簾。 走進于都工業園區,服裝企業樓房一排排錯落有序,廠房內人來人往,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10多年前,這里是另外一副模樣。”于都縣企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賴石說,他在工業園管委會工作近二十年,可以說是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見證者。 以前的于都工業園四面被山環繞,一條黃泥路是唯一通道,進駐的服裝企業幾乎沒有。賴石說:“楂林工業園剛剛建成時,于都張開雙臂迎接八方來客,各種產業云集,一度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可是好景不長,由于引進的企業量質不高,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很快就夭折了,其中不乏有服裝企業。” 近些年來,于都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先后出臺降成本優環境措施116條和“服裝十條”,創造性實施“中心工廠+衛星工廠”的發展模式,先后引進江西衛棉、浴明光電等高科技企業,以科技賦能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于都全縣從事紡織服裝產業的人數超過30萬,相當于每4個于都人中就有1個從事紡織服裝工作。”賴石說。
政策紅利,帶來巨大變化。對于于都服裝產業的變化,梓山鎮村民張國標也深有感觸,10年前,張國標把在廣東的工廠搬回梓山鎮,采用從廣東發貨的形式,在家門口開起了制衣廠。受運輸條件的制約,加上配套設施的不完善,張國標的加工廠難以為繼。為尋找合作伙伴,實現效益最大化,張國標一直在堅持,希望能出現轉機。好機遇終于等來了,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于都全面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按照“強平臺、抓招商、優環境、攻項目、壯集群”的思路,推動紡織服裝、光電電聲、綠色裝配式建筑等產業集群式發展。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快速壯大,從“小散亂”到“集群化”,由“低端制造”邁向“高端智能”,呈現出“勢頭強、平臺全、轉型快、后勁足”的良好態勢。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深刻變化。記者在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看到,只需幾秒便能實現3D智能量體,再由系統實時生成版型數據,面料由自動裁床裁剪成片,通過智能吊掛系統輸送到各個工位,最快2小時,消費者“私人定制”的服裝便完成了。這一全新的供給模式打通了消費者到服裝廠的“最后一公里”,不僅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品質化的服務,還能為紡織服裝企業減負,防止出現庫存積壓、機器閑置等問題。
在江西衛棉紡織生產車間,智能制造設備滿負荷運轉,大型電子顯示屏上,所有工序可視可控。江西衛棉紡織總投資22億元,于2021年8月正式投產,通過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產線,實現營業收入3200萬元,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入規。“項目達標達產后,預計年產環錠紡紗線2.4萬噸、氣流紡紗線1.4萬噸、水刺無紡布3.4萬噸、無紡布制品6800噸,預計年產值可達20億元,納稅6000萬元以上。”該公司行政經理劉觀秀說。
在贛州文達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通過數智跨境賦能產業升級,整合跨境電商資源,將跨境電商海外訂單落地于都,助力于都紡織服裝行業柔性供應鏈的數字化協同及促進跨境電商數字化轉型升級。 目標在前,奮斗不止。如今,于都紡織服裝企業已達30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114家,14家上市企業落戶,自有品牌超200個,全行業產值達602億元,成功舉辦中國服裝論壇創新峰會、第二屆中國(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時尚之都”的品牌在全國逐步打響,先后被評為“中國品牌服裝制造名城”“國家紡織服裝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和“中國服裝優質制造創新示范基地”。 下一步,于都將以時尚設計研發為引領,以“兩化融合”的現代制造體系為基礎,以具有持續創新發展能力的制造品牌為主導,建設全國“技術最好、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在途最短”的先進服裝制造業基地,實現“紡織服裝產業規上企業達260家,全產業鏈年產值達1000億元”的宏偉目標,打造千億集群,奮力挺起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帶于都核心區脊梁。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