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碳中和”作為未來四十年中國的一項重大國策,相關討論一直熱度不減。但“碳中和”到底意味著什么?會對哪些行業產生什么影響?對個人來說有什么樣的機遇可以把握?
一、背景:全球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據絕對主流
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主要的能源來源是自然界的木材。在1840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首次超過5%。這個比例在1900年才達到50%。后來石油和天然氣逐漸被廣泛應用,成為與煤炭一樣的主流化石能源。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基本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化石能源在人類的能源結構中占比基本保持穩定。當前,化石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耗的85%左右;能源消耗占比第二的是水電,約占7%;核能排名第三,約占4.5%;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現代生物質能全等加總在一起,約占3.5%。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備受關注的新能源在全球的能源結構中體量小得可憐,距離成為“主流能源”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產生并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根據中科院杜祥琬院士的說法,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占比約74%。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直接推高了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估算,和工業革命前(1850-1900年)相比,2017年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約1℃。如果持續目前的速度,那每過十年,全球就又會變暖0.2℃,到2040年左右將升溫1.5℃。

圖片來源:IPCC,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三、目標:《巴黎協定》制定目標,中國碳中和時間緊迫
為應對氣候變暖,人類需要設法在宏觀層面實現“碳的零排放”,即“碳中和”。在2015年12月舉行的第21屆締約方會議(COP21)上,包括我國在內的195個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確立了“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內”的目標。
中國在人類“碳中和”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碳排放國,中國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約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中國現有的排放密集型基礎設施如果繼續以相同方式運作,到2060年預計將排放1750億噸的二氧化碳。對“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這個目標來說,排放175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中國占用了全球排放預算的三分之一。

化石能源的分布情況和儲量是中國不能決定的,但如果能用風、光等全球分布相對均衡的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將打破我國資源過度依賴海外進口的現狀。而利用這些新能源的關鍵,取決于技術水平和制造業能力。未來在新能源利用領域的技術成熟后,中國有望從“化石能源進口國”轉型為“新能源生產能力出口國”。在過去十年,中國在許多清潔能源技術的制造領域已經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加快能源轉型將鞏固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技術價值鏈中的地位。
索洛模型(Robert Solow Model)常被用于解釋經濟增長、幫助國家尋找發展動能。在索洛模型中,“技術增長率”(即“全要素生產率“,TFP)對經濟增長有著持續且巨大的價值。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的測算,在1980年到2010年,中國的“技術增長率”維持在4%~5%的水平,但在2010年到2018年之間,隨著中國已經逐漸完成工業化,“技術增長率”下降到了2%。
在《碳中和與中國經濟增長邏輯》一文中,劉俏認為,“碳中和”將促使中國在很多的底層技術上進行研發投入,從而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能。與“再工業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更徹底的改革開放”等其他選項相比,劉俏等學者認為,碳中和“是新發展階段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最大動能”,能帶來更大的“經濟社會系統性的深刻變革”。
事實上,中國已經開始在“十四五”規劃中制定具體的行動。根據國務院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中國力爭將下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設備、新能源車輛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GDP中的份額從2019年的12%左右提高到2025年的17%。
“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這兩件事都有助于實現碳中和,但誰主誰次,決定了不同的碳中和技術路線。
1.減少碳排放
“減少碳排放”將注意力主要放在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上,需要對經濟體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做出大規模的調整。對中國這樣一個“生產型的能源消費結構”的國家來說,存量上的調整更加“傷筋動骨”,因為我國能源被大量消耗在基礎制造業(如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進行減排難度巨大,而且,考慮到我國大量信貸流向基礎制造業的企業,一旦減排過程中稍有不慎,不僅大量資產和資源會被浪費、閑置,還可能造成大量壞賬,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
2.增加碳吸收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吸收排放出的二氧化塘,就可以只做增量投入,不涉及存量改造,短期內社會經濟運行不會受到較大影響。具體來說,“增加碳吸收”這條路徑主要分成“生物固碳”和“技術固碳”兩個思路來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實現二氧化碳的再次利用。
-
林業碳匯
-
海洋碳匯

結合上文的討論,我們認為中國選擇減少碳排放的這一條路徑主要有如下三條理由:
-
借助碳中和相關的底層技術研發,為中國尋找下一個經濟增長的引擎
-
擺脫能源體系過度依賴他國的現狀,改善中國的能源處境
-
增加碳吸收相關的技術目前太不成熟,且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限

資料來源:光錐智能
文章來源: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