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春是伊寧縣委常委、伊東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南通援疆工作組副組長。
“第一步,把伊寧縣打造成 南通家紡的優質坯布供應基地;第二步,把伊寧縣打造成家紡成品的優質加工基地;第三步,把伊寧縣打造成中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家紡生產加工貿易中心……”近日,張迎春向筆者描述著伊寧縣發展紡織產業的雄心。在他看來,這些目標并不遙遠。
“看到差距,才有奮發的動力和勇氣”
再努熱·扎馬丁已經可以管8臺織機了。作為一名擋車工,能獨自管8臺織機,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擋車工。
再努熱告訴筆者,她是伊寧縣愉群翁回族鄉買買亞村的村民,今年4月來到伊寧縣紡織產業園緯綸紡織上班。“我妹妹之前在這里,從第三個月起每個月就可以拿到6000塊錢,所以我也來了。從這個月開始,我每個月能拿4000塊錢,再過些日子,每個月也能拿6000塊錢了。”
如今,伊寧縣紡織產業園已經有20多家企業入駐,有5000多名像再努熱一樣的工人,懷抱著對美好生活的熱望在這里工作。
這是張迎春渴望看到的:“富民惠民,這才是我們辦園區的意義。”
張迎春是伊寧縣委常委、伊東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南通援疆工作組副組長。2019年12月來到伊寧縣,張迎春發現當地在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跟東部沿海城鎮的差距。
“看到差距,才有奮發的動力和勇氣。”張迎春深知自己被組織選派到這里的使命和責任,“我來了以后,工作重點就是紡織產業園的建設。當時,整個園區已經有了很好的建設基礎。援疆干部,就是一批接著一批干。我有信心為伊寧縣的園區建設、工業振興作出一定的貢獻。能為新疆發展盡一點個人微薄的力量,是非常光榮的事情。”
“不用企業自己‘跑’,我們全程代辦”
伊寧縣紡織產業園織造園一期共有8棟廠房。其實,除了緯綸紡織在2019年入駐一個車間、108臺機器外,其余廠房都是空的。
張迎春接到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廠房招滿。于是,他率領招商隊伍,回到全球三大家紡貿易中心之一——南通開推介會。但凡聽說有家紡企業有意愿來新疆投資,他們便立刻上門拜訪。
健驊紡織是他們此次招商引進的第一家企業。“當時聽說健驊紡織要到新疆來投資,我們立即聯系,他們確實想來,但是去南疆還是北疆,他們舉棋不定。我們想,一定要想盡辦法把它引進來,讓招商引資有較大突破,不能讓園區廠房一直空在那里。”
于是,張迎春率招商隊伍邀請健驊紡織相關人員來伊寧縣考察廠房、營商環境,組織其與在伊犁援疆的南通各個行業的干部展開深入交流,讓他們感覺雖遠在萬里之外仍有很多家鄉人在這兒,從內心接受伊寧縣。隨后,張迎春更是陪同健驊紡織一起前往南疆考察,并在考察結束向縣委匯報后,對伊寧縣的招商政策也做了適當調整,盡量為健驊紡織在此落戶創造條件。
最終,2020年年底,健驊紡織進駐伊寧縣紡織產業園,訂了兩棟廠房,投資576臺織機。“他們決定落戶伊寧縣以后,我立即帶領園區干部,在網上遠程幫助他們注冊公司,全程做好跟蹤服務。從登記注冊營業執照、公章刻制到稅務登記等一系列工作,不用企業自己‘跑’,我們全程代辦,這已經成為我們伊東工業園服務企業的一個標準化流程。”張迎春說。
“就是回去,也會記掛這里推介這里”
任何事情,起步最難。伊寧縣紡織產業園亦是如此。“伊寧縣以前沒有紡織產業基礎,從0到1的過程,是最困難的。”張迎春記得簽約后的那個春節,正月十六剛過,健驊紡織就組織了12名高管從南通出發,趕到伊寧縣,敦促園區建設,力爭當年6月就能投產。
“我們原計劃3月份前半個月招工,把宿舍建設好,把工人安頓好,然后組織培訓。從4月開始,開20幾臺機器,一名師傅帶一個工人,進行實操。7月一個車間要全面運營,8月兩個車間都要運營。”張迎春和園區的所有干部雄心勃勃,期待著健驊紡織盡快投產激發園區發展活力。“可3月中旬一開會,施工單位告訴我,沒有3個月通不了電。我一聽,急死了。”
于是,張迎春率招商隊伍找來項目公司、施工單位、電力公司,一起商量,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摳,最終用20天時間送來了電。就是這樣,遇到困難,想方設法解決。終于,水電氣全部配備到位,工人招好、培訓好。7月,健驊紡織7號廠房如期全面運營,288臺機器同時開啟,“隆隆”的聲音成為產業富民惠民最動聽的樂音。
如今,伊寧縣紡織產業園織造園一期已經建成,有6棟廠房投入運營,還有2棟今年年底也將投入運營。初具規模的伊寧縣紡織產業園目前成為“兩霍兩伊”一體化發展、支撐霍爾果斯向西開放的一個重要平臺,并被寫入自治區“十四五”規劃當中。“未來,我們要以家紡為主線,做紡紗、印染、成品,推動整個家紡產業鏈的形成。”張迎春說起這些,眼睛里全是期待和信心。
據了解,伊寧縣紡織產業園區全部建成投產后,預期可以形成年產35萬噸紗線、20億米坯布基礎產能,吸納就業8萬余人。
“我現在的想法是,今年年底把印染項目落實下來。印染產業鏈打通以后,招商引資會容易很多。”張迎春說。
“可是,等年底,咱們第十批援疆干部的任期就結束了。”張迎春抬頭看看筆者,很鄭重地說,“在這干了三年,就是回去,也會記掛這里、推介這里。”
來源:伊犁新聞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