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衣霓裳
——敦煌唐代服飾文化暨創新設計展

?前言?
敦煌石窟藝術博大精深,涵蓋并綜合了公元四至十四世紀,自十六國至元代十個歷史時期的壁畫、彩塑和建筑精品,是佛教藝術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集中體現,是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雖源于佛教文化,但與中華文化、西域藝術、世俗生態相融合,它以宗教信仰與佛教故事為載體,描繪著民族文化和人間萬象,反映著古代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情景。敦煌石窟壁畫和彩塑人物造像生動自然、形態優美,服飾精致、圖案華麗。同時,敦煌服飾因不同時期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樣貌的變遷,在其造型、結構、材質、配飾、色彩、紋樣和裝飾風格方面也各不相同。常書鴻先生曾在《敦煌歷代服飾圖案》一書的序言中寫道:“敦煌藝術,不僅反映了外來文化影響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術以及當時的社會生活,而且記錄了中國歷代的裝飾圖案、色彩運用和工藝技術。從敦煌壁畫和彩塑上臨摹下來的豐富多彩的紋樣圖案,實際上就是中國歷代服飾和織造、印染工藝的重要歷史資料。”因此可以說,敦煌石窟藝術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宗教性與民族性高度融合的社會文化生態史。
唐代是敦煌石窟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佛教文化空前活躍并與當時的文化、藝術和世俗生活結合最為緊密的時期。唐代壁畫和彩塑人物造像生動寫實,服飾形態多樣,圖案描繪細致,不僅再現了佛陀、菩薩、天王、飛天等佛國世界人物的服飾,還表現了天子、王侯、官吏及百姓等各社會階層的服飾,以及西域地區及周邊少數民族的服飾,而且唐代的供養人像服飾還突出反映了當時最奢華的流行時尚,折射出當時社會經濟繁盛、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此時的服飾圖案豐富逼真,例如卷草紋、寶相花紋等融合了希臘藝術中的茛苕紋、印度和中亞的蓮花紋、石榴紋等多種裝飾因素,成為當時各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而通過畫師畫筆表現出來的織錦、印花、絞纈等多姿多彩的染織工藝,反映了唐代絲綢技藝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敦煌壁畫和彩塑所呈現出來的服飾文化風貌,無疑是中華服飾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杰出的藝術才能和生活智慧。這些資料構成了一座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和裝飾藝術的博物館,為藝術設計和理論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習研究資源。
本次展覽是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團隊成員以敦煌石窟實地考察為基礎,結合文獻資料查證,根據敦煌壁畫或彩塑圖像整理繪制的人物服飾效果圖和重點圖案細節圖,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飾藝術再現作品和創新設計作品。這些畫稿和作品不同于對敦煌壁畫現狀的復制,也不同于對敦煌壁畫原狀的復原,而是在忠于敦煌壁畫造型、色彩和構圖的基礎上,運用服裝語言和圖案學的組織構成原理,加入繪制者和制作者對圖像新的理解和新的詮釋,同時探索敦煌服飾文化的現代設計轉化路徑,最終再現并賦予敦煌服飾文化以新的面貌,是以珍貴的一手資料和藝術感受為前提的藝術實踐型研究。
本展覽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敦煌歷代服飾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也是《敦煌服飾文化圖典》唐代卷的部分成果展示。隨著研究的不斷展開和深入,我們團隊成員深切感受到敦煌石窟藝術創造者的高超智慧和敦煌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專業挑戰,同時也深刻認識到這項研究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積累和沉淀的。通過我們的倍加努力,希望敦煌服飾文化能夠被更多的藝術家、設計師、敦煌藝術的愛好者了解、喜愛和運用,引發更多關于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思考,使敦煌藝術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2022年7月
以上文章來源于敦煌服飾研究?,作者敦煌服飾中心